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我發誓,我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會在週末下午和兩個孩子一起蹲在公園的草叢中,熱烈討論「蚯蚓的消化系統」和「雲的形成過程」。


但當你有兩個對大自然突然產生濃厚興趣的孩子,而且他們剛剛在學校參加了一次令人難忘的自然教育之旅時,事情就會朝著你完全沒有預料到的方向發展,就像我嘗試預測台灣的下一場雨或者猜測妻子對我「專業級」自然解說的反應一樣不可預測。


「爸爸,老師說大自然是最好的教室,這是真的嗎?即使有時候會下雨或者有蚊子?」大兒子在一個平常的週六下午問道,手裡拿著一片他剛剛發現的奇特樹葉,眉頭皺得像是在思考生態系統的終極奧秘。


「為什麼有些動物在白天睡覺,晚上才出來活動?它們不怕黑嗎?」小兒子緊接著問,眼睛裡閃爍著未來生物學家的光芒。


就在我準備用「嗯,這個嘛...」這種經典的父親迴避技巧時,我突然意識到這是一個絕佳的機會,可以將SPARK引導式學習模型應用到自然探索和戶外學習中。


畢竟,比起解釋為什麼爸爸對昆蟲的辨識能力僅限於「會飛的」和「不會飛的」兩大類(純粹是因為專注於宏觀生態,絕對不是因為對昆蟲有點怕),教導孩子們理解和欣賞自然世界的奧妙要有意義得多。


See(觀察與引導)

「今天,」我用我最神秘的聲音宣布,「我們要成為自然探險家,探索我們周圍這個神奇的世界,發現平常可能忽略的奇妙現象。」


孩子們的眼睛立刻亮了起來,那種興奮的表情通常只出現在「露營之夜」或「爸爸試圖辨認鳥類卻把麻雀誤認為老鷹」這類特殊場合。


我拿出一些視覺教具:放大鏡、雙筒望遠鏡、一本野外指南、一個昆蟲觀察盒,以及一個特製的「自然探險工具箱」——裡面裝滿了各種與戶外探索相關的小道具,從指南針到標本袋,從pH試紙到迷你氣象記錄本。


「首先,讓我們了解為什麼自然探索如此重要,」我開始解釋,「大自然不僅僅是我們生活的背景,它是一個充滿生命、變化和相互聯繫的複雜系統。通過觀察和探索,我們可以學習科學、培養好奇心,並建立與自然世界的聯繫。」


我拿出一片樹葉,問道:「這片葉子看起來很簡單,但它實際上在做什麼?」

孩子們思考了一會兒,大兒子回答:「它吸收陽光製造食物?」


「沒錯!」我說,「這就是光合作用,地球上幾乎所有生命能量的來源。這片小小的葉子是一個微型的太陽能工廠,將陽光轉化為糖分,同時釋放我們呼吸所需的氧氣。」


為了讓這個概念更具體,我進行了一個簡單的實驗:我們將一些葉子放入裝有水的透明容器中,放在陽光下,然後觀察水中出現的小氣泡(氧氣)。


「看,」我指出,「這些氣泡就是植物在'呼吸',但與我們不同,它們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這就是為什麼森林被稱為地球的'肺部'。」


接著,我們轉向更廣闊的自然觀察。我們找了一個安靜的地方,進行了「一分鐘傾聽」活動——閉上眼睛,專注傾聽一分鐘,然後分享聽到的所有聲音。


孩子們驚訝地發現,當他們真正專注時,能聽到至少十種不同的聲音:鳥鳴、昆蟲嗡嗡聲、樹葉沙沙聲、遠處的流水聲...


「大自然總是在'說話',」我解釋道,「但我們常常太忙或太吵,沒有真正傾聽。通過放慢腳步,使用我們的感官,我們可以發現一個全新的世界。」


Prompt(提示與方向)

看到孩子們對自然觀察的基本概念有了初步理解,我決定引導他們思考更深入的問題:「你們覺得人類與自然的關係是什麼?為什麼有些生物在特定環境中繁榮,而在其他環境中掙扎?我們的行為如何影響自然系統?」


我拿出一張大紙,在中間畫了一個樹和一個人(這次我的藝術水平有所提高,至少孩子們能認出這是植物和人類,而不是某種奇怪的多腿生物或變形的雨傘),然後在周圍寫下了幾個引導性問題:- 生態系統中的生物如何相互依賴?- 氣候和地理如何塑造生物多樣性?- 人類活動如何影響自然環境?- 我們如何成為更好的自然管家?


大兒子立刻提出了一個觀察:「就像食物鏈一樣,每種生物都依賴其他生物。如果一種消失了,可能會影響很多其他種類。」


小兒子則說:「我們在山上看到的植物和在海邊看到的完全不同,因為它們適應了不同的環境。」


這些回答讓我印象深刻。我解釋說,生態系統確實是由無數相互依賴的關係組成的網絡,每個物種都扮演著特定的角色。


「想像一下大自然是一個巨大的拼圖,」我說,「每個物種都是一塊拼圖。當我們移除一塊時,整個圖畫就不完整了,而且可能影響其他相連的部分。這就是為什麼保護生物多樣性如此重要。」


為了讓這個概念更具體,我提議進行一個「微型生態系統」觀察活動:「讓我們仔細觀察公園的一小塊區域,看看能發現多少不同的生物,以及它們如何相互作用。」


我們選擇了一個約一平方米的區域,包含一些土壤、草、小灌木和落葉。使用放大鏡,我們開始仔細觀察。孩子們驚訝地發現,這個小小的區域竟然是一個繁忙的世界:有螞蟻搬運食物,蚯蚓翻動土壤,小蜘蛛編織網,甚至還有微小的真菌分解落葉。


「這就是生物多樣性,」我解釋道,「即使在這麼小的空間內,也有數十種生物共存,每一種都在做著重要的工作。現在想像一下整個地球上存在的無數生態系統!」


AI Assistant & Ask(AI助手與提問)

在我們的自然探索過程中,孩子們提出了越來越多的問題,有些甚至讓我這個自認為自然知識還不錯的父親也感到困惑。這時,我決定向AI助手求助。


孩子們開始思考他們想知道的問題:「為什麼有些動物會冬眠?」「雲是如何形成的?為什麼有不同形狀?」「為什麼同一種植物在不同地方可能看起來不同?」「昆蟲如何對農業既有害又有益?」


我們一起將這些問題輸入AI助手,然後觀察它如何回答。當AI解釋冬眠是動物應對食物稀缺和寒冷天氣的適應策略時,孩子們認真地點頭;當它談到雲的形成涉及水蒸氣冷凝和大氣條件時,大兒子若有所思。


但最有趣的部分是當AI討論植物的表型可塑性——同一種植物如何根據環境條件(如光照、水分、土壤類型)展現不同的生長形態。它還解釋了生物地理學的基本原理,即為什麼特定物種出現在特定地區。


「所以,植物和動物可以適應環境,但有限度?」大兒子問道,聲音中帶著一絲好奇。


「沒錯,」我回答,「這就是為什麼保護不同的棲息地如此重要。許多物種已經進化出適應特定環境的特殊能力,如果這些環境消失,它們可能無法足夠快地適應新條件。」


小兒子思考了一會兒,然後說:「那麼,當我們改變環境,比如砍伐森林或污染水源時,我們實際上是在破壞許多生物的家?」


「這是一個非常深刻的觀察,」我解釋道,「人類活動確實對自然環境產生了巨大影響,有時是負面的。但好消息是,我們也越來越了解這些影響,並尋找更可持續的生活方式。每個人,即使是孩子,也可以成為自然的守護者。」


Reflect(反思與統整)

在收集了大量關於自然和戶外學習的知識後,我們坐下來整理我們的發現。我拿出一張大紙,在中間畫了一個地球和各種生物(這次我的藝術水平有所提高,至少孩子們能認出這是我們的星球和生物多樣性,而不是某種奇怪的圓形物體或隨機塗鴉)。


「讓我們來整理一下我們今天學到的關於自然探索和戶外學習的知識,」我建議道。


我們開始在紙上記錄關鍵點:生態系統的相互依賴性,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自然適應的奇妙,以及人類與自然的關係。


孩子們輪流分享他們最感興趣的發現。大兒子對生態平衡特別著迷,他解釋了捕食者和獵物之間的動態關係如何維持健康的生態系統;小兒子則對植物適應特別感興趣,尤其是它們如何通過顏色、形狀和結構來適應不同的環境條件。


「我覺得最重要的是理解我們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與之分離,」大兒子總結道,「我們的行為對整個系統有影響,所以我們有責任明智地行動。」


這個洞見讓我驚訝不已,尤其是來自一個平時對環境問題不太關注的孩子。我想,有時候當我們通過直接體驗和探索來呈現概念時,孩子們的理解力會超出我們的預期。


Know(知識內化與應用)

為了將我們的自然知識付諸實踐,我提議創建一個「家庭自然連接計劃」。「讓我們設計一個系統,幫助我們更深入地探索和保護自然世界,」我建議道。


我們首先為家庭制定了一個定期的自然探索時間表,包括各種活動:週末的自然步道探險,月度的不同生態系統參觀(森林、溪流、海岸、草原),以及季節性的特別活動(如候鳥觀察、花季探訪)。


然後,我們一起創建了一個「自然觀察日記」系統:每個家庭成員都有一本小筆記本,記錄自然觀察、問題和發現。我們決定每週分享一次我們的觀察,討論模式和變化,特別是季節性的變化。


最後,我們制定了一套「家庭環保行動」,包括:

1. 減少一次性塑料使用

2. 節約水資源

3. 參與社區清潔活動

4. 在陽台或花園種植本地植物

5. 支持野生動物保護組織


最令人驚訝的是,孩子們開始將學到的知識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大兒子開始注意家庭的用水習慣,提出了收集雨水灌溉植物的想法;小兒子則開始在散步時隨身攜帶小袋子,撿拾他看到的垃圾,解釋說他不想讓它們傷害野生動物。


「爸爸,」有一天大兒子問道,「我們可以在學校開始一個自然俱樂部嗎?這樣更多孩子可以學習關於生態系統和保護環境的知識。」


這個問題讓我既驚訝又自豪。我解釋說,這是一個很棒的想法,可以幫助更多人建立與自然的聯繫,並培養環保意識。


「事實上,」我提議道,「我們可以一起計劃這個俱樂部,考慮可以進行哪些活動,如何使它既有教育意義又有趣,以及如何將學到的知識轉化為積極的環保行動。」


孩子們對這個提議欣然接受,立即開始頭腦風暴俱樂部的名稱、標誌和活動。大兒子提出了一系列可能的戶外探索活動,而小兒子則想到了一些創意方式來重複使用廢棄物品,如用舊塑料瓶製作鳥類餵食器。


💬帥爸金句:大自然不是我們偶爾去參觀的地方,而是我們永遠的家;當孩子理解了自然世界的相互連接,他們不只是在學習生物學和生態學,而是在獲得一種與生命網絡深度連接的智慧,這種智慧將引導他們成為地球的明智守護者。

💡知識點
  1. 自然探索培養觀察力、好奇心和批判性思維,同時提供跨學科學習的機會,從生物學到地理學,從物理學到藝術。

  2. 生態系統是由無數相互依賴的關係組成的複雜網絡,每個物種都扮演特定角色,生物多樣性的喪失可能導致系統失衡。

  3. 生物適應是進化的結果,使生物能夠在特定環境中生存和繁衍,這解釋了為什麼不同地區有不同的物種。

  4. 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有深遠影響,理解這些影響是發展可持續生活方式的第一步。

  5. SPARK學習模型通過觀察、提問、AI輔助、反思和應用五個步驟,幫助孩子建立對自然世界的具體理解和環保意識。


在我們的自然探索之旅結束後,我注意到一個有趣的變化:家庭的生活節奏變得更加順應自然。我們開始更多地注意季節變化,調整活動和飲食;我們的週末越來越多地在戶外度過,而不是在電子設備前;我們的對話也更頻繁地轉向自然現象和環境問題。


大兒子甚至開始在他的科學課上做一個關於本地生物多樣性的項目,每週記錄學校附近可以發現的不同物種;小兒子則開始收集落葉和種子,創作自然藝術作品,並堅持這些材料在使用後應該回歸自然。


「爸爸,」有一天晚上大兒子突然問道,「你覺得未來人類會更接近自然還是更遠離自然?」

這個問題讓我思考。「這是個深刻的問題,」我回答,「我認為我們正處於一個十字路口。


一方面,城市化和技術使許多人與自然的直接接觸減少;另一方面,我們對自然重要性的認識正在增強,越來越多的人尋求重新建立這種連接。


我希望未來是一種平衡,我們能夠利用技術的優勢,同時保持與自然世界的深度連接。最終,這取決於像你們這樣的年輕一代做出什麼選擇。」


他似乎對這個回答很滿意,但我能看出他的腦海中正在形成更多問題。我想,這可能就是自然教育的真諦——不是給出所有答案,而是激發孩子們提出更深層次的問題,讓他們自己去探索答案。


至於我,我只希望孩子們的自然熱情不會導致他們把家裡變成野生動物庇護所。


因為說實話,有時候爸爸只想安靜地坐在沙發上,而不是被告知「這個角落現在是螞蟻觀察站,請不要打擾」或者「我們需要把浴室窗戶打開,因為我正在研究蜘蛛如何建網」。


但話說回來,如果這是培養他們環保意識的代價,那麼接受幾次關於我「過度城市化生活方式」的善意批評也是值得的。


最令我感動的是,在我們的自然探索幾週後,當我們在一個繁忙的週末終於有時間去公園時,小兒子悄悄地走到我身邊,拉著我的手說:「爸爸,聽,樹在唱歌。」我停下來,閉上眼睛,聽著風穿過樹葉的沙沙聲。


就在那一刻,我知道我們的自然教育達到了最重要的目標——不僅僅是教會他們科學事實,更是培養了他們的感知力和欣賞能力,能夠在平凡中看到奇妙,在熟悉中發現新奇。


這可能是我作為父親感到最自豪的時刻之一,遠比任何職業成就或物質擁有更有價值。


一句話說錯,全場失控?不再重複吼叫、崩潰、一句對的話,孩子就願意聽。

一張表教你 10 句關鍵語言 → 馬上改善親子互動


👉加入官方LINE輸入「教養語言」免費領取【10句教養語言轉譯表】




延伸資源:


🎧 Podcast 收聽全集|每天用 20 分鐘讀完一本書的力量


👉 https://reurl.cc/rEAK54



📺 YouTube 頻道|收看影片版 Podcast


👉 https://www.youtube.com/@ppvsread

自然探索與戶外學習

自然探索與戶外學習
藍色抽象背景
加白邊.png

世界文化探險家

情緒管理小高手

雲書苑

雲書苑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 地址 | 台北市中山區長春路20號3F

✉️ 信箱 | talk@ppvs.org

☎️ 電話 | (02) 2823 - 0833

AI教育快與慢 AI親子共學

  • 官方網站
  • Facebook
  • Line
  • Youtub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