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我發誓,我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會在週末下午和兩個孩子一起坐在客廳裡,熱烈討論「我訊息」和「積極傾聽」的區別。


但當你有兩個對溝通技巧突然產生濃厚興趣的孩子,而且他們剛剛經歷了一場因為「他說我說」而引發的兄弟爭執時,事情就會朝著你完全沒有預料到的方向發展,就像我嘗試預測台灣的選舉結果或者猜測妻子對我新買的電子產品的反應一樣不可預測。


「爸爸,為什麼有時候我說的話別人聽不懂?」大兒子在一場兄弟爭執平息後問道,眉頭皺得像是在思考人類溝通的終極奧秘。


「為什麼有些人說話大家都愛聽,而我說話時有時候沒人理我?」小兒子緊接著問,眼睛裡還殘留著剛才爭吵的困惑。


就在我準備用「嗯,這個嘛...」這種經典的父親迴避技巧時,我突然意識到這是一個絕佳的機會,可以將SPARK引導式學習模型應用到溝通教育中。


畢竟,比起解釋為什麼爸爸有時候會在家庭會議上滑手機(純粹是因為要查重要資訊,絕對不是因為走神),教導孩子們理解和掌握有效溝通的技巧要有意義得多。


See(觀察與引導)

「今天,」我用我最平靜的聲音宣布,「我們要成為溝通探險家,探索人與人之間交流的奧秘,學習如何讓我們的想法和感受被真正理解。」


孩子們的表情從困惑轉為好奇,那種轉變通常只出現在「冰淇淋之夜」或「爸爸試圖解釋為什麼雲會下雨」這類特殊場合。


我拿出一些視覺教具:一個小型麥克風、一對對講機、一些表情符號卡片,以及一個特製的「溝通工具箱」——裡面裝滿了各種促進溝通的小道具,從「說話棒」(只有拿著它的人才能發言)到「情緒溫度計」(幫助表達感受的強度)。


「首先,讓我們了解溝通是什麼,」我開始解釋,「溝通不僅僅是說話和聽話,它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包括發送訊息、接收訊息、理解訊息和給予反饋。」


我拿起對講機,讓孩子們嘗試在不同房間進行簡單的對話。他們很快發現,即使有工具幫助,溝通仍然可能出現誤解和混淆。


「看,」我說,「即使我們使用同一種語言,使用相同的工具,溝通仍然可能出現問題。這是因為溝通不僅僅是關於我們說了什麼,還關於我們如何說,以及對方如何理解。」


然後我進行了一個簡單的實驗:我悄悄地寫下一個簡短的故事,然後在孩子耳邊輕聲讀出來,請他轉述給另一個孩子,最後比較最初的故事和最終版本的差異。正如預期的那樣,故事在傳遞過程中發生了顯著變化。


「這就是'傳話遊戲'效應,」我解釋道,「信息在傳遞過程中會失真。這就是為什麼清晰、直接的溝通如此重要。」


孩子們對這個演示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尤其是當他們意識到他們的許多爭執可能源於簡單的誤解時。


Prompt(提示與方向)

看到孩子們對溝通的基本概念有了初步理解,我決定引導他們思考更深入的問題:「你們覺得什麼讓溝通變得困難?為什麼有時候即使我們說得很清楚,對方仍然不理解?如何讓我們的溝通更有效?」


我拿出一張大紙,在中間畫了一個對話泡泡,然後在周圍寫下了幾個引導性問題:

  • 語言之外的溝通方式有哪些?

  • 為什麼傾聽與說話同樣重要?

  • 情緒如何影響溝通?

  • 如何處理溝通中的衝突和誤解?


大兒子立刻提出了一個觀察:「除了說話,我們還用表情、手勢和身體姿勢來溝通。有時候這些比話語更重要。」


小兒子則說:「當我生氣的時候,我說話的方式會變得不一樣,可能會讓別人也生氣。」


這些回答讓我印象深刻。我解釋說,研究表明,在面對面溝通中,非語言線索(如面部表情、語調、肢體語言)可能傳達的信息比言語本身還要多。


「這就是為什麼在文字訊息中溝通有時會出現誤解,」我說,「因為我們失去了這些重要的非語言線索。」


為了讓這個概念更具體,我提議進行一個角色扮演活動:「讓我們嘗試用不同的方式表達同一句話,看看意思如何變化。」


我們選擇了一個簡單的句子:「我需要一些空間。」然後輪流以不同的語調、表情和肢體語言說出這句話——憤怒地、悲傷地、平靜地、開玩笑地。孩子們很快發現,同樣的話語可以傳達完全不同的信息,取決於它們如何被表達。


「看到了嗎?」我說,「這就是為什麼在溝通中,不僅要注意我們說什麼,還要注意我們如何說。同樣,在聆聽時,我們需要注意對方的整體表達,而不僅僅是字面意思。」


AI Assistant & Ask(AI助手與提問)

在我們的溝通探索過程中,孩子們提出了越來越多的問題,有些甚至讓我這個自認為溝通能力還不錯的父親也感到困惑。這時,我決定向AI助手求助。


孩子們開始思考他們想知道的問題:「為什麼有些人很容易交朋友,而有些人則很難?」「如何在不傷害對方感情的情況下表達不同意見?」「為什麼大人有時候說一套做一套?」「如何知道別人是否在說實話?」


我們一起將這些問題輸入AI助手,然後觀察它如何回答。當AI解釋社交技能是可以學習和提高的,就像其他技能一樣時,孩子們認真地點頭;當它談到「我訊息」(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和「你訊息」(指責或評判對方)的區別時,大兒子若有所思。


但最有趣的部分是當AI解釋「積極傾聽」的概念時。它告訴我們,真正的傾聽不僅僅是等待說話的機會,而是全神貫注地理解對方,包括確認理解(「我聽到你說...」)、提問以澄清、避免打斷,以及注意非語言線索。


「所以,好的溝通者不一定是說得最多的人,而是最好的傾聽者?」大兒子問道,聲音中帶著一絲驚訝。


「沒錯,」我回答,「溝通是雙向的。如果我們只關注自己要說的,而不真正聆聽對方,那麼無論我們的表達多麼清晰,溝通仍然可能失敗。」


小兒子思考了一會兒,然後說:「那麼,當我想讓別人聽我說話時,我也應該先聽他們說?」


「這是一個非常聰明的觀察,」我解釋道,「人們更願意聆聽那些也願意聆聽他們的人。這就是為什麼傾聽是建立良好關係的基礎。」


Reflect(反思與統整)

在收集了大量關於溝通的知識後,我們坐下來整理我們的發現。我拿出一張大紙,在中間畫了兩個相互交談的人物(這次我的藝術水平有所提高,至少孩子們能認出這是兩個人在交談,而不是某種奇怪的多頭生物)。


「讓我們來整理一下我們今天學到的關於溝通的知識,」我建議道。


我們開始在紙上記錄關鍵點:溝通的多種渠道(語言和非語言),有效表達的技巧,積極傾聽的重要性,以及處理溝通障礙的策略。


孩子們輪流分享他們最感興趣的發現。大兒子對「我訊息」特別著迷,他解釋了如何使用「當...時,我感到...,因為...,我希望...」的結構來表達感受而不指責對方;小兒子則對非語言溝通特別感興趣,尤其是如何通過觀察面部表情和肢體語言來理解他人的真實感受。


「我覺得最重要的是理解溝通不僅僅是為了傳遞信息,還是為了建立連結,」大兒子總結道,「當我們真正理解對方,也被對方理解時,我們就不再孤單。」


這個洞見讓我驚訝不已,尤其是來自一個平時更關注事實和邏輯的孩子。我想,有時候孩子們的情感智慧遠超我們的想像。


Know(知識內化與應用)

為了將我們的溝通知識付諸實踐,我提議進行一個家庭溝通項目。「讓我們創建一個'家庭溝通公約',」我建議道,「列出我們同意遵循的溝通原則和實踐。」


我們拿出一張大紙,開始列出我們的溝通公約:

1. 使用「我訊息」表達感受和需求

2. 積極傾聽,不打斷對方

3. 確認理解,避免假設

4. 注意語調和肢體語言

5. 在情緒激動時暫停,冷靜後再溝通

6. 尊重不同意見,尋求共識而非勝利7. 定期進行家庭會議,分享想法和感受


我們將這份公約貼在冰箱上,作為日常提醒。此外,我們還創建了一個「溝通角落」——家中的一個特定區域,配備舒適的座位、「說話棒」和情緒卡片,專門用於重要對話和解決衝突。


最令人驚訝的是,孩子們開始將學到的知識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大兒子開始使用「我訊息」表達他的不滿,而不是直接指責弟弟;小兒子則開始在對話中更加專注,減少了打斷他人的習慣。


「爸爸,」有一天大兒子問道,「我可以在學校也使用這些溝通技巧嗎?特別是當我和朋友有分歧時?」


這個問題讓我既驚訝又自豪。我解釋說,這些溝通技巧在任何關係中都適用,無論是家庭、友誼還是學校和工作環境。


「事實上,」我補充道,「這些可能是你能學到的最重要的生活技能之一。因為無論你將來從事什麼職業,與人有效溝通的能力都將是成功的關鍵。」


孩子們對這個解釋似乎很滿意,立即開始討論如何在學校和朋友中應用這些技巧。大兒子甚至提議在班級中引入「說話棒」,以改善小組討論的質量。

💬帥爸金句: 溝通不只是交換信息,而是交換理解;當孩子掌握了表達與傾聽的藝術,他們不只是在學習說話技巧,而是在獲得連接世界、建立深厚關係的終身能力。

💡知識點
  1. 有效溝通包括語言和非語言元素,研究表明,在面對面交流中,非語言線索(表情、語調、肢體語言)可能傳達的信息比言語本身還要多。

  2. 「我訊息」(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比「你訊息」(指責或評判對方)更有效,可以使用「當...時,我感到...,因為...,我希望...」的結構來表達。

  3. 積極傾聽是有效溝通的基礎,包括全神貫注、確認理解、提問以澄清、避免打斷,以及注意非語言線索。

  4. 情緒對溝通有顯著影響,在情緒激動時暫停對話,等冷靜後再繼續,可以避免許多不必要的衝突。

  5. SPARK學習模型通過觀察、提問、AI輔助、反思和應用五個步驟,幫助孩子建立對溝通藝術的具體理解和實踐能力。


在我們的溝通探險結束後,我注意到一個有趣的變化:家庭的整體氛圍變得更加和諧。爭執減少了,即使有分歧,也能更快地達成共識;家庭會議變得更加高效和愉快,每個人都感到被聽見和尊重。


大兒子甚至開始在他的日記中記錄他的「溝通勝利」——那些他成功使用新技巧解決問題或建立連結的時刻;小兒子則開始更加注意他人的非語言線索,經常指出「媽媽的眉毛皺起來了,她可能不太高興」或「爸爸在微笑,但他的眼睛看起來很疲倦」。


「爸爸,」有一天晚上大兒子突然問道,「你覺得為什麼世界上有這麼多衝突和戰爭?是不是因為人們不知道如何好好溝通?」


這個問題讓我思考。「這是個深刻的問題,」我回答,「溝通障礙確實是許多衝突的根源,無論是個人層面還是國際層面。


當人們不理解對方,或者感到自己不被理解時,誤解和敵意就會滋生。但好消息是,就像我們在家裡學習的那樣,溝通技巧是可以改進的。想像一下,如果每個人都致力於更好地表達和傾聽,世界可能會變得非常不同。」


他似乎對這個回答很滿意,但我能看出他的腦海中正在形成更多問題。我想,這可能就是教育的真諦——不是給出所有答案,而是激發孩子們提出更深層次的問題,讓他們自己去探索答案。


至於我,我只希望孩子們的溝通熱情不會導致他們過度分析家庭的每一次對話。因為說實話,有時候爸爸只想簡單地問「晚餐想吃什麼」,而不是聽一場關於「這個問題的開放性如何影響回答的範圍」的即興演講。但話說回來,如果這是培養他們溝通技巧的代價,那麼接受幾次關於我提問方式的善意批評也是值得的。


最令我感動的是,在我們的溝通探險幾週後,當我和妻子因為一個小事而爭執時,大兒子悄悄地走到我們身邊,遞給我們「說話棒」。「也許你們可以輪流說,確保對方真的聽到,」他簡單地建議道,「這對我和弟弟有用。」


就在那一刻,我知道我們的溝通教育達到了最重要的目標——不僅僅是教會他們技巧,更是培養了他們的智慧和勇氣,能夠在需要時運用這些技巧,甚至教導他們的父母。這可能是我作為父親感到最自豪的時刻之一,遠比任何職業成就或物質擁有更有價值。


一句話說錯,全場失控?不再重複吼叫、崩潰、一句對的話,孩子就願意聽。

一張表教你 10 句關鍵語言 → 馬上改善親子互動


👉加入官方LINE輸入「教養語言」免費領取【10句教養語言轉譯表】




延伸資源:


🎧 Podcast 收聽全集|每天用 20 分鐘讀完一本書的力量


👉 https://reurl.cc/rEAK54



📺 YouTube 頻道|收看影片版 Podcast


👉 https://www.youtube.com/@ppvsread

溝通與表達藝術

溝通與表達藝術
藍色抽象背景
加白邊.png

世界文化探險家

情緒管理小高手

雲書苑

雲書苑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 地址 | 台北市中山區長春路20號3F

✉️ 信箱 | talk@ppvs.org

☎️ 電話 | (02) 2823 - 0833

AI教育快與慢 AI親子共學

  • 官方網站
  • Facebook
  • Line
  • Youtub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