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我發誓,我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會在週末下午和兩個孩子一起坐在餐桌前,熱烈討論「文化相對論」和「刻板印象的危害」。


但當你有兩個對世界文化突然產生濃厚興趣的孩子,而且他們剛剛在學校迎來了一位來自另一個國家的交換生時,事情就會朝著你完全沒有預料到的方向發展,就像我嘗試預測台灣的下一個國際外交政策或者猜測妻子對我「專業級」國際禮儀知識的反應一樣不可預測。


「爸爸,為什麼有些國家的人吃飯用筷子,有些用刀叉,有些用手?哪種方式是'正確'的?」大兒子在一個平常的週六下午問道,手裡拿著一雙筷子,眉頭皺得像是在思考文化人類學的終極奧秘。


「為什麼不同國家的人說不同的語言?為什麼我們不能都說同一種語言,這樣就能更容易交流了?」小兒子緊接著問,眼睛裡閃爍著未來語言學家的光芒。


就在我準備用「嗯,這個嘛...」這種經典的父親迴避技巧時,我突然意識到這是一個絕佳的機會,可以將SPARK引導式學習模型應用到多元文化理解教育中。


畢竟,比起解釋為什麼爸爸對國際禮儀的理解僅限於「不要在公共場合挖鼻孔」這一條普世原則(純粹是因為專注於實質性交流,絕對不是因為缺乏文化敏感度),教導孩子們理解和欣賞文化多樣性要有意義得多。


See(觀察與引導)

「今天,」我用我最神秘的聲音宣布,「我們要成為文化探險家,環遊世界,發現人類創造的無數生活方式和表達方式。」


孩子們的眼睛立刻亮了起來,那種興奮的表情通常只出現在「國際美食之夜」或「爸爸試圖用蹩腳的外語點餐卻意外訂了一盤內臟」這類特殊場合。


我拿出一些視覺教具:一張世界地圖、各國的國旗和標誌性建築照片、不同文字系統的範例,以及一個特製的「文化探險工具箱」——裡面裝滿了各種與世界文化相關的小道具,從迷你樂器到傳統服飾小模型,從各國硬幣到國際食譜卡片。


「首先,讓我們了解什麼是文化,」我開始解釋,「文化不僅僅是食物、服裝和節日,它是一個群體共享的生活方式、價值觀、信仰和傳統的整體。就像每個人都有獨特的個性一樣,每種文化都有其獨特的特點,這些都是經過數百甚至數千年發展而來的。」


我拿出一張顯示世界各地用餐習慣的圖片,問道:「為什麼你認為不同地區的人發展出不同的飲食工具和習慣?」


孩子們思考了一會兒,大兒子回答:「可能與當地可獲得的材料和食物類型有關?」

「沒錯!」我說,「例如,在亞洲,米飯是主食,筷子非常適合夾取米粒和切好的食物。


在中東和印度的某些地區,手指可以精確地混合香料豐富的咖哩和撕裂麵包。在西方,肉類常常需要切割,所以刀叉成為主要工具。這些差異不是關於'對'或'錯',而是關於適應和創新。」


為了讓這個概念更具體,我進行了一個簡單的實驗:我們嘗試用不同的餐具(筷子、刀叉、只用右手)吃各種食物,體驗每種方法的優缺點。


「看,」我指出,「每種方式都有其智慧和挑戰。了解這些差異幫助我們欣賞人類的創造力和適應能力,而不是急於判斷什麼是'正常'或'奇怪'的。」


接著,我們轉向語言多樣性的話題。我拿出幾種不同的文字系統範例——拉丁字母、中文漢字、阿拉伯文、希伯來文、泰文——讓孩子們觀察它們的差異。


「語言是文化的核心部分,」我解釋道,「它不僅是交流的工具,還塑造了我們思考和理解世界的方式。世界上有約7,000種語言,每一種都承載著獨特的知識、歷史和世界觀。」


Prompt(提示與方向)

看到孩子們對文化多樣性的基本概念有了初步理解,我決定引導他們思考更深入的問題:「你們覺得為什麼了解不同文化很重要?文化如何影響我們的身份認同和世界觀?我們如何尊重文化差異,同時認識到我們共同的人性?」


我拿出一張大紙,在中間畫了一個地球和不同外表的人(這次我的藝術水平有所提高,至少孩子們能認出這是我們的星球和多元人類,而不是某種奇怪的圓形物體或隨機塗鴉),然後在周圍寫下了幾個引導性問題:

  • 文化如何塑造我們的價值觀和行為?

  • 刻板印象和偏見如何影響我們對其他文化的看法?

  • 全球化如何影響文化交流和變遷?

  • 如何在保持文化多樣性的同時促進跨文化理解?


大兒子立刻提出了一個觀察:「我們的文化可能影響我們認為什麼是禮貌或不禮貌的。比如,在有些地方大聲吃飯被認為是讚美食物,但在其他地方可能被視為粗魯。」


小兒子則說:「有時候電視和電影會讓我們以為某個國家的所有人都是一個樣子,但實際上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就像我們班上的同學都來自同一個國家但都很不一樣。」


這些回答讓我印象深刻。我解釋說,文化確實深刻影響我們的行為規範和價值觀,但重要的是要避免過度簡化和刻板印象。


「想像一下,」我說,「如果有人只看過一部關於台灣的電影,然後假設所有台灣人都完全像電影中的角色一樣。這顯然是不準確的,對吧?同樣,我們需要避免基於有限信息對其他文化做出假設。」


為了讓這個概念更具體,我提議進行一個「文化冰山」活動:「讓我們探索文化的可見部分(如食物、服裝、藝術)和隱藏部分(如價值觀、信仰、思維方式)。」


我們畫了一個冰山,在水面上方列出文化的可見元素,在水面下列出更深層次的元素。這幫助孩子們理解,真正理解一種文化需要超越表面的觀察,深入了解其核心價值觀和世界觀。


「文化就像冰山,」我解釋道,「我們容易看到和欣賞表面的部分,但真正的理解需要探索水面下的部分。這就是為什麼短期旅行可能只給我們提供文化的一瞥,而真正的跨文化理解需要更深入的接觸和學習。」


AI Assistant & Ask(AI助手與提問)

在我們的多元文化探索過程中,孩子們提出了越來越多的問題,有些甚至讓我這個自認為國際視野還不錯的父親也感到困惑。這時,我決定向AI助手求助。


孩子們開始思考他們想知道的問題:「為什麼有些文化更強調個人成就,而有些更重視集體和諧?」「文化如何隨時間變化?傳統和創新如何平衡?」「如何區分文化欣賞和文化挪用?」「在多元文化社會中,如何保持自己的文化認同,同時尊重他人的文化?」


我們一起將這些問題輸入AI助手,然後觀察它如何回答。當AI解釋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價值觀的差異,以及它們如何受到歷史、地理和經濟因素影響時,孩子們認真地點頭;當它談到文化是動態的,不斷通過內部創新和外部影響而演變時,大兒子若有所思。


但最有趣的部分是當AI討論文化欣賞與文化挪用的區別時。它解釋說,欣賞涉及尊重、學習和適當地參與另一種文化,而挪用則涉及在不了解其意義或不尊重其來源的情況下採用文化元素,特別是當這種採用涉及權力不平等時。


「所以,學習做壽司並了解其文化背景是欣賞,但穿著神聖的宗教服飾作為時尚陳述而不理解其意義可能是挪用?」大兒子問道,聲音中帶著一絲理解。


「沒錯,」我回答,「關鍵在於尊重、理解和背景。當我們以開放和謙虛的態度接觸其他文化,願意學習而不是簡單地取用時,我們更可能以尊重的方式參與。」


小兒子思考了一會兒,然後說:「那麼,在多元文化社會中,我們需要學習很多不同的規則和習慣,才能尊重每個人?」


「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我解釋道,「在多元文化環境中,關鍵不是記住每種文化的所有規則,而是培養文化敏感性和開放的態度。


這意味著願意學習,承認自己的無知,當不確定時詢問,並且當我們犯錯時道歉。沒有人期望你成為所有文化的專家,但人們確實欣賞真誠的尊重和學習的意願。」


Reflect(反思與統整)

在收集了大量關於多元文化理解的知識後,我們坐下來整理我們的發現。我拿出一張大紙,在中間畫了一個由不同顏色和形狀組成的馬賽克(這次我的藝術水平有所提高,至少孩子們能認出這是代表多樣性和統一的視覺隱喻,而不是某種奇怪的幾何練習或色彩爆炸)。


「讓我們來整理一下我們今天學到的關於多元文化理解的知識,」我建議道。


我們開始在紙上記錄關鍵點:文化的定義和組成,文化多樣性的價值,避免刻板印象和偏見的重要性,以及促進跨文化理解的策略。


孩子們輪流分享他們最感興趣的發現。大兒子對文化相對論特別著迷,他解釋了如何在不陷入極端相對主義的情況下尊重文化差異;小兒子則對語言多樣性特別感興趣,尤其是語言如何反映和塑造文化世界觀。


「我覺得最重要的是理解文化多樣性不是威脅,而是人類的財富,」大兒子總結道,「不同的文化提供了看待和解決問題的不同方式,這使我們作為一個物種更加強大和有適應力。」


這個洞見讓我驚訝不已,尤其是來自一個平時對差異有時表現出不耐煩的孩子。我想,有時候當我們以更廣闊的視角呈現概念時,孩子們的理解力會超出我們的預期。


Know(知識內化與應用)

為了將我們的多元文化知識付諸實踐,我提議創建一個「家庭文化探索計劃」。「讓我們設計一個系統,幫助我們更深入地了解和欣賞不同的文化,」我建議道。


我們首先為家庭制定了一個「文化月」計劃:每個月選擇一個不同的文化或國家進行探索,包括閱讀相關書籍、嘗試傳統食物、學習基本詞彙、欣賞音樂和藝術,以及可能的話與來自該文化的人交流。


然後,我們一起創建了一個「文化探索日記」:記錄我們的學習、問題和反思,特別關注我們的假設如何被挑戰或改變。我強調,目標不是成為專家,而是培養好奇心和開放性。


最後,我們制定了一套「跨文化交流原則」,包括:

1. 帶著尊重和好奇心接近不同文化

2. 避免基於單一故事或經驗做出概括

3. 認識到文化內部的多樣性

4. 願意學習和承認自己的無知

5. 在保持批判性思考的同時避免文化優越感


最令人驚訝的是,孩子們開始將學到的知識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大兒子開始對新聞中的國際事件表現出更多興趣,嘗試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觀點;小兒子則開始在學校主動與那位交換生交朋友,甚至學習了幾句他的母語作為友好的姿態。


「爸爸,」有一天大兒子問道,「我們可以在學校組織一個國際文化日嗎?每個人都可以分享自己家庭的文化傳統,這樣我們就能學習更多關於彼此的事情。」


這個問題讓我既驚訝又自豪。我解釋說,這是一個很棒的想法,可以幫助建立更具包容性的學校社區,並慶祝多樣性。


「事實上,」我提議道,「我們可以一起計劃這個活動,考慮如何使它既有教育意義又有趣,如何確保每個人都感到被包容和重視,以及如何避免強化刻板印象。」


孩子們對這個提議欣然接受,立即開始頭腦風暴活動的結構和內容。大兒子提出了一系列可能的展示和工作坊,而小兒子則想到了一些創意方式來鼓勵參與,如「文化護照」讓學生在參觀不同展位時蓋章。


💬帥爸金句: 文化是人類智慧的萬花筒,每轉動一次視角,就能看見解決生活難題的不同方案;當孩子理解了文化多樣性的價值,他們不只是在學習地理知識,而是在培養成為世界公民的開放心態。

💡知識點
  1. 文化是一個群體共享的生活方式、價值觀、信仰和傳統的整體,包括可見元素(如食物、服裝、藝術)和隱藏元素(如價值觀、思維方式、社會規範)。

  2. 文化多樣性提供了看待和解決問題的不同視角,豐富了人類經驗,增強了我們作為物種的適應能力和創造力。

  3. 刻板印象和偏見往往源於有限的接觸和信息,可以通過教育、直接接觸和批判性思考來克服。

  4. 有效的跨文化交流需要文化敏感性、開放的態度、積極的傾聽和願意學習,同時避免文化優越感和過度簡化。

  5. SPARK學習模型通過觀察、提問、AI輔助、反思和應用五個步驟,幫助孩子建立對文化多樣性的具體理解和跨文化能力。


在我們的多元文化探索之旅結束後,我注意到一個有趣的變化:家庭的對話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充滿了對不同觀點和經驗的好奇。晚餐時間不再只是討論學校和工作,還包括了對世界事件的思考,對不同文化實踐的疑問,以及對我們自己文化假設的反思。


大兒子甚至開始在他的歷史課上提出更深入的問題,嘗試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歷史敘事;小兒子則開始收集來自不同國家的小物件,為每一個創造一個故事,解釋它在原文化中的意義。


「爸爸,」有一天晚上大兒子突然問道,「你覺得在未來,文化會變得更加相似還是保持不同?全球化是好事還是壞事?」


這個問題讓我思考。「這是個複雜的問題,」我回答,「全球化確實帶來了某種程度的文化同質化,我們看到相似的品牌、電影和音樂在世界各地流行。


但同時,也有一種對本地和傳統文化的重新重視,作為對這種同質化的回應。理想的未來可能是一種平衡,我們能夠享受全球連接的好處,同時保持和慶祝文化多樣性。


關於全球化是好是壞,我認為它既帶來機遇也帶來挑戰,關鍵在於我們如何塑造它,確保它的好處廣泛分享,而不是加劇不平等。」


他似乎對這個回答很滿意,但我能看出他的腦海中正在形成更多問題。我想,這可能就是多元文化教育的真諦——不是給出所有答案,而是激發孩子們提出更深層次的問題,讓他們自己去探索答案。


至於我,我只希望孩子們的文化熱情不會導致他們把家裡變成國際博物館。


因為說實話,有時候爸爸只想安靜地看個電視,而不是被告知「這個節目缺乏文化敏感性」或者「我們應該嘗試用七種不同的語言說晚安」。但話說回來,如果這是培養他們全球視野的代價,那麼接受幾次關於我「文化視野局限」的善意批評也是值得的。


最令我感動的是,在我們的多元文化探索幾週後,當那位交換生在學校遇到語言困難時,小兒子主動站出來幫助他,並鼓勵其他同學也這樣做。


當我問他為什麼這樣做時,他簡單地回答:「因為如果我在一個不懂語言的國家,我也希望有人幫助我。


了解不同的文化不僅是關於有趣的食物和音樂,還是關於理解人們的感受和需要。」

就在那一刻,我知道我們的多元文化教育達到了最重要的目標——不僅僅是教會他們關於遙遠地方的事實,更是培養了他們的同理心和人文關懷,能夠看到表面差異下的共同人性。


這可能是我作為父親感到最自豪的時刻之一,遠比任何職業成就或物質擁有更有價值。


一句話說錯,全場失控?不再重複吼叫、崩潰、一句對的話,孩子就願意聽。

一張表教你 10 句關鍵語言 → 馬上改善親子互動


👉加入官方LINE輸入「教養語言」免費領取【10句教養語言轉譯表】




延伸資源:


🎧 Podcast 收聽全集|每天用 20 分鐘讀完一本書的力量


👉 https://reurl.cc/rEAK54



📺 YouTube 頻道|收看影片版 Podcast


👉 https://www.youtube.com/@ppvsread

多元文化理解

多元文化理解
藍色抽象背景
加白邊.png

世界文化探險家

情緒管理小高手

雲書苑

雲書苑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 地址 | 台北市中山區長春路20號3F

✉️ 信箱 | talk@ppvs.org

☎️ 電話 | (02) 2823 - 0833

AI教育快與慢 AI親子共學

  • 官方網站
  • Facebook
  • Line
  • Youtub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