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我發誓我沒有編造這個故事。就在上週,我和兩個兒子正在客廳進行我們的例行「爸爸,我們好無聊」時間,這是每個週末下午必經的儀式,就像青少年對著手機自拍或政治人物對選民撒謊一樣自然。


突然間,小兒子拿著一本恐龍百科全書衝進來,那本書厚得足以用來壓平一輛小型日本進口車。「爸爸,霸王龍的牙齒有多大?」他問道,眼睛閃爍著求知的光芒,或者可能只是反射了他剛才偷吃的巧克力。


就在那一刻,我意識到這是一個絕佳的機會,可以將SPARK引導式學習模型應用到我們的恐龍探索中。畢竟,比起回答「為什麼我們不能養一隻真正的霸王龍」這種問題,教導孩子們關於史前生物的知識要容易得多。


See(觀察與引導)

我立刻拿出平板電腦,打開了一個3D恐龍互動應用程式。當霸王龍的立體影像在我們的客廳中「漫步」時,兩個孩子的下巴幾乎掉到了地板上,這是一種表情,如果真的發生在侏羅紀時代,可能會讓你成為某種食肉恐龍的下午點心。


「看看這個傢伙的牙齒,」我指著霸王龍那令人印象深刻的牙齒說,「每一顆都有香蕉那麼長。」

大兒子立刻糾正我:「爸爸,是香蕉那麼大,不是那麼長。」

好吧,顯然我的孩子已經準備好接管國家地理頻道了。


我們繼續探索這個應用程式,觀察不同種類的恐龍,從體型龐大的雷龍到奇特的三角龍。孩子們被這些栩栩如生的影像深深吸引,他們的眼睛瞪得比發現媽媽藏餅乾的秘密地點時還要大。


Prompt(提示與方向)

看到孩子們被恐龍世界深深吸引,我決定引導他們思考一些問題:「如果你們可以設計一種新的恐龍,它會是什麼樣子?它會有什麼特殊能力?它會吃什麼?」


我拿出一張大紙和一堆彩色筆,在紙的中間畫了一個簡單的恐龍輪廓,然後在周圍寫下了幾個引導性問題:- 這種恐龍生活在什麼環境中?- 它如何保護自己?- 它如何尋找食物?- 它如何照顧自己的寶寶?


孩子們立刻投入到這個活動中,彷彿我剛剛告訴他們冰箱裡有無限量的冰淇淋一樣熱情。


大兒子開始設計一種「飛天噴火龍」,這種生物顯然結合了所有男孩夢寐以求的特質:會飛、會噴火、有尖牙,還有「超級厲害的爪子」。小兒子則創造了一種「海底隱形龍」,這種生物可以在水下呼吸,還能變成透明的以躲避掠食者。


我不禁想,如果這些孩子去設計真正的恐龍,侏羅紀公園的劇情可能會更加驚險刺激,或者更加荒謬,取決於你問的是哪個好萊塢製片人。


AI Assistant & Ask(AI助手與提問)

接下來,我拿出筆記型電腦,打開了一個AI助手工具。「讓我們來問問AI關於恐龍的一些問題,」我建議道,「但首先,你們需要想出一些真正好的問題。」


孩子們開始思考他們想知道的問題,這個過程比我預期的要安靜得多,這讓我懷疑他們是否被外星人替換了。最終,他們提出了一系列問題:

「恐龍是怎麼滅絕的?」「恐龍和現在的動物有什麼關係?」「科學家怎麼知道恐龍長什麼樣子?」「恐龍會是什麼顏色的?」


我們一起將這些問題輸入AI助手,然後觀察它如何回答。當AI解釋小行星撞擊理論時,小兒子的眼睛睜得大大的;當它談到鳥類是恐龍的現代後代時,大兒子驚訝地張大了嘴巴。


但最精彩的部分是當AI無法確定回答時。「恐龍的確切顏色是科學家們仍在研究的問題,」AI解釋道,「因為顏色通常不會在化石中保存下來。」


這引發了一場關於科學如何處理未知問題的精彩討論。


我解釋道,科學家們會提出假設,收集證據,然後根據最佳可用資訊做出推論。這比告訴孩子們「爸爸知道所有答案」要誠實得多,雖然後者對我的自尊心會更有幫助。


Reflect(反思與統整)

在收集了大量恐龍知識後,我們坐下來整理我們學到的內容。我拿出一張大紙,在中間畫了一個恐龍頭骨(好吧,它看起來更像是一個長了牙齒的馬鈴薯,但孩子們很有禮貌地沒有指出這一點)。


「讓我們來整理一下我們今天學到的關於恐龍的知識,」我建議道。


我們開始在紙上記錄關鍵點:恐龍的種類、它們的生活方式、它們的滅絕原因,以及它們與現代動物的關係。孩子們輪流分享他們最感興趣的事實,有時會爭論哪種恐龍最「酷」,這場辯論的熱度足以讓一隻霸王龍感到自卑。


「我最喜歡的是速龍,」大兒子宣布,「因為它們又快又聰明,就像我一樣。」


「我喜歡三角龍,」小兒子反駁道,「因為它有角可以保護自己,就像我的LEGO城堡有城牆一樣。」


這種類比可能在科學上不太準確,但在創造力方面絕對值得滿分。


Know(知識內化與應用)

為了將我們的恐龍知識付諸實踐,我提議創建一個「家庭恐龍博物館」。我們收集了各種材料:紙板、黏土、顏料、舊報紙,甚至還有一些不明來源的閃亮物(可能是上次生日派對的殘留物)。


孩子們開始製作他們自己的恐龍模型和信息卡片。


大兒子創造了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霸王龍模型,雖然由於比例問題,它的頭部大得足以吞下自己的身體。小兒子則製作了一個三角龍,它的角看起來更像是派對帽,但誰能責怪一個七歲孩子的藝術詮釋呢?


最令人驚訝的是,他們開始將學到的知識融入到他們的創作中。大兒子在他的霸王龍旁邊放了一張卡片,上面寫著「霸王龍的牙齒可以長到20厘米長,可以咬穿骨頭」。


小兒子則在他的三角龍旁邊放了一張卡片,上面畫了一棵樹,並寫道「三角龍吃植物,不吃人」,這一點似乎對他特別重要。


當我們的「博物館」完成後,我們邀請媽媽參觀。


孩子們輪流擔任導遊,自豪地展示他們的作品和分享他們學到的知識。看著他們自信地解釋恐龍的生活習性和滅絕原因,我不禁感到一陣驕傲,這種驕傲之情比發現自己的襪子竟然配對的時候還要強烈。


💬 帥爸金句:知識就像恐龍牙齒,不僅要長,還要懂得如何使用它;引導孩子探索世界,比直接告訴他們答案更能培養他們的思考能力。
💡知識點
  1. 恐龍是生活在中生代的一類爬行動物,統治地球長達1.6億年。

  2. 科學家主要通過研究化石來了解恐龍的外貌、生活習性和進化過程。

  3. 現代鳥類被認為是恐龍的後代,保留了許多恐龍的特徵。

  4. SPARK學習模型通過觀察、提問、AI輔助、反思和應用五個步驟,幫助孩子全面理解和內化知識。

  5. 動手創作和角色扮演是幫助孩子將抽象知識轉化為具體理解的有效方法。


在我們的恐龍探險結束後,孩子們仍然沉浸在史前世界的魅力中。晚餐時,小兒子用叉子叉起一塊花椰菜,宣布這是「三角龍最喜歡的食物」;大兒子則堅持認為他的牛肉漢堡是「霸王龍的獵物」。


我想,如果學習能夠如此融入生活,那麼知識就不再是書本上的文字,而是成為了孩子們理解世界的一部分。


這可能就是教育的真諦——不是填鴨式地灌輸信息,而是點燃探索的火花,讓孩子們自己去尋找答案。


至於我,我只希望他們不會要求在後院養一隻真正的恐龍。因為說實話,我們的寵物保險可能不包括「史前生物造成的財產損失」這一項。


一句話說錯,全場失控?不再重複吼叫、崩潰、一句對的話,孩子就願意聽。

一張表教你 10 句關鍵語言 → 馬上改善親子互動


👉加入官方LINE輸入「教養語言」免費領取【10句教養語言轉譯表】




延伸資源:


🎧 Podcast 收聽全集|每天用 20 分鐘讀完一本書的力量


👉 https://reurl.cc/rEAK54



📺 YouTube 頻道|收看影片版 Podcast


👉 https://www.youtube.com/@ppvsread

恐龍世界大冒險

恐龍世界大冒險
藍色抽象背景
加白邊.png

世界文化探險家

情緒管理小高手

雲書苑

雲書苑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 地址 | 台北市中山區長春路20號3F

✉️ 信箱 | talk@ppvs.org

☎️ 電話 | (02) 2823 - 0833

AI教育快與慢 AI親子共學

  • 官方網站
  • Facebook
  • Line
  • Youtub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