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發誓,我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會在週末下午和兩個孩子一起坐在客廳地板上,熱烈討論「憤怒」和「沮喪」的區別,以及如何辨認「嫉妒」的身體信號。
但當你有兩個情緒豐富的孩子,而且他們剛剛經歷了一場因為誰先玩新玩具而引發的驚天動地的爭吵時,事情就會朝著你完全沒有預料到的方向發展,就像我嘗試預測台灣的天氣或者猜測妻子的生日禮物喜好一樣不可預測。
「爸爸,為什麼我生氣的時候會覺得肚子裡有火在燒?」大兒子在一場兄弟爭執平息後問道,眉頭皺得像是在思考宇宙大問題。
「為什麼有時候我會想哭,但又不知道為什麼想哭?」小兒子緊接著問,眼睛裡還殘留著剛才爭吵的淚光。
就在我準備用「嗯,這個嘛...」這種經典的父親迴避技巧時,我突然意識到這是一個絕佳的機會,可以將SPARK引導式學習模型應用到情緒教育中。
畢竟,比起解釋為什麼爸爸有時候也會對著電腦大吼 (純粹是因為系統當機,絕對不是因為缺乏耐心),教導孩子們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緒要有意義得多。
See(觀察與引導)
「今天,」我用我最平靜的聲音宣布,「我們要成為情緒探險家,探索我們內心的情感世界,學習如何與各種情緒和平相處。」
孩子們的表情從困惑轉為好奇,那種轉變通常只出現在「披薩之夜」或「爸爸試圖解釋為什麼天空是藍色的」這類特殊場合。
我拿出一些彩色紙、筆、剪刀和一面小鏡子。「首先,」我說,「讓我們觀察不同情緒在我們臉上和身體上的表現。」
我請孩子們輪流在鏡子前做出不同的情緒表情:快樂、悲傷、憤怒、驚訝、害怕、厭惡。然後我們討論每種情緒的面部特徵和身體感覺。
「看,」我指著大兒子做出的憤怒表情說,「注意你的眉毛是如何皺在一起的,嘴巴緊繃,肩膀緊張。這些都是憤怒的身體信號。」
「而當你感到快樂時,」我轉向做出燦爛笑容的小兒子,「你的眼睛會彎成月牙形,嘴角上揚,整個身體似乎都輕鬆了。」
孩子們對這個觀察活動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尤其是當我解釋說,識別情緒的第一步是注意到它們在我們身體上的表現時。大兒子甚至開始模仿各種誇張的情緒表情,引得小兒子咯咯笑個不停,剛才的爭吵似乎已經被完全遺忘。
「情緒就像天氣,」我解釋道,「它們來來去去,有時晴朗,有時暴風雨,但重要的是記住,無論多麼猛烈的風暴,最終都會過去。」
這個比喻似乎讓孩子們產生了共鳴,尤其是當我補充說,就像我們不能控制天氣,但可以選擇帶傘或穿雨衣一樣,我們也不能完全控制情緒的出現,但可以選擇如何回應它們。
Prompt(提示與方向)
看到孩子們對情緒識別產生了初步理解,我決定引導他們思考更深入的問題:「你們覺得情緒從哪裡來?為什麼我們會有不同的情緒?所有的情緒都是好的嗎?」
我拿出一張大紙,在中間畫了一個心形,然後在周圍寫下了幾個引導性問題:- 情緒有什麼用處?- 如何知道自己正在感受什麼情緒?- 當強烈情緒出現時,我們可以做什麼?- 如何理解他人的情緒?
大兒子立刻提出了一個觀察:「憤怒可以保護我們,當有人做了不公平的事情時,憤怒會告訴我們這是不對的。」
小兒子則說:「害怕可以讓我們遠離危險,就像我害怕黑暗是因為可能有怪物。」(我決定暫時不糾正他關於黑暗中怪物的看法,專注於情緒的功能部分)
這些回答讓我印象深刻。我解釋說,所有情緒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和功能,沒有「好」或「壞」的情緒,只有我們如何表達和回應它們的方式可能是適當或不適當的。
「憤怒告訴我們有事情需要改變,悲傷幫助我們處理失落,恐懼保護我們免受傷害,喜悅慶祝美好時刻,」我解釋道,「問題不在於感受這些情緒,而在於如何健康地表達它們。」
為了讓這個概念更具體,我提議進行一個創意活動:「讓我們為每種情緒創建一個角色,想像它們是住在我們心裡的小人物,每個都有自己的工作和聲音。」
我們拿出彩色紙,開始創作「情緒角色」。大兒子將「憤怒」畫成了一個紅色的小火人,頭上冒著火焰;小兒子則將「快樂」畫成了一個黃色的笑臉,周圍環繞著星星。我們為每個角色寫下了它的「工作描述」和「常用語」,例如憤怒的工作是「保護邊界和價值觀」,常說「這不公平!」或「停下來!」
這個活動不僅幫助孩子們將抽象的情緒具體化,還讓他們開始理解每種情緒背後的需求和訊息。
AI Assistant & Ask(AI助手與提問)
在我們的情緒探索過程中,孩子們提出了越來越多的問題,有些甚至讓我這個自認為情商還不錯的父親也感到困惑。這時,我決定向AI助手求助。
孩子們開始思考他們想知道的問題:「為什麼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容易生氣?」「如何讓自己在難過時感覺好一點?」「為什麼有時候我會為一些小事大哭一場?」「如何知道別人在想什麼或感受什麼?」
我們一起將這些問題輸入AI助手,然後觀察它如何回答。當AI解釋每個人的情緒閾值和反應模式不同,部分受到遺傳和早期經驗的影響時,孩子們認真地點頭;當它談到自我安撫的技巧,如深呼吸、數數或尋求擁抱時,大兒子若有所思。
但最有趣的部分是當AI解釋情緒調節的發展過程時。它告訴我們,兒童的前額葉皮質(負責控制衝動和調節情緒的大腦區域)仍在發展中,這就是為什麼孩子有時會對看似微小的事情產生強烈情緒反應。
「所以,當我為了一塊餅乾大發脾氣時,部分原因是我的大腦還在學習如何處理情緒?」大兒子問道,聲音中帶著一絲釋然。
「沒錯,」我回答,「這就像學習任何其他技能一樣,需要時間和練習。重要的是,你正在學習和進步。」
小兒子思考了一會兒,然後說:「那麼,當我長大後,我就不會再為小事哭泣了?」
「不一定,」我解釋道,「即使是成年人也會有情緒波動,但通常我們有更多工具來理解和管理這些情緒。這就是我們現在要學習的——情緒管理的工具。」
Reflect(反思與統整)
在收集了大量關於情緒的知識後,我們坐下來整理我們的發現。我拿出一張大紙,在中間畫了一個大腦和一顆心(這次我的藝術水平有所提高,至少孩子們能認出這是大腦和心臟,而不是某種奇怪的花椰菜和蘋果)。
「讓我們來整理一下我們今天學到的關於情緒的知識,」我建議道。
我們開始在紙上記錄關鍵點:情緒的生理基礎,不同情緒的功能和訊息,識別情緒的方法,以及管理強烈情緒的策略。
孩子們輪流分享他們最感興趣的發現。大兒子對情緒背後的大腦科學特別著迷,他解釋了杏仁核如何觸發「戰鬥或逃跑」反應;小兒子則對情緒表達的文化差異感興趣,尤其是當我們討論到不同文化如何看待哭泣和憤怒表達時。
「我覺得最重要的是理解情緒不是敵人,」大兒子總結道,「它們是我們的信使,告訴我們重要的事情。」
這個洞見讓我驚訝不已,尤其是來自一個剛剛因為玩具爭吵大發雷霆的孩子。我想,有時候孩子們的學習能力遠超我們的想像。
Know(知識內化與應用)
為了將我們的情緒知識付諸實踐,我提議創建一個「情緒工具箱」。「讓我們收集一些工具和策略,幫助我們在情緒波動時保持平衡,」我建議道。
我們拿出一個實體的小盒子,開始往裡面放入各種「情緒工具」:
一個小瓶子裝滿水和亮片,作為「冷靜瓶」,搖晃時觀察亮片緩慢沉澱,幫助平靜呼吸
一個壓力球,可以在感到緊張或憤怒時擠壓- 一張卡片,上面寫著「深呼吸5次」的提醒
一個小本子和筆,用於寫下或畫出感受- 一張「情緒溫度計」,幫助評估情緒強度
一張家庭照片,提醒尋求支持和擁抱
我們還一起制定了一個「情緒應對計劃」,列出當強烈情緒出現時可以採取的步驟:
1. 停下來,注意到情緒(命名它)
2. 深呼吸,數到10
3. 使用情緒工具箱中的工具
4. 如果需要,尋求幫助或擁抱
5. 當冷靜下來後,思考解決問題的 方法
孩子們對這個計劃表現出了驚人的接受度,可能是因為它給了他們具體的行動步驟,而不是僅僅告訴他們「冷靜下來」。
我們甚至在冰箱上貼了一份計劃副本,作為日常提醒。
最令人驚訝的是,他們開始將學到的知識應用到日常生活中。
第二天,當大兒子因為一個困難的拼圖感到沮喪時,我看到他停下來,深吸了幾口氣,然後自言自語道:「這是沮喪,它告訴我這很困難,但我可以尋求幫助或休息一下。」然後他主動去找了他的弟弟,請求協助。
小兒子也有了自己的進步。
當他最喜歡的玩具車輪子脫落時,他沒有像往常一樣立即大哭,而是拿起玩具,深呼吸,然後平靜地說:「爸爸,我需要幫助修理它。我感到難過,但我知道它可以被修好。」
這些小小的進步讓我感到無比自豪,遠比任何學業成就或體育獎項更令人欣慰。因為情緒智力可能是孩子們未來幸福和成功的最重要基礎之一。
💬帥爸金句:情緒不是要被控制的敵人,而是要被傾聽的智慧信使;當孩子學會辨識和尊重自己的情感,他們不只是在學習情緒管理,而是在培養終身的心靈韌性和人際智慧。
💡知識點
情緒有其生理基礎,涉及大腦的不同區域,如杏仁核(處理恐懼和威脅)和前額葉皮質(負責情緒調節)。
所有情緒都有其功能和訊息:憤怒保護邊界,恐懼警示危險,悲傷處理失落,喜悅慶祝連結。
情緒調節能力隨著大腦發展而成熟,兒童的前額葉皮質仍在發展中,這解釋了為何他們可能對小事有強烈情緒反應。
情緒管理的關鍵步驟包括識別情緒、接受情緒的存在、使用調節策略,以及在冷靜後解決問題。
SPARK學習模型通過觀察、提問、AI輔助、反思和應用五個步驟,幫助孩子建立對情緒的具體理解和管理能力。
在我們的情緒探險結束後,我注意到一個有趣的變化:家庭衝突的頻 率和強度似乎減少了。不是因為孩子們不再有情緒波動——那是不可能的——而是因為他們開始用更健康的方式表達和處理這些情緒。
大兒子開始使用「我感覺」陳述句,而不是指責性的語言。「當你拿走我的玩具而不問我時,我感到生氣和不被尊重,」他會這樣對弟弟說,而不是大喊「你總是拿我的東西!」
小兒子則開始更好地識別和表達他的需求。「我感到孤單,我需要一些陪伴,」他會這樣說,而不是通過搗亂或哭鬧來獲取注意力。
「爸爸,」有一天晚上大兒子突然問道,「成年人也需要學習情緒管理嗎?」
這個問題讓我思考。「絕對需要,」我誠實地回答,「情緒學習是終身的旅程。即使是成年人也在不斷學習如何更好地理解和表達情緒。
有時候,我們甚至需要重新學習一些在成長過程中被忽視的情緒技能。」
他似乎對這個回答很滿意,但我能看出他的腦海中正在形成更多問題。我想,這可能就是教育的真諦——不是給出所有答案,而是激發孩子們提出更深層次的問題,讓他們自己去探索答案。
至於我,我只希望孩子們的情緒智力不會導致他們過度分析家庭的每一次情緒交流。
因為說實話,有時候爸爸只想安靜地享受一杯咖啡,而不是聽一場關於「為什麼你的眉毛皺在一起,是不是感到焦慮?」的即興演講。但話說回來,如果這是培養他們情緒智力的代價,那麼接受幾次關於我面部表情的善意分析也是值得的。
最令我感動的是,在我們的情緒探險幾週後,當我因工作壓力而情緒低落時,大兒子悄悄地走到我身邊,遞給我一杯水和一張手繪卡片,上面寫著「給爸爸的情緒工具」。
「你看起來需要休息和深呼吸,」他簡單地說,「我們都有情緒,這沒關係。」
就在那一刻,我知道我們的情緒教育達到了最重要的目標——不僅僅是教會他們管理自己的情緒,更是培養了他們對他人情感的敏感度和同理心。
這可能是我作為父親感到最自豪的時刻之一,遠比任何職業成就或物質擁有更有價值。
一句話說錯,全場失控?不再重複吼叫、崩潰、一句對的話,孩子就願意聽。
一張表教你 10 句關鍵語言 → 馬上改善親子互動
👉加入官方LINE輸入「教養語言」免費領取【10句教養語言轉譯表】
延伸資源:
🎧 Podcast 收聽全集|每天用 20 分鐘讀完一本書的力量
📺 YouTube 頻道|收看影片版 Podcas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