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實踐文章12:帥帥的運動天賦在哪裡?

實踐文章12:帥帥的運動天賦在哪裡?

如果你曾經在一個擠滿了家長的小學運動場邊站著,看著其他孩子像羚羊一樣優雅地奔跑,而你自己的孩子則像一隻剛學會走路的小鴨子一樣跌跌撞撞,那麼,歡迎來到「我的孩子是不是運動白癡」俱樂部。我是資深會員。


事情是這樣的:帥帥,我九歲的大兒子,在很多方面都表現出色。他的數學成績很好,閱讀能力超前,甚至在編程課上也展現出了不錯的天賦。但是一提到體育活動,情況就完全不同了。


這個問題在帥帥八歲那年的校運會上達到了高潮。那天,我滿懷期待地坐在觀眾席上,相機準備就緒,等待著帥帥參加60米短跑比賽。當發令槍響起時,所有孩子都像離弦之箭一樣衝了出去——除了帥帥。他似乎對起跑這個概念有些困惑,等他反應過來時,其他孩子已經領先了好幾米。


最終,帥帥倒數第一名到達終點,比倒數第二名晚了整整五秒鐘。當他走向我時,臉上帶著一種奇怪的混合表情——半是尷尬,半是解脫。


「沒關係,帥帥,」我立刻安慰道,「不是每個人都是運動健將。你有其他很多優點。」

但當這些話從我嘴裡說出來的那一刻,我就知道我犯了一個錯誤。我基本上是在告訴他:「是的,你在運動方面確實很糟糕,但沒關係,因為你在其他方面還不錯。」這不是鼓勵,這是確認了他的失敗。


帥帥點點頭,但我能看出他的失落。那天晚上,當我幫他洗澡時,他突然問道:「爸爸,為什麼我跑得那麼慢?我是不是沒有運動天賦?」


這個問題讓我措手不及。作為一個數據專家,我知道人的能力分佈是有差異的,有些人確實在某些領域天生就有優勢。但作為一個父親,我不願意給我八歲的兒子貼上「沒有運動天賦」的標籤,尤其是在他還在成長和發展的階段。


就在那一刻,我意識到我需要應用我的育兒原則來幫助帥帥面對這個挑戰。


應用原則2:放下評判,專注解決問題

我的第一反應是評判:帥帥是不是真的缺乏運動天賦?是不是因為我們平時讓他花太多時間在學習和電子設備上?是不是因為我自己也不是運動健將,所以基因上就注定了?


但這些評判對解決問題毫無幫助。相反,它們只會讓我感到焦慮和失望,進而影響我和帥帥的互動。


所以我決定放下評判,專注於理解問題的根源:為什麼帥帥在運動方面表現不佳?是技能問題?是信心問題?是興趣問題?還是其他原因?


我開始更仔細地觀察帥帥的運動方式,並與他的體育老師交談。我發現了幾個關鍵問題:

  1. 基礎動作技能的缺乏:帥帥的跑步姿勢不正確,他不知道如何有效地擺動手臂或控制呼吸

  2. 身體協調性的不足:他的手眼協調和整體身體協調性需要提升

  3. 運動自信心的缺失:因為之前的失敗經歷,他對自己的運動能力產生了懷疑

  4. 運動習慣的缺乏:我們家的日常生活中缺少足夠的體育活動


這是一個完全不同的問題框架。不是「帥帥有沒有運動天賦」的問題,而是「帥帥需要哪些具體的支持和練習來提升運動能力」的問題。


💬  帥爸金句:「所謂的『天賦』,往往只是別人看不見的努力和正確的方法的結合。」

應用原則1:親子關係至上

理解了帥帥運動表現不佳的具體原因後,我知道首先需要加強我們的連結和信任。如果他不相信我真正關心他的感受和進步,而不僅僅是他的表現,任何訓練計劃都不會有效。


「帥帥,」我在一個週末的早晨對他說,「爸爸想和你談談運動的事情。首先,我想說的是,無論你在運動場上表現如何,我都為你感到驕傲。」

帥帥看著我,有些困惑:「即使我跑得很慢?」


「即使你跑得很慢,」我確認道,「但我也相信,如果你想提高,你絕對可以做到。重要的不是你現在在哪裡,而是你願意走多遠。爸爸想知道,你對提高自己的運動能力有興趣嗎?」


帥帥思考了一會兒,然後點點頭:「我想試試。但我不知道該怎麼做。」

「那我們一起來想辦法,好嗎?」我微笑著說,「這將是我們的共同項目。」


💡知識點:研究表明,父母對孩子運動的參與和支持是影響孩子運動態度和能力的關鍵因素。當父母以非評判、支持性的方式參與時,孩子更可能發展出積極的運動自我概念和持久的運動習慣。

應用原則3:構建系統,不計較眼前

那次對話後,我意識到我需要為帥帥構建一個更有效的「運動發展系統」,而不是期望他通過偶爾的體育課或比賽自然地提高。

回顧我們家的運動習慣,我發現了幾個問題:

  1. 缺乏日常的運動習慣和結構

  2. 過於關注結果(如比賽名次),而不是過程和進步

  3. 沒有針對帥帥具體需求的個性化訓練

  4. 運動被視為「額外負擔」,而不是生活的自然部分


基於這些觀察,我開始構建一個新的「運動發展系統」:

1. 日常運動習慣的建立

我們在家庭日程中加入了固定的運動時間:- 每天早晨10分鐘的基礎運動(如跳繩、原地跑步)- 每週三次30分鐘的專項訓練(如跑步技巧、協調性練習)- 週末一次家庭運動活動(如騎自行車、遠足、游泳)


2. 進步導向的評估系統

我們創建了一個「運動進步記錄表」,記錄帥帥在各項基本運動技能上的進步,而不是與他人比較。例如:- 跑步時間:從開始的12秒/60米,到11.5秒,再到11秒...- 跳繩次數:從連續10次到20次,再到30次...- 投籃命中率:從10次中1次到10次中2次,再到3次...


3. 個性化的技能培養

我查閱了大量資料,並諮詢了專業教練,為帥帥設計了針對性的練習:- 協調性練習:如梯子訓練、平衡球訓練- 跑步技巧:如正確的手臂擺動、腳步節奏訓練- 核心力量:如簡化的平板支撐、橋式練習


4. 運動融入生活

我們開始將運動融入日常生活:- 步行或騎車上學,而不是開車- 選擇爬樓梯而不是乘電梯- 家務活動中加入運動元素(如「誰能最快摺好衣服」的比賽)


💬帥爸金句:「運動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天賦,而是由無數個微小習慣和正確動作堆積而成的系統。」

應用原則4:分清主體,尊重需求邊界

在整個過程中,我不斷提醒自己:這是帥帥的運動之旅,不是我的。我需要分清楚:是我需要一個運動出色的兒子來滿足我的虛榮心,還是帥帥需要發展健康的身體和運動能力?


這個反思幫助我調整了自己的期望和方法。我開始更多地傾聽帥帥對不同運動的喜好和感受,尊重他的節奏和興趣,同時堅持運動的重要性。


我發現,當我尊重帥帥的運動邊界(如他對團隊競技運動的不適應,但對個人挑戰類運動的興趣),同時堅持健康原則(如每天必須有一定的活動量),他反而更願意嘗試和堅持。


💡知識點:自主感是內在動機的關鍵因素之一。研究表明,當孩子感到他們在運動中有選擇權和控制感時,他們更可能發展出持久的運動習慣和積極的運動態度。

後續發展

這個新的運動發展系統沒有立即創造奇蹟——帥帥沒有在一個月內變成運動健將。但隨著時間推移,我們看到了穩定的進步:

  • 帥帥的跑步姿勢變得更加協調,60米成績從12秒提高到了10.5秒

  • 他的整體協調性有了明顯提升,不再那麼容易絆倒或碰撞

  • 他開始主動要求參加某些運動活動,特別是游泳和攀岩

  • 最重要的是,他不再將自己視為「運動白癡」,而是「正在進步的運動員」


六個月後,在學校的體育課上,帥帥被選為攀岩項目的代表參加區級比賽。雖然他沒有獲得名次,但他完成了全程,而且是班上唯一一個沒有中途放棄的學生。


當他回到家,興奮地向我展示參賽證書時,我知道我們的努力沒有白費。帥帥不僅在運動能力上有所提升,更重要的是,他發展出了面對挑戰的毅力和對自己能力的信心。


反思

回顧這段經歷,我意識到「運動天賦」這個概念本身就值得質疑。


當然,基因確實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一個人的運動潛力上限,但對於絕大多數孩子來說,他們的運動表現遠未達到這個上限。


真正限制孩子運動發展的,往往不是所謂的「天賦」,而是:- 缺乏系統性的訓練和指導- 早期失敗經歷導致的自信心缺失- 運動習慣的缺乏- 對運動的錯誤認知(如只關注競爭和結果)


這讓我思考:我們作為父母,有多少時候是在急於給孩子貼標籤(「有音樂天賦」、「沒有運動天賦」),而忽視了能力發展的系統性和漸進性?有多少時候,我們的期望和反應是基於短期結果,而不是長期發展?


在AI時代,這個問題變得更加重要。隨著技術的發展,人們可能越來越多地生活在虛擬世界中,身體活動可能會進一步減少。而研究表明,身體活動不僅對身體健康至關重要,還直接影響大腦發展、認知功能和情緒調節。


所以,當你的孩子在運動場上表現不佳時,請記住:

1. 放下評判,理解具體的技能缺口和發展需求

2. 維護親子關係,建立支持而非壓力的氛圍

3. 構建系統性的運動發展計劃,關注漸進式進步

4. 分清需求主體,尊重孩子的興趣和節奏


最後,請記住:我們的目標不是培養奧運冠軍(除非孩子自己有這個志向),而是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的身體、積極的運動態度和終身的運動習慣。


💬帥爸金句:「在育兒的賽道上,我們不是在培養短跑冠軍,而是在培養能夠跑完人生馬拉松的選手。」

🎁專為忙碌爸媽精心打造的《爸媽的AI共學起手包》

忙到沒時間懂AI,但又怕孩子被時代甩開? 這份《爸媽的AI共學起手包》,就是給你的。


  • 每次只要15分鐘,讓你和孩子一起做出第一份AI作品

  • 不用懂技術、不用教學,只要陪著,就能啟動未來素養

  • 任務卡+Notion打卡表,一頁式設計,超好上手


👉加入官方LINE並輸入「共學」今晚就能開始第一個任務,帶孩子一起走進AI的世界




延伸資源:


🎧 Podcast 收聽全集|每天用 20 分鐘讀完一本書的力量


👉 https://reurl.cc/rEAK54



📺 YouTube 頻道|收看影片版 Podcast


👉 https://www.youtube.com/@ppvsread

藍色抽象背景
加白邊.png

實踐文章8:帥帥學自行車的驚險一週

結語:四大育兒原則的整合應用

實踐文章9:當兩個孩子為玩具大打出手

雲書苑

雲書苑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 地址 | 台北市中山區長春路20號3F

✉️ 信箱 | talk@ppvs.org

☎️ 電話 | (02) 2823 - 0833

AI教育快與慢 AI親子共學

  • 官方網站
  • Facebook
  • Line
  • Youtub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