帥帥的程式啟蒙:那些被拿來餵機器人的積木

「爸爸,為什麼你整天都在對著電腦打字?」帥帥趴在我的辦公桌邊,好奇地看著我的螢幕,上面滿是對他來說毫無意義的程式碼。
作為一個大數據專家,我的日常工作確實包含了大量的編程。而對於一個六歲的孩子來說,看著爸爸對著電腦敲打神秘符號,然後神奇地讓機器做各種事情,想必是既神秘又有點無聊。
「我在教電腦做事情,」我嘗試用簡單的方式解釋,「就像...嗯...給機器人下指令。」
帥帥的眼睛立刻亮了起來。「真的嗎?你在控制機器人?它在哪裡?我可以 看看嗎?」
我笑了。「不是實體的機器人,是電腦裡的程式。但是...」我突然有了一個想法,「你想學怎麼控制機器人嗎?」
「真的可以嗎?」帥帥興奮地跳了起來,「我可以讓機器人做任何事情嗎?」
「嗯,差不多吧,」我說,心裡已經開始計劃如何向一個六歲的孩子介紹編程的基本概念,「讓我們這個週末來試試看。」
從積木到程式碼:遊戲化編程啟蒙
週末到來,我準備好了向帥帥介紹編程世界的計劃。但我知道,傳統的編程教學方法對一個六歲的孩子來說太抽象、太乏味了。我需要一種能夠抓住他注意力、符合他認知水平,同時又能傳達核心概念的方法。
我的解決方案?將編程變成一場遊戲。
「帥帥,今天我們要玩一個特別的遊戲,」我宣布,「叫做『餵養機器人』。」
我拿出了一盒積木和一個小型機器人玩具(實際上只是一個有趣外形的盒子,裡面放了一些糖果)。
「這個機器人只吃特定順序的積木,」我解釋道,「如果我們給它正確的指令,它就會給我們驚喜。」
我在地板上畫了一個簡單的網格,放上了「起點」和「終點」,中間有一些障礙物。然後我展示了一組基本「指令」積木:- 藍色積木:向前走一步- 紅色積木:向右轉- 綠色積木:向左轉- 黃色積木:拾取物品
「機器人從起點開始,」我解釋,「我們需要用這些積木告訴它怎麼走到終點,並且拾取途中的寶藏。」
帥帥很快就投入到這個遊戲中。
他開始嘗試不同的積木組合,看著我(扮演「機器人」)按照指令在網格上移動。當他成功讓「機器人」到達終點並「拾取寶藏」時,我打開機器人玩具,裡面的糖果成為了他的獎勵。
從實體到數位:初探兒童編程工具
在幾次「餵養機器人」遊戲後,帥帥已經掌握了基本的序列概念——理解指令的順序很重要,一步錯誤可能導致整個任務失敗。是時候將這種理解轉移到數位世界了。
我選擇了一個專為兒童設計的視覺化編程平台,它使用類似積木的圖形界面,孩子可以通過拖放彩色模塊來創建程序,無需輸入任何文本代碼。
「看,」我向帥帥展示,「這就像我們的積木遊戲,但是在電腦上。你可以用這些虛擬積木來控制螢幕上的角色。」
帥帥很快就理解了這個類比,並開始嘗試在平台上創建簡單的程序。他的第一個數位創作是讓一隻貓咪角色在螢幕上跳舞——通過組合「向右移動」、「向左移動」和「跳躍」等指令模塊。
當貓咪按照他的指令完美執行了舞蹈動作時,帥帥的臉上綻放出了驕傲的笑容。「爸爸!我讓它跳舞了!我是不是也是程式設計師了?」
「當然是!」我肯定地回答,「這正是程式設計的本質——告訴電腦該做什麼,然後看它執行你的指令。」
從指令到邏輯:條件和循環的引入
隨著帥帥對基本序列概念的熟悉,我開始引入更複雜的編程概念:條件和循環。
為了解釋條件(if-then語句),我們回到了實體遊戲。這次,我在網格上添加了「陷阱」和「橋樑」。
「如果機器人遇到陷阱,它需要停下來;如果遇到橋樑,它需要跳過去,」我解釋道,同時引入了新的指令積木:- 紫色積木:如果前方是陷阱,則停止- 橙色積木:如果前方是橋樑,則跳躍
帥帥需要在他的指令序列中加入這些條件判斷,以確保機器人安全到達終點。
對於循環概念,我們設計了一個需要重複動作的任務:機器人需要繞著一個正方形走一圈。與其放置四次「向前走」和四次「轉彎」指令,我引入了一個新的積木:- 棕色積木:重複以下動作4次
帥帥很快就理解了這個概念,並開始尋找可以使用循環的模式,以減少所需的積木數量。
「這樣更簡單!」他驚呼,「我只需要很少的積木就能讓機器人做很多事情!」
從遊戲到創造:小小程式設計師的第一個項目
經過幾週的遊戲化學習,帥帥已經掌握了基本的編程概念。是時候讓他嘗試一個小項目了——創建自己的簡單遊戲。
我們選擇了一個目標:設計一個迷宮遊戲,玩家需要控制角色找到出口。
帥帥負責設計迷宮布局和遊戲規則,我則提供技術支持。他決定在迷宮中加入收集星星的任務和躲避怪物的挑戰。
「如果碰到怪物會怎麼樣?」我問。
「遊戲結束!玩家需要重新開始,」帥帥堅定地說,然後補充道,「但我們應該給他們三次機會。」
就這樣,帥帥不知不覺中引入了「生命值」和「遊戲狀態」的概念。
我們花了整個週末一起編程,將帥帥的創意變成了一個真正可以玩的簡單遊戲。雖然從成人角度看非常基礎,但對一個六 歲的孩子來說,這是一個巨大的成就。
當我們邀請媽媽來玩帥帥創造的遊戲時,他的眼睛裡閃爍著無比的自豪感。「這是我做的!」他宣布,「我教電腦做了一個遊戲!」
意外收穫:超越編程的學習
這段編程啟蒙之旅帶來的好處遠超我的預期。
首先,帥帥的問題解決能力有了顯著提升。當他的程序不能按預期工作時,他學會了耐心地檢查每一步,找出錯誤並修正它——這種調試思維對於生活中的各種挑戰都非常有價值。
其次,他的數學概念得到了實際應用和強化。編程中的坐標、角度、計數和模式識別,都是數學思維的具體體現。
最令我驚喜的是帥帥的創造力如何在技術框架內蓬勃發展。他不再只是消費數位內容,而是開始創造自己的數位世界。他的遊戲創意變得越來越豐富,故事情節越來越複雜。
有一天,帥帥突然問我:「爸爸,我們能做一個幫助人們的程式嗎?不只是遊戲。」
這個問題讓我驚訝又感動。我們討論了各種可能性,最終決定創建一個簡單的家庭日程提醒應用,幫助大家記住重要事項。
當技術遇上童年:反思與教訓
這段編程啟蒙之旅讓我思考了很多關於技術教育和童年的問題。
一方面,在這個數位化時代,編程素養越來越成為一種基本能力,就像閱讀和數學一樣重要。及早接觸這些概念可以幫助孩子為未來做好準備。
另一方面,我們需要確保技術教育不會擠壓童年的其他重要體驗:自由玩耍、戶外活動、社交互動和藝術創造。平衡是關鍵。
最重要的是,編程教育不應該只關注技術技能,而應該培養更廣泛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創造而非僅僅消費,合作而非僅僅競爭,解決實際問題而非僅僅追求技術本身。
結語:從積木到算法的旅程
如今,帥帥的「餵養機器人」積木已經收進了玩具箱,但他的編程之旅才剛剛開始。每週末,我們都會花一些時間一起編程,創造新的遊戲或改進現有的項目。
最近,帥帥開始對實體編程玩具產生興趣——一種可以通過實體按鈕和旋鈕編程的小型機器人。這為我們的編程活動增添了新的維度,將數位概念帶回到實體世界。
看著帥帥自信地操作這些工具,我不禁想起了我們的第一次「餵養機器人」遊戲。從那些簡單的積木指令,到現在能夠創建自己的小遊戲和應用,他已經走了很長一段路。
但最寶貴的不是他學到的技術技能,而是他培養的思維方式:面對問題時的系統性思考,遇到錯誤時的耐心調試,以及將創意變為現實的能力。
也許,這就是編程教育的真正價值:不僅僅是教會孩子如何控制機器,更是教會他們如何思考、如何創造、如何在這個日益數位化的世界中成為主動的參與者而非被動的旁觀者。
至於那些被「餵給機器人」的積木?它們可能已經被收起來了,但它們播下的種子正在帥帥的心智中生根發芽,長成未來無限可能的大樹。
一句話說錯,全場失控?不再重複吼叫、崩潰、一句對的話,孩子就願意聽。
一張表教你 10 句關鍵語言 → 馬上改善親子互動
👉加入官方LINE輸入「教養語言」免費領取【10句教養語言轉譯表】
延伸資源:
🎧 Podcast 收聽全集|每天用 20 分鐘讀完一本書的力量
📺 YouTube 頻道|收看影片版 Podcast
👉 https://www.youtube.com/@ppvsre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