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AI與親子平衡的藝術

AI與親子平衡的藝術

在我的育兒生涯中,我曾經面臨過許多令人頭痛的問題:從解釋為什麼我們不能養一隻恐龍(「因為牠們已經滅絕了」這個答案顯然不夠有說服力),到說明為什麼睡覺前刷牙不是一種政府陰謀(儘管帥帥提出了一些令人驚訝的有力論據)。

但沒有什麼能與我最近面臨的挑戰相提並論:在這個 AI 無處不在的時代,如何找到科技使用與真實生活體驗之間的平衡。



事情的起因很簡單。

在一個平凡的週末早晨,我發現帥帥已經連續三個小時盯著他的平板電腦,與各種 AI 應用互動:從 AI 繪畫工具到 AI 故事生成器,再到 AI 科學模擬器。

「帥帥,」我溫和地說,「也許是時候休息一下,去外面玩了?」

帥帥抬起頭,表情困惑,就像我建議他去火星散步一樣。「為什麼?」他真誠地問道,「我正在學習。AI 正在教我畫畫、寫故事和了解黑洞。這比在外面踢球有用多了。」



這個回答讓我停頓了一下。從某種程度上說,他是對的。這些 AI 工具確實提供了豐富的學習體驗。但同時,我內心有個聲音在提醒我,真實世界的體驗——陽光、新鮮空氣、泥土的觸感、與真人的互動——同樣重要,甚至更加重要。


💬 帥爸金句:「AI 就像是一道美味的甜點,適量食用能增添生活樂趣,但如果把它當成主食,你最終會發現自己錯過了人生的大餐。」

🎁專為忙碌爸媽精心打造的《爸媽的AI共學起手包》

忙到沒時間懂AI,但又怕孩子被時代甩開? 這份《爸媽的AI共學起手包》,就是給你的。


  • 每次只要15分鐘,讓你和孩子一起做出第一份AI作品

  • 不用懂技術、不用教學,只要陪著,就能啟動未來素養

  • 任務卡+Notion打卡表,一頁式設計,超好上手


👉加入官方LINE並輸入「共學」今晚就能開始第一個任務,帶孩子一起走進AI的世界




「我有個提議,」我說,「今天上午我們可以繼續使用 AI,但下午我們去公園,不帶任何電子設備。」

帥帥皺起眉頭,顯然不太滿意這個交易,但最終還是同意了。「好吧,但我可以用 AI 幫我計劃在公園做什麼嗎?」

我忍不住笑了。「當然可以。」



💡 知識點:在數位時代培養平衡感需要有意識地管理屏幕時間、設定明確的科技使用界限、創造無科技的家庭活動,以及以身作則。研究表明,適度的科技使用與充分的真實世界體驗相結合,有助於兒童的認知、社交和情感發展。


這個小插曲讓我開始思考一個更大的問題:

在這個 AI 工具日益強大且無處不在的時代,我們如何教導孩子與科技保持健康的關係?如何確保他們既能享受 AI 帶來的好處,又不會錯過真實生活的豐富體驗?



我決定與帥帥進行一次坦誠的對話。

「你知道嗎,」晚餐時我說,「我注意到我們家越來越依賴 AI 和科技。這不一定是壞事,但我想確保我們仍然有足夠的時間進行其他活動。」

帥帥放下他的叉子,認真地思考這個問題。「但 AI 幫助我做很多事情,」他最終說道,「它幫我學習、創作,甚至幫我結交朋友。」(他指的是一個 AI 輔助的兒童安全社交平台,讓他與有相似興趣的同齡人連接。)

「我完全同意,」我說,「AI 是一個很棒的工具。但就像任何工具一樣,關鍵在於如何使用它。」



我們決定一起制定一個「AI 與生活平衡計劃」。

首先,我們列出了 AI 在我們生活中的所有用途,從學習工具到娛樂,再到日常任務輔助。然後,我們評估了每種用途的價值和可能的替代活動。

「AI 就像是一道美味的甜點,」我在某個時刻評論道,「適量食用能增添生活樂趣,但如果把它當成主食,你最終會發現自己錯過了人生的大餐。」



帥帥咯咯笑了起來。「那麼人生的『主食』是什麼?」

「那些讓你感到真實連接和成長的體驗,」我解釋道,「與朋友一起玩耍,爬樹,感受雨滴落在臉上,解決一個困難的問題,創造一些完全屬於你自己的東西。」



我們的對話引導我們制定了一些家庭科技使用準則:

  • 設定明確的螢幕時間限制,但根據活動類型靈活調整(創意和教育活動可以有更多時間)

  • 創建「無科技區域」(如餐桌和臥室)和「無科技時間」(如晚餐和就寢前一小時)

  • 每週至少安排三次「無科技冒險」——完全不使用電子設備的家庭活動

  • 對於每種 AI 使用,思考它是增強還是替代真實體驗

  • 定期評估和調整我們的科技使用模式



實施這些準則並不容易。

第一次「無科技冒險」——一次森林遠足——開始時充滿了抱怨。

「我無聊,」帥帥在走了不到十分鐘後宣布,「如果有 AI,它可以告訴我們關於這些樹的信息,或者幫我們找到最好的路線。」

「沒錯,」我承認,「但沒有 AI,我們必須自己觀察和探索。看那邊!那是什麼動物的足跡?」



慢慢地,帥帥開始投入到這種非中介的體驗中。他開始注意到周圍的細節:一隻正在織網的蜘蛛,一朵形狀奇特的雲,樹皮上的紋理。

到遠足結束時,他已經收集了一袋「寶藏」——有趣的石頭、樹葉和松果——並且迫不及待地想回家查詢它們的信息。

「看,」我指出,「AI 仍然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我們的發現。但如果我們一開始就依賴 AI,我們可能根本不會注意到這些東西。」

帥帥若有所思地點點頭。「就像先有冒險,然後用 AI 學習更多,而不是讓 AI 替代冒險。」

「沒錯!」我說,為他的洞察力感到驚喜。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的「AI 與生活平衡計劃」不斷演變。

我們發現某些 AI 工具確實極大地豐富了我們的生活:AI 輔助的創意項目激發了帥帥的想像力;AI 教育應用幫助他掌握了複雜的數學概念;AI 翻譯工具甚至幫助我們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

但我們也更加珍視那些無科技的時刻:在後院搭建堡壘,與鄰居孩子進行即興足球賽,或者只是躺在草地上觀察雲朵變換形狀。



最令我驚訝的是,帥帥開始發展出自己的「科技直覺」——一種判斷何時使用 AI 以及何時依靠自己能力的感覺。

「爸,」有一天他說,「我想自己寫這篇作文,不用 AI 幫忙。因為這是關於我的感受的,我覺得應該用我自己的話。」

另一次,他主動提出:「我們可以不用導航 APP 去奶奶家嗎?我想試著記住路線。」



這些小小的決定反映了一種正在發展的判斷力——理解科技何時增強體驗,何時可能削弱體驗。

我們的「平衡之旅」也影響了我的工作。

作為雲書苑的創始人,我開始思考如何設計更加注重人類體驗的 AI 工具。我們開始開發一個新項目,專注於如何使 AI 成為人類創造力和思考的催化劑,而不是替代品。



「看,帥帥,」我向他展示這個新項目的原型,「這個 AI 不會直接給出答案,而是提出問題和建議,幫助人們發展自己的想法。」

帥帥的眼睛亮了起來。「就像一個教練,而不是一個替代品!」

「沒錯,」我說,「就像我們在家裡學到的:最好的 AI 是那些增強我們的能力,而不是取代我們的思考的工具。」



如今,一年後,我們的家庭已經找到了一種與 AI 和科技共存的平衡方式。

我們仍然使用各種 AI 工具來學習、創造和娛樂,但我們也有豐富的無科技活動和真實世界的體驗。



最令我驕傲的是,帥帥已經開始理解科技在生活中的適當位置。

他不再將 AI 視為萬能的解決方案,而是將其視為眾多工具中的一種——一種強大但有局限性的工具,需要與人類的判斷力、創造力和直接體驗相結合。



「你知道嗎,爸,」有一天晚上,當我們一起看星星時,帥帥突然說,「我覺得最好的事情是那些 AI 不能完全替代的事情。」

「比如什麼?」我好奇地問道。

帥帥思考了一會兒。「比如友誼,比如擁抱,比如看到美麗的事物時的感覺,比如解決一個困難問題時的成就感。」他停頓了一下,然後補充道:「比如像這樣的時刻——只是和你一起看星星。」



聽到這番話,我忍不住微笑。

在這個 AI 迅速發展的時代,我們常常擔心下一代會過度依賴科技,失去與真實世界的連接。但帥帥的洞察提醒了我,即使在數位原住民中,對真實、直接體驗的渴望仍然存在。



也許,這就是 AI 時代育兒的精髓:

不是抵制科技的浪潮,而是教導孩子如何明智地駕馭它;

不是將 AI 視為威脅,而是將其視為可以增強而非取代人類體驗的工具;

最重要的是,幫助孩子理解,無論科技多麼先進,生活中最有價值的事物仍然是那些最人性化的時刻——連接、創造、探索和愛。



因為最終,平衡的藝術不在於完全排斥或完全擁抱 AI,

而在於學會何時使用它,何時放下它,

以及如何將它整合到一個仍然以人類體驗為中心的生活中。

正如帥帥所發現的,有時候,最美好的時刻恰恰是那些最簡單的時刻——比如和爸爸一起躺在草地上,數著天上的星星,沒有螢幕,沒有演算法,只有彼此的陪伴和無限的夜空。


一句話說錯,全場失控?不再重複吼叫、崩潰、一句對的話,孩子就願意聽。

一張表教你 10 句關鍵語言 → 馬上改善親子互動


👉加入官方LINE輸入「教養語言」免費領取【10句教養語言轉譯表】




延伸資源:


🎧 Podcast 收聽全集|每天用 20 分鐘讀完一本書的力量


👉 https://reurl.cc/rEAK54



📺 YouTube 頻道|收看影片版 Podcast


👉 https://www.youtube.com/@ppvsread

藍色抽象背景
加白邊.png

科學實驗的虛擬助手

程式設計啟蒙

AI與數位公民責任

雲書苑

雲書苑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 地址 | 台北市中山區長春路20號3F

✉️ 信箱 | talk@ppvs.org

☎️ 電話 | (02) 2823 - 0833

AI教育快與慢 AI親子共學

  • 官方網站
  • Facebook
  • Line
  • Youtub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