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發誓,我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會在週末下午和兩個孩子一起坐在餐桌前,熱烈討論「複利」和「預算規劃」的概念。
但當你有兩個對金錢突然產生濃厚興趣的孩子,而且他們剛剛發現自己的零用錢不夠買心儀的玩具時,事情就會朝著你完全沒有預料到的方向發展,就像我嘗試預測台灣的房價走向或者猜測妻子對我新買的「超值特惠」電子產品的反應一樣不可預測。
「爸爸,為什麼我的零用錢永遠不夠用?」大兒子在一個平常的週六下午哀嘆道,手裡拿著他的存錢罐,眉頭皺得像是在思考宇宙的財務奧秘。
「我怎麼才能買到那個要存三個月零用錢的樂高套裝?」小兒子緊接著問,眼睛裡閃爍著未來財務規劃師的光芒。
就在我準備用「嗯,這個嘛...」這種經典的父親迴避技巧時,我突然意識到這是一個絕佳的機會,可以將SPARK引導式學習模型應用到財務教育中。
畢竟,比起解釋為什麼爸爸總是在月底 前就花光信用卡額度(純粹是因為家庭開支大,絕對不是因為衝動消費),教導孩子們理解和掌握財務素養要有意義得多。
See(觀察與引導)
「今天,」我用我最神秘的聲音宣布,「我們要成為金錢魔法師,學習如何讓錢為我們工作,而不是我們一直為錢工作。」
孩子們的眼睛立刻亮了起來,那種興奮的表情通常只出現在「冰淇淋之夜」或「爸爸試圖使用新的理財軟體卻把家庭預算表刪了」這類特殊場合。
我拿出一些視覺教具:各種面額的硬幣和紙鈔、一個小型記帳本、一張簡單的預算表,以及一個特製的「財務工具箱」——裡面裝滿了各種與金錢管理相關的小道具,從存錢罐到模擬支票簿,從購物收據到迷你計算器。
「首先,讓我們了解什麼是金錢,」我開始解釋,「金錢不僅僅是用來買東西的紙和金屬,它代表了價值和選擇。當我們擁有金錢時,我們實際上擁有的是做出選擇的能力。」
我拿出一張20元紙鈔,問道:「這張紙本身值20元嗎?」
孩子們思考了一會兒,大兒子回答:「不是紙本身值錢,而是它代表的價值。」
「沒錯!」我說,「金錢是一種交換媒介,它讓我們可以用我們的勞動或物品換取他人的勞動或物品,而不必直接以物易物。」
為了讓這個概念更具體,我進行了一個簡單的遊戲:我給每個孩子五個不同價值的硬幣,然後擺出幾件「商品」(一些小玩具、文具和零食),每件都標有「價格」。孩子們必須決定如何花費他們有限的「財富」。
這個遊戲引發了一些有趣的討論,尤其是當孩子們意識到他們不能買下 所有想要的東西,必須做出選擇時。
「這就是預算的基本概念,」我解釋道,「我們的資源是有限的,但我們的慾望幾乎是無限的,所以我們需要做出明智的選擇。」
Prompt(提示與方向)
看到孩子們對金錢的基本概念有了初步理解,我決定引導他們思考更深入的問題:「你們覺得為什麼有些人似乎總是有足夠的錢,而有些人則總是入不敷出?如何區分'需要'和'想要'?存錢的目的是什麼?」
我拿出一張大紙,在中間畫了一個錢袋,然後在周圍寫下了幾個引導性問題:- 金錢從哪裡來?如何賺取金錢?- 如何明智地使用金錢?- 為什麼儲蓄和投資很重要?- 如何避免財務陷阱和不良消費習慣?
大兒子立刻提出了一個觀察:「賺錢需要工作或提供有價值的服務,但有些人工作很辛苦卻賺不多,有些人似乎不 太努力卻很富有。」
小兒子則說:「我想買的東西通常是'想要'而不是'需要',但它們看起來感覺像是'需要'。」
這些回答讓我印象深刻。我解釋說,區分「需要」和「想要」是財務智慧的基礎。「需要」是維持生活所必須的東西,如食物、住所和基本衣物;「想要」則是那些讓生活更愉快但不是必需的東西。
「這不是說我們不應該滿足'想要',」我補充道,「而是我們應該先確保'需要'得到滿足,然後在預算允許的情況下,明智地選擇哪些'想要'值得我們花錢。」
為了讓這個概念更具體,我提議進行一個「需要vs想要」分類活動:「讓我們列出你們想要的東西,然後將它們分為'需要'和'想要'兩類,並思考每項的真正價值。」
我們拿出紙筆,每人列出了十個想要的東西。然後,我們一起將這些項目分類,並討論了每項的價值和優先級。
這個過程引發了一些有趣的討論,尤其是當孩子們意識到他們的許多「想要」實際上是短暫的衝動,而不是真正持久的價值時。
「財務規劃不是關於剝奪自己想要的東西,」我解釋道,「而是關於做出明智的選擇,確保我們的金錢用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AI Assistant & Ask(AI助手與提問)
在我們的財務探索過程中,孩子們提出了越來越多的問題,有些甚至讓我這個自認為理財還不錯的父親也感到困惑。這時,我決定向AI助手求助。
孩子們開始思考他們想知道的問題:「為什麼有些人會陷入債務?如何避免?」「什麼是複利?為什麼它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蹟'?」「如何為大筆購買(如大學教育)做準備?」「為什麼信用很重要?如何建立良好的信用?」
我們一起將這些問題輸入AI助手,然後觀察它如何回答。當AI解釋債務通常源於過度消費、缺乏預算和緊急儲備時,孩子們認真地點頭;當它談到複利的魔力——錢生錢,然後錢生的錢再生錢——大兒子的眼睛睜得大大的。
但最有趣的部分是當AI解釋長期儲蓄和投資的力量時。它提供了一個簡單的例子:如果一個10歲的孩子每週存10元,並獲得5%的年回報率,到65歲時將擁有超過15萬元,而實際存入的金額只有28,600元。
「所以,時間比金額更重要?」大兒子問道,聲音中帶著一絲驚訝。
「在投資世界中,是的,」我回答,「這就是為什麼早開始儲蓄和投資如此重要,即使金額很小。時間是你最大的盟友。」
小兒子思考了一會兒,然後說:「那麼,如果我現在開始為那個樂高套裝存錢,而不是立即花掉我的零用錢買小東西,長期來看我會更富有?」
「完全正確,」我解釋道,「這就是延遲滿足的概念——為了將來更大的回報而暫時放棄當前的小滿足。這是財務成功的關鍵習慣之一。」
Reflect(反思與統整)
在收集了大量關於財務素養的知識後,我們坐下來整理我們的發現。我拿出一張大紙,在中間畫了一棵「金錢樹」(這次我的藝術水平有所提高,至少孩子們能認出這是一棵樹,而不是某種奇怪的綠色爆炸或布羅科里)。
「讓我們來整理一下我們今天學到的關於財務素養的知識,」我建議道。
我們開始在紙上記錄關鍵點:金錢的基本概念,預算和儲蓄的重要性,需要與想要的區別,以及明智消費的策略。
孩子們輪流分享他們最感興趣的發現。大兒子對複利特別著迷,他解釋了時間如何放大小額投資的價值;小兒子則對預算特別感興趣,尤其是如何通過計劃和耐心實現大目標。
「我覺得最重要的是理解金錢是工具,而不是目標,」大兒子總結道,「它的價值在於它能幫助我們實現什麼,而不僅僅是擁有它。」
這個洞見讓我驚訝不已,尤其是來自一個平時對物質玩具非常執著的孩子。我想,有時候當我們以正確的方式呈現概念時,孩子們的理解力會超出我們的預期。
Know(知識內化與應用)
為了將我們的財務知識付諸實踐,我提議創建一個「家庭財務計劃」。「讓我們設計一個系統,幫助你們管理零用錢,實現財務目標,」我建 議道。
我們首先為每個孩子創建了一個簡單的預算系統,包括三個透明罐子,分別標記為「花費」、「儲蓄」和「分享」。
我解釋說,每次收到零用錢時,他們應該將其分配到這三個罐子中:- 「花費」罐用於日常小開支和短期想要- 「儲蓄」罐用於長期目標和大筆購買- 「分享」罐用於捐贈或幫助他人。
然後,我們一起創建了一個目標追蹤表,記錄他們想要儲蓄的項目、所需金額和進度。我們還設立了一個簡單的獎勵系統:當他們達到儲蓄目標的25%、50%、75%和100%時,可以獲得小獎勵,以保持動力。
最令人驚訝的是,孩子們開始將學到的知識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大兒子開始在購物前比較價格和價值,而不是衝動購買;小兒子則開始記錄他的收入和支出,對自己的財務狀況有了更清晰的認識。
「爸爸,」有一天大兒子問道,「我可以開始投資嗎?即使只有小額金錢?」
這個問題讓我既驚訝又自豪。我解釋說,雖然他們年齡還小,但可以通過家庭「模擬投資」開始學習投資概念。
「事實上,」我提議道,「我們可以創建一個家庭投資俱樂部,每個人選擇一家他們了解和喜歡的公司,然後我們一起追蹤這些公司的表現,討論影響它們的因素。」
孩子們對這個提議欣然接受,立即開始研究他們可能想要「投資」的公司。大兒子選擇了他最喜歡的遊戲公司,而小兒子則選擇了一家製造他喜愛的零食的公司。
💬帥爸金句:財務教育不是教孩子如何變得富有,而是教他們如何做出明智的選擇;當孩子理解了金 錢的真正價值,他們不只是在學習數字運算,而是在獲得一生的自由和安全感。
💡知識點
財務素養的基礎是理解金錢作為價值交換媒介的本質,以及如何通過預算管理有限資源。
區分「需要」和「想要」是做出明智財務決策的關鍵,需要是維持生活所必須的,而想要是使生活更愉快但非必需的。
複利是長期財務成功的強大工具,早期開始儲蓄和投資,即使金額很小,也能因時間的力量而獲得顯著回報。
良好的財務習慣包括預算規劃、定期儲蓄、延遲滿足、明智消費和避免不必要的債務。
SPARK學習模型通過觀察、提問、AI輔助、反思和應用五個步驟,幫助孩子建立對財務素養的具體理解和實踐能力。
在我們的財務素養探險結束後,我注意到一個有趣的變化:孩子們對金錢的態度變得更加成熟和負責任。他們不再只是要求買東西,而是開始討論價值、優先級和長期目標。
大兒子甚至開始在他的筆記本中記錄家庭的「投資組合」表現,每週更新一次,並嘗試分析影響股價的新聞事件;小兒子則開始為家庭購物提供「預算建議」,經常指出哪些商品可能不值得購買或何時等待銷售可能更明智。
「爸爸,」有一天晚上大兒子突然問道,「你覺得金錢和幸福有什麼關係?有錢的人一定更幸福嗎?」
這個問題讓我思考。「這是個深刻的問題,」我回答,「研究表明,金錢確實能增加幸福感,但主要是當它幫助我們擺脫基本需求的擔憂時。
超過某個點後,更多的金錢並不一定帶來更多的幸福。真正重要的是我們如何使用金錢——是用來購買體驗和創造回憶,還是僅僅積累物品;是用來培養關係和幫助他人,還是僅僅炫耀和比較。金錢是工具,而工具的價值取決於我們如何使用它。」
他似乎對這個回答很滿意,但我能看出他的腦海中正在形成更多問題。
我想,這可能就是教育的真諦——不是給出所有答案,而是激發孩子們提出更深層次的問題,讓他們自己去探索答案。
至於我,我只希望孩子們的財務熱情不會導致他們過度分析家庭的每一個消費決定。
因為說實話,有時候爸爸只想安靜地買一杯星巴克,而不是聽一場關於「這杯咖啡的真實成本和如果投資這筆錢30年後的價值」的即興演講。
但話說回來,如果這是培養他們財務素養的代價,那麼接受幾次關於我咖啡消費習慣的善意批評也是值得的。
最令我感動的是,在我們的財務素養探險幾週後,當小兒子收到生日紅包時,他主動將一部分放入「分享」罐,計劃捐給當地的動物收容所。
「因為錢不僅僅是用來買東西的,」他簡單地解釋道,「還可以用來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和動物。」
就在那一刻,我知道我們的財務教育達到了最重要的目標——不僅僅是教會他們如何管理金錢,更是培養了他們的價值觀和同理心,理解金錢的真正意義。
這可能是我作為父親感到最自豪的時刻之一,遠比任何財務成就或物質擁有更有價值。
一句話說錯,全場失控?不再重複吼叫、崩潰、一句對的話,孩子就願意聽。
一張表教你 10 句關鍵語言 → 馬上改善親子互動
👉加入官方LINE輸入「教養語言」免費領取【10句教養語言轉譯表】
延伸資源:
🎧 Podcast 收聽全集|每天用 20 分鐘讀完一本書的力量
📺 YouTube 頻道|收看影片版 Podcas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