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發誓,我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會在週末下午和兩個孩子一起坐在書房裡,熱烈討論故事結構和角色發展。
但當你有兩個對講故事突然產生濃厚興趣的孩子,而且他們剛剛從學校圖書館借了一堆童話和冒險小說時,事情就會朝著你完全沒有預料到的方向發展,就像我嘗試預測台灣的股市走向或者猜測妻子的生日禮物反應一樣不可預測。
「爸爸,為什麼好故事總是讓人想一直讀下去?」大兒子在一個平常的週六下午問道,手裡拿著一本剛讀完的哈利波特,眉頭皺得像是在思考文學創作的奧秘。
「我可以創造出像《小王子》那樣的故事嗎?」小兒子緊接著問,眼睛裡閃爍著未來作家的光芒。
就在我準備用「嗯,這個嘛...」這種經典的父親迴避技巧時,我突然意識到這是一個絕佳的機會,可以將SPARK引導式學習模型應用到故事創作教育中。
畢竟,比起解釋為什麼爸爸的床邊故事總是在中途睡著(純粹是因為太累,絕對不是因為缺乏創意),教導孩子們理解和創造故事的魔力要有意義得多。
See(觀察與引導)
「今天,」我用我最神秘的聲音宣布,「我們要成為故事魔法師,探索故事的秘密結構,並學習如何創造出能夠打動人心的故事。」
孩子們的眼睛立刻亮了起來,那種興奮的表情通常只出現在「冰淇淋之夜」或「爸爸試圖使用新的電子設備卻搞砸了」這類特殊場合。
我拿出一些他們最喜歡的書籍、幾張白紙、彩色筆,以及一個我特意準備的「故事寶箱」——裡面裝滿了各種可以激發靈感的小物件,從迷你恐龍到閃亮的寶石,從微型汽車到小小的塑料城堡。
「首先,讓我們了解什麼是故事,」我開始解釋,「故事是人類最古老的交流和學習方式之一。從洞穴壁畫到數位電影,人類一直在講述故事。」
我拿起《小紅帽》的繪本,問道:「你們覺得為什麼幾百年來,孩子們都喜歡聽這個故事?」
大兒子思考了一會兒,說:「因為它很刺激,有危險,還有一個聰明的結局。」
小兒子則說:「因為它教我們不要相信陌生人,特別是看起來像狼的陌生人!」
我點頭表示贊同,然後解釋說,好故事通常有幾個關鍵元素:引人入勝的角色、有意義的衝突、情感連結,以及某種轉變或領悟。「就像一道美味的料理需要各種恰到好處的配料,」我說,「一個好故事也需要這些元素的完美組合。」
為了讓這個概念更具體,我拿出一張大紙,畫了一個簡單的故事山形圖:開始(介紹角色和環境)、上升(衝突出現)、高潮(最大的挑戰)、下降(解決問題)和結束(角色的轉變)。
「看,」我指著圖表說,「幾乎所有的故事都遵循這種模式。讓我們用《三隻小 豬》來試試。」
我們一起分析了這個經典童話,確認了它如何完美地符合這個結構:三隻小豬被介紹給讀者,大灰狼出現並製造衝突,吹倒前兩隻豬的房子(上升的行動),然後是高潮(狼試圖吹倒磚房並爬下煙囪),接著是解決方案(狼掉進熱水鍋),最後是結局(豬們學到了關於努力工作的教訓)。
孩子們似乎對這個分析著迷,開始在其他故事中尋找類似的模式。大兒子甚至開始分析他最喜歡的電影《玩具總動員》,指出它如何遵循同樣的結構。
Prompt(提示與方向)
看到孩子們對故事結構有了初步理解,我決定引導他們思考更深入的問題:「你們覺得是什麼讓角色變得令人難忘?為什麼有些故事能夠打動我們的心?如何創造出既有趣又有意義的故事?」
我拿出一張大紙,在中間畫了一個開放的書本,然後在周圍寫下了幾個引導性問題:
- 什麼樣的角色最令人難忘?為什麼?
- 好的故事衝突有哪些特點?
- 如何在故事中創造情感連結?
- 故事如何反映真實生活的經驗和教訓?
大兒子立刻提出了一個觀察:「最好的角色都有缺點和優點,就像真實的人一樣。完美的角色很無聊。」
小兒子則說:「我喜歡角色必須克服困難的故事,特別是當他們一開始做不到,但最後學會了的時候。」
這些回答讓我印象深刻。我解釋說,令人難忘的角色通常有明確的願望和阻礙他們的障礙,而讀者會在角色努力克服這些障礙的過程中產生情感投入。
「衝突是故事的心臟,」我說,「沒有衝突,就沒有故事。但衝突不僅僅是打鬥或爭吵,它可以是內心的掙扎、與自然的對抗,或者是與社會規範的衝突。」
為了讓這個概念更具體,我提議進行一個角色創建活動:「讓我們每人創造一個角色,給他們一個強烈的願望,一個阻礙他們的障礙,以及一個獨特的特質。」
我們拿出紙筆,開始創造角色。大兒子創造了一個名叫「星光」的太空探險家,她渴望發現新行星,但害怕黑暗,擁有超強的問題解決能力;小兒子則創造了一個名叫「泡泡」的深海魚,他夢想看到海面上的世界,但不能離開水,擁有能夠與所有海洋生物交談的能力。
我也創造了一個角色——一個名叫「時鐘先生」的老鐘錶匠,他能夠修復任何損壞的物品,但無法修復自己破碎的心,擁有聽到物品「心跳」的能力。
這個活動不僅幫助孩子們理解了角色創建的基本原則,還激發了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他們開始思考這些角色可能經歷的故事,以及他們如何克服自己的障礙。
AI Assistant & Ask(AI助手與提問)
在我們的故事創作過程中,孩子們提出了越來越多的問題,有些甚至讓我這個自認為讀過不少書的父親也感到困惑。這時,我決定向AI助手求助。
孩子們開始思考他們想知道的問題:「為什麼有些故事會讓人哭泣?」「如何創造出真實可信的對話?」「偉大的作家是如何想出他們的故事點子的?」「如何讓故事的結局既令人驚訝又合理?」
我們一起將這些問題輸入AI助手,然後觀察它如何回答。當AI解釋故事如何通過共鳴和情感投入觸動讀者時,孩子們認真地點頭;當它談到對話應該反映角色的個性、背景和當前情緒時,大兒子若有所思。
但最有趣的部分是當AI解釋創意過程時。它告訴我們,許多作家從日常觀察、「如果...會怎樣?」的問題,或者將兩個看似不相關的概念結合起來獲得靈感。它還解釋了「顯而易見的驚喜」的概念——一個好的結局應該讓讀者感到驚訝,但回顧時又覺得完全合理,就像線索一直都在那裡。
「所以,好的故事點子 可能就在我們周圍,只是我們需要用不同的方式看待普通事物?」大兒子問道,聲音中帶著一絲驚奇。
「沒錯,」我回答,「創造力往往不是憑空產生全新的東西,而是以新穎的方式連接已有的元素。就像把樂高積木重新組合成不同的形狀。」
小兒子思考了一會兒,然後說:「那麼,我可以把我們家的貓和外太空結合起來,創造一個關於太空貓的故事?」
「絕對可以!」我讚嘆道,「這正是創意思維的精髓——將熟悉的事物放在不熟悉的環境中,看看會發生什麼。」
Reflect(反思與統整)
在收集了大量關於故事創作的知識後,我們坐下來整理我們的發現。我拿出一張大紙,在中間畫了一個打開的書本(這次我的藝術水平有所提高,至少孩子們能認出這是一本書,而不是某種奇怪的蝴蝶或三明治)。
「讓我們來整理一下我們今天學到的關於故事創作的知識,」我建議道。
我們開始在紙上記錄關鍵點:故事的基本結構,角色創建的原則,衝突的重要性,情感連結的建立,以及創意靈感的來源。
孩子們輪流分享他們最感興趣的發現。大兒子對故事結構特別著迷,他解釋了如何使用「英雄之旅」模式來規劃故事;小兒子則對角色創建特別感興趣,尤其是如何給角色設計獨特的聲音和個性。
「我覺得最重要的是故事必須有意義,」大兒子總結道,「不僅僅是有趣的事情發生,還要讓讀者感受到或學到一些東西。」
這個洞見讓我驚訝不已,尤其是來自一個平時更喜歡動作片的孩子。我想,有時候孩子們的理解力遠超我們的想像。
Know(知識內化與應用)
為了將我 們的故事創作知識付諸實踐,我提議進行一個家庭故事創作項目。「讓我們一起創作一個完整的故事,」我建議道,「從頭到尾,包括插圖。」
我們決定以小兒子的「太空貓」點子為基礎,創作一個名為《星際貓咪歷險記》的故事。我們首先創建了一個詳細的角色檔案:主角是一隻名叫「星塵」的家貓,意外搭上了一艘外星飛船,開始了一段尋找回家路的冒險。
然後,我們使用故事山形圖規劃了整個故事結構:
- 開始:介紹星塵和它平凡的家庭生活- 上升:星塵意外登上外星飛船,發現自己在太空中
- 衝突:星塵必須學會在外星環境中生存,並找到回家的方法
- 高潮:星塵幫助外星人解決了一個危機,獲得了他們的幫助
- 下降:星塵與新朋友一起踏上回家的旅程
- 結束:星塵回到家,但帶著新的視角和友誼
我們花了整個週末創作這個故事,每人負責不同的章節和插圖。大兒子負責情節發展和對話,小兒子負責插圖和創意點子,而我則幫助整合所有元素並確保故事的連貫性。
最令人驚訝的是,孩子們開始將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其他領域。大兒子開始更加注意電影和電視節目的故事結構,經常指出「這是上升行動」或「現在到了高潮部分」;小兒子則開始在他的日常遊戲中融入更複雜的角色和情節,創造出小小的戲劇場景。
「爸爸,」有一天大兒子問道,「我可以寫一本真正的書嗎?就像專業作家那樣?」
這個問題讓我既驚訝又自豪。
我解釋說,寫作是一項需要練習的技能,就像任何其他技能一樣,但只要他願意投入時間和努力,絕對可以創作出值得分享的故事。
「事實上, 」我提議道,「我們可以為你的故事創建一個小型'出版計劃',包括修改、編輯和製作一個實體書籍。」
孩子們對這個提議欣然接受,立即開始計劃他們的「出版帝國」。
大兒子開始構思一個科幻系列,而小兒子則決定創作一本關於「會說話的食物」的圖畫書。
💬帥爸金句:故事不只是娛樂,而是人類理解世界的基本方式;當孩子學會創造故事,他們不只是在學習寫作技巧,而是在獲得塑造現實、表達自我和連結他人的強大工具。
💡知識點
故事通常遵循特定的結構模式,如「故事山」或「英雄之旅」,這些結構幫助讀者在情感上投入並跟隨情節發展。
引人入勝的角色通常有明確的願望、面臨的障礙和獨特的特質,這些元素使角色立體並引發讀者的共鳴。
衝突是故事的核心,可以是外部的(與他人、環境的衝突)或內部的(自我懷疑、價值觀衝突),沒有衝突就沒有故事。
創意靈感可以來自日常觀察、「如果...會怎樣?」的問題,或將不相關的概念結合,創造力往往是重新組合已有元素而非憑空創造。
SPARK學習模型通過觀察、提問、AI輔助、反思和應用五個步驟,幫助孩子建立對故事創作的具體理解和實踐能力。
在我們的故事創作探險結束後,我注意到一個有趣的變化:孩子們開始用不同的眼光看待書籍、電影和電視節目。他們不再只是被動接受,而是開始分析情節結構、角色發展和主題。
大兒子甚至開始在他的閱讀日記中記錄他最喜歡的書籍如何運用故事元素,並嘗試預測情節發展;小兒子則開始創作一系列關於他玩具的小故事,每個玩具都有自己的性格和背景故事。
「爸爸,」有一天晚上大兒子突然問道,「你覺得故事能改變世界嗎?」
這個問題讓我思考。「絕對可以,」我回答,「歷史上許多重大變革都始於故事——無論是小說、電影還是個人敘事——改變了人們看待某個問題的方式。故事有能力讓我們走進他人的鞋子,體驗不同的現實,這是培養同理心和推動變革的強大工具。」
他似乎對這個回答很滿意,但我能看出他的腦海中正在形成更多問題。
我想,這可能就是教育的真諦——不是給出所有答案,而是激發孩子們提出更深層次的問題,讓他們自己去探索答案。
至於我,我只希望孩子們的故事創作熱情不會導致他們過度分析家庭的每一個對話。因為說實話,有時候爸爸只想安靜地講一個簡單的睡前故事,而不是聽一場關於「這個角色動機不夠明確」或「情節轉折太突兀」的即興文學批評。
但話說回來,如果這是培養他們批判性思維和創造力的代價,那麼接受幾次關於我講故事技巧的善意批評也是值得的。
最令我感動的是,在我們的故事創作探險幾週後,當我因工作壓力而情緒低落時,小兒子悄悄地走到我身邊,遞給我一張紙。「我為你寫了一個故事,爸爸,」他簡單地說。
那是一個關於一個總是幫助別人的巨人,有一天自己需要幫助,然後發現所有他幫助過的小動物都來支持他的故事。
就在那一刻,我知道我們的故事教育達到了最重要的目標——不僅僅是教會他們創作技巧,更是幫助他們理解故事的真正力量:連接心靈,表達愛,傳遞希望。這可能是我作為父親感到最自豪的時刻之一,遠比任何職業成就或物質擁有更有價值。
一句話說錯,全場失控?不再重複吼叫、崩潰、一句對的話,孩子就願意聽。
一張表教你 10 句關鍵語言 → 馬上改善親子互動
👉加入官方LINE輸入「教養語言」免費領取【10句教養語言轉譯表】
延伸資源:
🎧 Podcast 收聽全集|每天用 20 分鐘讀完一本書的力量
📺 YouTube 頻道|收看影片版 Podcas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