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 AI 遇上小學生的「腦洞大開」:AI 畫畫 VS. 小學生畫畫,誰的更抽象?

我發誓我沒有編這個。就在上個月,小明的學校舉辦了一場特別的藝術展,主題是「未來世界」。當我接到邀請時,我正在辦公室裡試圖解釋給一位大學教授,為什麼把《星際大戰》的劇情改成發生在古代中國,然後宣稱這是原創歷史論文,依然算是抄襲(是的,我們雲書苑真的遇到過這種情況,而且不只一次)。
「林先生,」小明的美術老師陳老師在電話那頭說,「我們正在籌備一場藝術展,想請您來分享一下關於AI藝術創作的見解。」
「當然可以,」我回答,心想這是個展示我專業知識的好機會,「我可以談談AI如何改變藝術創作的未來。」
「太好了!」陳老師聽起來鬆了一口氣,「對了,小明提到您最近在家裡嘗試了一些AI繪畫工具?」
「是的,」我承認,「我們玩了一些像Midjourney和DALL-E這樣的AI繪圖工具。小明對此非常著迷。」
「那就更完美了,」陳老師說,「我們希望能進行一個有趣的實驗:讓孩子們和AI比賽畫畫,看看誰的作品更有創意。您能幫忙組織這個活動嗎?」
就這樣,我被捲入了一場「人類小學生 vs. AI」的藝術大賽。
當我到達學校時,美術教室已經被布置成一個小型展覽館。牆上掛著孩子們之前的作品,桌子上擺放著各種繪畫工具。小明看到我,興奮地揮手,好像我是某種藝術界的大師(事實上,我的藝術天賦大概只夠畫出勉強能被認出是人的火柴人)。
「各位同學,」陳老師介紹道,「這位是小明的爸爸,林先生。他是一位大數據專家,今天來和我們一起探索AI藝術的奧秘。」
我清了清喉嚨,準備開始我的演講,但一個小女孩立刻舉起了手。
「林叔叔,」她問道,「AI真的會畫畫嗎?它有手嗎?」
這個問題讓我忍不住笑了。「AI沒有實體的手,」我解釋道,「它是通過計算機程序來『畫畫』的。基本上,AI被訓練觀察了數百萬張圖片,學習了不同的風格、形狀和顏色,然後根據我們給它的文字描述來創造新的圖像。」
「就像魔法一樣?」另一個小男孩問道。
「某種程度上是的,」我點點頭,「但這是基於數學和計算的『魔法』。」
為了讓孩子們更好地理解,我拿出平板電腦,打開了一個AI繪圖應用。「讓我們來做個示範。有誰想提議一個簡單的繪畫主題?」
「宇宙中的貓!」小明立刻喊道。
「好的,」我輸入了提示:「一隻漂浮在宇宙中的貓,周圍有星星和行星,卡通風格。」
幾秒鐘後,AI生成了一張圖片:一隻穿著太空服的橘色貓咪,漂浮在星空中,周圍環繞著彩色的行星和流星。
「哇!」孩子們齊聲驚嘆。
「這太神奇了!」一個小女孩說,「它畫得比我好多了!」
「不一定,」我微笑著說,「AI有它的優勢,但也有局限性。它不理解情感,不理解為什麼某些東西看起來有趣或感人。它只是根據它被訓練的數據來創作。」
「那我們來比賽吧!」小華興奮地提議,「看看誰畫得更好,我們還是AI!」
陳老師點點頭,「這正是我們今天要做的。我們會給出一些主題,然後大家和AI都來畫。最後我們會展示所有作品,看看有什麼不同。」
比賽規則很簡單:陳老師會提出三個創意主題,孩子們用傳統的繪畫工具(蠟筆、水彩、彩色筆等)來創作,而我則使用AI繪圖工具,根據相同的主題生成圖像。
第一個主題是:「會飛的房子」。
孩子們立刻投入創作,教室裡充滿了紙張沙沙作響和彩色筆滑動的聲音。我則在平板電腦上輸入了提示:「一棟長著翅膀的房子在藍天中飛翔,卡通風格,色彩鮮艷。」
AI生成的圖像是一棟紅色屋頂的小房子,兩側長著巨大的白色羽翼,在藍天白雲中飛翔。畫面構圖平衡,色彩鮮艷,看起來像是一部動畫電影的場景。
當孩子們完成他們的作品時,我們把所有畫作並排展示。差異立刻顯現出來:
AI的畫作技術上無可挑剔,比例完美,色彩和諧。但孩子們的畫作充滿了意想不到的創意:有的房子不只有翅膀,還有火箭推進器;有的房子裡住著驚慌失措的人,從窗戶探出頭來;有的房子飛到了外太空,遇見了外星人。
「看看這些細節!」陳老師指著小美的畫作說,「她畫的房子裡有一個小女孩正在餵她的貓咪,即使房子在飛,生活還是要繼續。這種人性化的細節是AI想不到的。」
「在這個世界上,有兩種創造力:一種是AI那種基於已知數據的『重組』創造力,另一種是小學生那種完全不受常規思維限制的『天馬行空』創造力。後者可能技術上不夠完美,但往往更能觸動人心。」
第二個主題更具挑戰性:「悲傷的機器人」。
我輸入了提示:「一個表情悲傷的機器人坐在雨中,藝術風格,情感豐富。」
AI生成的圖像是一個金屬質感的機器人,低著頭坐在雨中,眼睛發出藍色的光芒 ,看起來確實很憂傷。畫面氛圍灰暗,雨滴在機器人的金屬表面形成了水痕,非常富有情感。
孩子們的作品再次展現出驚人的創意多樣性:有的機器人因為電池沒電而悲傷;有的因為沒有朋友而哭泣;有的因為被主人遺棄在垃圾堆而傷心。小明畫的機器人特別有趣:一個機器人站在鏡子前,看著自己的倒影——一個人類,表情悲傷。
「為什麼你的機器人想成為人類?」我好奇地問小明。
「因為它沒有感情,」小明解釋道,「它可以假裝有感情,但它知道那不是真的。所以它很傷心,想成為真正的人。」
我驚訝於小明的深度思考。這種對存在本質的反思,是AI無法自發產生的。
第三個也是最後一個主題是:「看不見的朋友」。
這個主題特別抽象,我好奇AI會如何處理。我輸入了提示:「一個孩子與看不見的朋友互動,創意插畫風 格。」
AI生成的圖像是一個小女孩坐在地板上,似乎在與空氣中的某個存在交談,旁邊有一個模糊的、半透明的人形輪廓,暗示那是「看不見的朋友」。技術上很精巧,但概念上相當直白。
孩子們的作品則再次展現出驚人的想像力:有的畫了影子朋友;有的畫了只有特定顏色才能看見的朋友;有的甚至畫了一個孩子戴著特殊眼鏡,能看見平時看不見的朋友。小華的作品特別引人注目:他畫了一個孩子站在鏡子前,但鏡子裡反射的不是孩子自己,而是一個完全不同的生物,兩者正開心地擊掌。
「這太有創意了!」陳老師讚嘆道,「你是怎麼想到這個點子的?」
「因為看不見的朋友就像是另一個世界的人,」小華解釋道,「也許他們只能在鏡子的另一邊見面。」
當所有作品並排展示時,一個有趣的對比變得明顯:AI的 作品在技術上更為精湛,線條、比例和色彩都近乎完美。但孩子們的作品在概念和情感深度上往往更勝一籌。
「我注意到一個有趣的現象,」陳老師評論道,「AI似乎總是選擇最直接、最字面的解釋,而孩子們則能想到各種出人意料的角度。」
「這是因為AI基於已有的數據創作,」我解釋道,「它可以重組和變化它所學習的內容,但很難真正『跳出框架』思考。而孩子們的思維則不受這些限制。」
「所以誰贏了?」小明迫不及待地問道。
「這不是關於輸贏的比賽,」陳老師微笑著說,「而是關於探索不同類型的創造力。AI和人類各有所長。」
「但如果一定要選,」我補充道,「我會說你們贏了。因為你們的作品不只是視覺上的美,還包含了情感、故事和獨特的視角。這些是AI目前還難以真正掌握的。」
孩子們歡呼起來,顯然對這個結果很滿意。
在活動結束後,陳老師提出了一個有趣的想法:「我們為什麼不嘗試人類和AI合作創作呢?」
「怎麼合作?」孩子們好奇地問。
「例如,你們可以先畫一部分,然後讓AI完成剩下的部分;或者AI生成一個基本圖像,然後你們添加細節和個人風格。」
這個提議引發了孩子們的極大興趣。我們決定進行一個簡單的實驗:AI生成基本場景,然後孩子們在打印出來的圖像上添加自己的創意元素。
主題是「未來的教室」。
AI生成了一個高科技的教室場景,有全息投影、浮動屏幕和機器人助教。孩子們拿到打印件後,立刻開始添加自己的想法:有的加了會飛的書包;有的畫了可以變形的桌椅;有的甚至畫了能根據心情變色的牆壁 。
最終的作品融合了AI的技術精確性和孩子們的天馬行空,創造出了既視覺震撼又充滿想像力的未來教室景象。
「這太棒了!」陳老師興奮地說,「這可能是藝術教育的未來:人類和AI合作,取長補短。」
「就像鉛筆和橡皮擦,」我說,「它們是工具,關鍵在於使用它們的人的創造力和想像力。」
在回家的路上,小明若有所思地問我:「爸,你覺得AI會取代藝術家嗎?」
「我不這麼認為,」我回答,「AI可以生成令人印象深刻的圖像,但藝術不僅僅是視覺上的美。真正偉大的藝術作品傳達的是情感、故事和對人類經驗的反思。這些方面,人類仍然遙遙領先。」
「那AI有什麼用呢?」小明問。
「AI可以成為藝術家的新工具,」我解釋道,「就像當年照相機的發明並沒有取代畫家,反而促使藝術向新方向發展一樣。AI可能會改變藝術的形式和創作過程,但不會取代藝術背後的人類創造力。」
「我喜歡今天的活動,」小明說,「看到AI能畫出那麼酷的圖片,但發現我們的想法更有創意,感覺很棒。」
「這正是我希望你學到的,」我微笑著說,「技術很強大,但人類的創造力和想像力更加無限。」
「AI可以在幾秒鐘內生成一幅技術完美的畫作,但它永遠無法體會創作的樂趣,也無法理解為什麼一個歪歪扭扭的火柴人家庭畫像會讓父母感動得流淚。這就是人類藝術的魔力所在。」
幾週後,學校舉辦了「人類與AI藝術展」,展出了孩子們的原創作品、AI生成的圖像以及兩者合作的創作。展覽吸引了許多家長和當地社區的關注,甚至有當地報紙來報導這個創新的教育項目。
最令我驚喜的是,這次經歷激發了小明對藝術的興趣。以前,他總是抱怨自己「不會畫畫」,但現在他意識到藝術不僅僅是關於技術,更是關於想法和表達。他開始在家裡嘗試各種創意項目,有時使用AI作為輔助工具,有時完全靠自己創作。
「爸,」有一天晚上,小明在完成一幅半AI半手繪的作品後問我,「你覺得未來的藝術會是什麼樣子?」
「我想,」我思考了一下,「未來的藝術可能會更加多元化。有些藝術家會完全拒絕AI,堅持純手工創作;有些會全面擁抱AI,探索全新的可能性;還有些會像你現在這樣,將兩者結合起來。
但無論採用什麼方式,真正重要的始終是藝術背後的人類思想和情感。」
「那聽起來很酷,」小明點點頭,「就像有更多的顏色可以用來畫畫。」
「沒錯,」我微笑著說,「而且最精彩的部分是,我們正在見證和參與這個藝術新時代的開始。」
在這個AI日新月異的時代,我們常常擔心技術會取代人類的創造力。但小明和他的同學們的經歷表明,AI更像是一種新的顏料或畫筆,擴展了創作的可能性,而不是取代創作者本身。
所以,下次當你的小孩對著自己的畫作沮喪地說「AI畫得比我好」時,也許你可以告訴他們:「AI可以畫得很精確,但它無法像你一樣思考和感受。你的創意和想像力是它永遠無法複製的。而且,誰說你不能和AI合作,創造出比單獨創作更酷的作品呢?」
一句話說錯,全場失控?不再重複吼叫、崩潰、一句對的話,孩子就願意聽。
一張表教你 10 句關鍵語言 → 馬上改善親子互動
👉加入官方LINE輸入「教養語言」免費領取【10句教養語言轉譯表】
延伸資源:
🎧 Podcast 收聽全集|每天用 20 分鐘讀完一本書的力量
📺 YouTube 頻道|收看影片版 Podcas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