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第三章:育兒原則3 - 構建系統,不計較眼前

第三章:育兒原則3 - 構建系統,不計較眼前

「爸爸,我不想練琴了!」

這是帥帥在學鋼琴第三個月時對我說的話。那時他七歲,每天練琴三十分鐘對他來說簡直是一場酷刑。我們之間的「練琴大戰」幾乎每天都會上演:我苦口婆心地勸說,他哭鬧抗議,最後以我的妥協或他的不情願屈服告終。


作為一個理性的父親(至少我自認為是),我開始質疑:這樣的堅持到底有什麼意義?每天為了三十分鐘的練琴時間爭得面紅耳赤,值得嗎?也許帥帥真的對音樂沒有天賦或興趣,也許我應該尊重他的選擇,放棄這個「不適合」他的活動?


就在我幾乎要舉白旗投降的時候,我想起了著名的「一萬小時定律」——要在任何領域達到專業水平,需要約一萬小時的刻意練習。這個數字讓我震驚:如果帥帥每天練琴30分鐘,一週5天,那麼達到一萬小時需要...66年!


等等,這計算似乎有問題。讓我重新算一下:一萬小時除以每天0.5小時,等於20,000天,再除以365,大約是55年。好吧,情況沒那麼糟,但依然不樂觀。


然後我意識到了一個關鍵問題:我一直在關注眼前的「戰役」——今天帥帥練琴了嗎?練了多久?進步了嗎?——而不是思考如何構建一個長期有效的「音樂學習系統」。


這就是我的第三個育兒原則:別計較眼前問題,要構建系統。


什麼是系統思維?

在深入探討這個原則之前,讓我們先明確什麼是「系統」和「系統思維」。


系統是由相互關聯的元素組成的整體,這些元素共同運作以實現特定目標。系統思維則是一種看待世界的方式,它關注的不是孤立的事件或問題,而是整體模式、相互關係和長期趨勢。


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你家的水龍頭漏水了,「事件思維」會讓你立即修理水龍頭;而「系統思維」會讓你不僅修理水龍頭,還會檢查家中所有的水管系統,了解為什麼會發生漏水,並採取預防措施避免未來再次發生。


在育兒中,系統思維意味著不僅關注孩子今天的表現或問題,還要構建能夠長期支持孩子發展的環境、習慣和機制。


💡知識點:系統思維的概念最早由麻省理工學院的傑伊·福瑞斯特(Jay Forrester)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後來被彼得·聖吉(Peter Senge)在《第五項修練》一書中進一步發展。研究表明,具有系統思維能力的人更善於解決複雜問題,做出更明智的長期決策。

系統思維在育兒中的應用

回到帥帥練琴的例子。當我開始用系統思維來看待這個問題時,我不再糾結於「今天帥帥是否願意練琴」這個眼前問題,而是開始思考:

  1. 如何創造一個支持音樂學習的家庭環境?

  2. 如何讓練琴成為一種自然而然的日常習慣,而不是每天都需要爭論的事情?

  3. 如何培養帥帥對音樂的內在興趣,而不僅僅依靠外部激勵?

  4. 如何設計一個長期的音樂學習路徑,讓他能夠看到自己的進步?


基於這些思考,我開始構建一個「音樂學習系統」:

  • 我們在家裡經常播放各種類型的音樂,從古典到流行,從爵士到民謠

  • 我和太太開始學習簡單的樂器,讓音樂成為全家的活動,而不只是帥帥的「任務」

  • 我們將練琴時間固定在每天晚餐後,成為日常流程的一部分

  • 我們定期參加音樂會和表演,讓帥帥看到音樂的魅力和可能性

  • 我們調整了練習方法,將30分鐘分成三個10分鐘的小節,中間穿插休息和遊戲

  • 我們設立了一個「音樂成長牆」,記錄帥帥的每一個小進步


結果如何?奇蹟並沒有立即發生。帥帥依然有不想練琴的日子,我們依然有爭執。但隨著時間推移,我注意到了微妙的變化:爭執變少了,帥帥偶爾會主動坐到鋼琴前,有時甚至會超出規定的練習時間。


三年後的今天,帥帥已經能夠流暢地彈奏中等難度的曲目,並且真正開始享受音樂帶來的樂趣。更重要的是,他學會了一個寶貴的課程:持續的努力和系統性的學習可以克服幾乎任何困難。


💬帥爸金句:「眼前的問題會過去,但系統會留下來。解決一個問題可能幫助孩子一時,構建一個系統則能幫助孩子一生。」

四大核心系統

在我的育兒實踐中,我特別強調四個核心系統的構建:

  1. 運動系統:讓孩子達成10萬小時運動量

  2. 閱讀系統:讓孩子獲得1000萬字閱讀量

  3. 數學系統:讓孩子完成10萬次的推理/計算量

  4. 情緒應對系統:讓孩子有1萬次處理各種情緒案例的體驗


這些數字看起來很嚇人,對吧?別擔心,它們只是一個大致的目標,用來強調持續積累的重要性。讓我們一一探討這些系統。


運動系統:10萬小時運動量的科學依據

「10萬小時運動量」這個數字是我根據研究和經驗提出的一個大致目標。它不是要求孩子成為職業運動員,而是強調身體活動在兒童發展中的核心地位。


為什麼運動如此重要?

首先,從生理角度看,充分的身體活動對大腦發育至關重要。研究表明,運動可以促進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的產生,這種蛋白質被稱為「大腦肥料」,能夠促進神經元的生長和連接。


其次,從心理角度看,運動有助於釋放壓力,改善情緒,增強自信心和韌性。在團隊運動中,孩子還能學習合作、溝通和領導力等社交技能。


最後,從習慣養成的角度看,培養運動習慣可能是我們能給孩子的最寶貴禮物之一。在這個久坐不動的數字時代,保持活躍的生活方式將為孩子的終身健康奠定基礎。


那麼,如何構建一個有效的運動系統呢?

我和亮亮的故事可能會給你一些啟發。亮亮從小就是個「室內派」,對戶外活動興趣不大。強迫他參加運動只會適得其反,所以我開始構建一個「隱形」的運動系統:

  • 我們將電視時間與身體活動掛鉤:看30分鐘電視前,需要進行30分鐘的身體活動

  • 我們將家中的空間重新設計,創造了更多鼓勵運動的環境:在客廳放置平衡球和小型攀爬架,在走廊設置籃球框

  • 我們將日常活動「運動化」:上下樓梯變成了「誰先到」的比賽,購物變成了「尋寶遊戲」

  • 我們嘗試各種不同類型的運動,直到找到亮亮真正喜歡的:最終發現他對游泳特別有興趣


這個系統的關鍵不是強制執行某個特定的運動計劃,而是創造一個自然而然鼓勵運動的環境和文化。


💡知識點: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5-17歲的兒童和青少年每天應進行至少60分鐘的中等到劇烈強度的身體活動。研究表明,達到這一標準的兒童在學業表現、情緒調節和整體健康方面都表現更好。

閱讀系統:1000萬字閱讀量的重要性

「1000萬字閱讀量」聽起來像是一個天文數字,但如果分解來看,其實很可行:如果一個孩子從6歲開始,每天閱讀30分鐘(大約3000字),到18歲就能輕鬆達到這個目標。

閱讀為什麼如此重要?


首先,閱讀是獲取知識的基礎。無論是在學校學習還是未來的職業發展,閱讀能力都是不可或缺的技能。

其次,閱讀拓展視野,培養同理心。通過書籍,孩子可以體驗不同的文化、時代和觀點,理解不同人的感受和想法。


最後,閱讀促進語言發展和批判性思維。研究表明,大量閱讀的兒童通常擁有更豐富的詞彙量、更強的理解能力和更好的寫作技巧。


構建閱讀系統的關鍵是什麼?從我和帥帥的經驗來看,以下幾點至關重要:

  • 閱讀環境

    :我們在家中各處創造了舒適的閱讀角落,確保書籍隨手可得

  • 閱讀榜樣

    :孩子看到父母閱讀的頻率比聽到父母說「閱讀很重要」的次數更有影響

  • 閱讀自由

    :讓孩子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書籍,哪怕是漫畫或「不夠高級」的讀物

  • 閱讀儀式

    :建立固定的閱讀時間,如睡前故事時間或週末的「閱讀早餐」

  • 閱讀社區

    :與孩子討論書中內容,參加讀書會,訪問圖書館和書店


帥帥曾經歷過一段「閱讀抗拒期」,特別是當他發現電子遊戲的樂趣後。我沒有強制他閱讀或禁止他玩遊戲,而是調整了我們的閱讀系統:我開始閱讀與他喜歡的遊戲相關的書籍,我們一起閱讀遊戲攻略,甚至一起創作遊戲故事。慢慢地,他重新發現了閱讀的樂趣,並開始自發地探索更多類型的書籍。


💬帥爸金句:「不要擔心孩子今天讀了什麼,而要關注如何讓他愛上閱讀。一旦愛上閱讀,他終將讀到一切他需要的。」

數學系統:10萬次推理/計算的培養方法

「10萬次推理/計算」這個目標強調的是數學思維的培養,而不僅僅是計算技能。在AI時代,純粹的計算可能會越來越多地由機器完成,但數學思維——邏輯推理、模式識別、抽象思考——將變得更加重要。

構建數學系統的關鍵是將數學融入日常生活,而不僅僅是作為一門學科來學習:

  • 遊戲化學習

    :使用棋盤遊戲、紙牌遊戲和數學遊戲應用來培養數學思維

  • 日常數學

    :在購物、烹飪、旅行等活動中融入數學元素

  • 視覺化工具

    :使用積木、圖表和其他視覺輔助工具來理解抽象概念

  • 探究式學習

    :鼓勵提問、探索和發現,而不是死記硬背公式

  • 錯誤友好

    :將錯誤視為學習機會,而不是失敗


亮亮在學前階段對數字特別感興趣。我沒有急於教他加減法或乘法表,而是構建了一個「數學探索系統」:我們數樓梯台階,比較誰的積木塔更高,猜測罐子裡有多少顆豆子,討論為什麼月亮有時圓有時缺。這些活動看似簡單,卻為他建立了堅實的數學直覺和好奇心。


💡知識點:認知科學研究表明,數學能力的發展不僅依賴於計算練習,還依賴於「數感」(number sense)的培養——對數量、模式和關係的直覺理解。豐富的早期數學經驗,特別是那些融入遊戲和日常生活的經驗,能夠顯著增強兒童的數感。

情緒應對系統:1萬次情緒處理體驗的建立

在所有系統中,情緒應對系統可能是最容易被忽視,卻也是最重要的一個。「1萬次情緒處理體驗」強調的是,情緒管理是一種需要通過大量實踐才能掌握的技能。


為什麼情緒應對如此重要?

在AI時代,情緒智能可能是人類最獨特的優勢之一。機器可以計算、記憶和分析,但它們無法真正理解和體驗情感。培養孩子的情緒應對能力,不僅有助於他們的心理健康和人際關係,還能為他們在未來的職場中創造競爭優勢。


構建情緒應對系統的核心要素包括:

  • 情緒詞彙

    :幫助孩子擴展情緒詞彙,超越基本的「開心/難過/生氣」

  • 情緒識別

    :教導孩子識別自己和他人的情緒信號

  • 情緒表達

    :創造安全的環境,讓孩子自由表達各種情緒

  • 情緒調節

    :提供各種調節情緒的策略和工具

  • 情緒反思

    :引導孩子反思情緒經歷,從中學習


帥帥是個情緒豐富的孩子,小時候經常因為挫折而爆發。我沒有簡單地要求他「控制情緒」或「不要哭」,而是幫助他構建一個個人的「情緒工具箱」:

  • 深呼吸和「數到十」的冷靜技巧

  • 「情緒溫度計」,幫助他識別情緒強度

  • 「情緒日記」,記錄和反思情緒經歷

  • 「情緒角落」,一個他可以安全釋放情緒的空間

  • 定期的「情緒會議」,討論家庭中的情緒挑戰和成功


這個系統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過無數次的情緒事件逐漸建立和完善的。每一次情緒風暴都是一次學習機會,每一次成功的情緒調節都是一次成長。


💬帥爸金句:「我們不能保證孩子永遠不會遇到情緒風暴,但我們可以確保他們有足夠的裝備在風暴中航行。」

如何構建有效的系統

說了這麼多關於系統的重要性,你可能會問:「具體該如何構建這些系統呢?」

以下是我在實踐中總結的一些關鍵原則:

1. 從小處著手,逐步擴展

不要試圖一次性建立一個完美的系統。從小的、可管理的部分開始,然後逐步擴展。

例如,閱讀系統可以從每天10分鐘的睡前故事開始,然後逐漸增加時間和多樣性。

2. 融入日常生活,而不是額外負擔

最有效的系統是那些自然融入日常生活,而不需要特別安排或額外努力的系統。

例如,運動系統可以融入日常通勤(步行或騎車上學)、家務活動(一起打掃衛生)和家庭娛樂(週末遠足)中。

3. 關注環境設計,而不僅是個人意志

環境對行為的影響往往比意志力更持久。設計一個支持目標行為的環境,比依靠自律和監督更有效。

例如,如果希望孩子多閱讀,確保家中各處都有有趣的書籍,而電視和電子設備則不那麼容易接觸。

4. 重視習慣養成,而不是一時成果

系統的力量來自於持續的習慣,而不是偶爾的努力。專注於建立穩定的習慣,而不是追求短期的成果。

例如,在數學系統中,每天解決一個有趣的數學問題比偶爾進行密集的「補習馬拉松」更有效。

5. 允許彈性和調整,而不是僵化執行

有效的系統應該是有機的、可調整的,能夠適應孩子的發展和興趣變化。

例如,情緒應對系統需要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而調整,從簡單的情緒識別發展到複雜的情緒調節策略。


💡知識點:行為科學研究表明,環境設計對習慣養成的影響比意志力更大。BJ Fogg的「微習慣」理論指出,成功的習慣養成需要三個要素:明確的觸發因素、簡單的行為和即時的獎勵。

系統思維的挑戰與對策

構建系統而不計較眼前問題,聽起來很美好,但實踐中也面臨諸多挑戰:

挑戰1:短期結果的誘惑

在育兒中,我們常常被短期結果所誘惑:孩子今天聽話了嗎?作業完成了嗎?考試成績如何?這些即時反饋比系統建設更容易關注。


對策:設立「過程目標」而非「結果目標」,並定期慶祝這些過程目標的達成。例如,不是關注「本次考試分數」,而是關注「本週完成的練習題數量」或「遇到困難時尋求幫助的次數」。


挑戰2:社會比較的壓力

當其他家長炫耀孩子的即時成就時,堅持系統思維可能特別困難。「別人家的孩子」已經會彈鋼琴/說英語/解奧數題了,而你的孩子似乎進展緩慢。


對策:記住每個孩子的發展軌跡都是獨特的。與其與他人比較,不如與孩子自己的過去比較。同時,尋找志同道合的家長社群,分享系統思維的理念和實踐。


挑戰3:系統建設的耗時性

構建系統需要時間、耐心和持續的努力,而且初期可能看不到明顯的效果。在忙碌的現代生活中,這種長期投入特別具有挑戰性。


對策:將系統建設分解為小步驟,融入日常生活。同時,記錄和慶祝每一個小進步,無論多麼微小。這些「小勝利」能夠提供持續的動力。


挑戰4:系統與孩子自主性的平衡

過於嚴格的系統可能會限制孩子的自主性和創造力。如何在提供結構的同時尊重孩子的獨特性和選擇權,是一個微妙的平衡。


對策:在系統中納入選擇和彈性。例如,閱讀系統可以包括「自由選書時間」;運動系統可以讓孩子從多種活動中選擇。同時,隨著孩子的成長,逐漸將系統的「所有權」轉移給他們。


💬帥爸金句:「最好的系統不是強加於孩子的框架,而是與孩子一起成長的支持結構。」

在AI時代,系統思維更加重要

在AI迅速發展的今天,系統思維的重要性更加凸顯。


首先,AI時代的變化速度前所未有。我們無法預測孩子未來需要掌握的具體技能,但我們可以構建幫助他們持續學習和適應的系統。


其次,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專注和深度學習變得越來越珍貴。構建系統可以幫助孩子在分心的環境中保持專注,培養深度思考的能力。


最後,AI可能會取代許多基於規則和重複的工作,但創造力、批判性思維、情感智能等「系統性能力」將變得更加寶貴。這些能力不是通過短期干預,而是通過長期系統培養形成的。


💡知識點: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Alvin Toffler)曾說:「21世紀的文盲不是不會讀和寫的人,而是不會學習、忘記和重新學習的人。」構建學習系統,比教授特定知識更重要。

結語:從「做什麼」到「如何做」的轉變

育兒原則3——別計較眼前問題,要構建系統——本質上是一種思維方式的轉變:從關注「做什麼」到關注「如何做」;從關注「今天的問題」到關注「明天的能力」;從關注「單一事件」到關注「整體模式」。


這種轉變並不容易,它需要耐心、遠見和持續的努力。但正如種樹的人所知,今天種下的種子,可能要等到多年後才能看到參天大樹。育兒也是如此——我們今天構建的系統,將在孩子的未來開花結果。


在下一章,我們將探討第四個育兒原則:分清主體,尊重需求邊界。但請記住,這四個原則是相互關聯的:良好的親子關係是基礎,解決問題的思維是方法,系統構建是策略,而尊重邊界則是態度。只有將它們結合起來,我們才能在這個瞬息萬變的AI時代,幫助孩子成長為最好的自己。


💬帥爸金句:「眼前的問題終將過去,但你構建的系統將伴隨孩子一生。」

一句話說錯,全場失控?不再重複吼叫、崩潰、一句對的話,孩子就願意聽。

一張表教你 10 句關鍵語言 → 馬上改善親子互動


👉加入官方LINE輸入「教養語言」免費領取【10句教養語言轉譯表】




延伸資源:


🎧 Podcast 收聽全集|每天用 20 分鐘讀完一本書的力量


👉 https://reurl.cc/rEAK54



📺 YouTube 頻道|收看影片版 Podcast


👉 https://www.youtube.com/@ppvsread

藍色抽象背景
加白邊.png

實踐文章8:帥帥學自行車的驚險一週

實踐文章12:帥帥的運動天賦在哪裡?

結語:四大育兒原則的整合應用

雲書苑

雲書苑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 地址 | 台北市中山區長春路20號3F

✉️ 信箱 | talk@ppvs.org

☎️ 電話 | (02) 2823 - 0833

AI教育快與慢 AI親子共學

  • 官方網站
  • Facebook
  • Line
  • Youtub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