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實踐文章10:帥帥的"我不想去學校"危機

實踐文章10:帥帥的"我不想去學校"危機

每個父母都會經歷那個時刻——你的孩子站在門口,書包掛在肩上,眼睛裡充滿淚水,嘴唇顫抖著說出那句讓你心碎的話:「我不想去學校。」


對我來說,這個時刻發生在帥帥八歲那年的一個週一早晨。前一天晚上一切都很正常:我們一起看了一部電影,準備好了第二天的書包和衣服,帥帥甚至還興高采烈地談論著他們班即將進行的科學實驗。


但週一早上,一切都變了。

「爸爸,我肚子疼。」帥帥在早餐桌上小聲說道,手捂著肚子。作為一個經驗豐富的父親(以及曾經的「肚子疼專業戶」),我立刻警覺起來。「是真的疼,還是不想去學校的那種疼?」我問道,試圖用輕鬆的語氣掩飾我的擔憂。


帥帥低下頭,沉默了幾秒鐘,然後抬起頭,眼睛裡已經噙滿了淚水:「我不想去學校,爸爸。我討厭學校。」

我的心一沉。帥帥一直是個喜歡學校的孩子——他有朋友,成績不錯,老師們也喜歡他。這突如其來的「學校恐懼症」讓我措手不及。


我的第一反應是堅持:「帥帥,你必須去學校。教育很重要,而且法律規定你必須上學。」(是的,我真的搬出了法律這張牌,不是我的驕傲時刻。)

但帥帥的反應讓我停下了說教:他開始顫抖,眼淚大滴大滴地落下,呼吸變得急促。這不是耍脾氣或裝病,這是真正的恐懼和痛苦。


就在那一刻,我意識到我需要放下「必須去學校」的固執立場,真正了解發生了什麼。我的育兒原則在這裡能幫上忙嗎?


🎁專為忙碌爸媽精心打造的《爸媽的AI共學起手包》

忙到沒時間懂AI,但又怕孩子被時代甩開? 這份《爸媽的AI共學起手包》,就是給你的。


  • 每次只要15分鐘,讓你和孩子一起做出第一份AI作品

  • 不用懂技術、不用教學,只要陪著,就能啟動未來素養

  • 任務卡+Notion打卡表,一頁式設計,超好上手


👉加入官方LINE並輸入「共學」今晚就能開始第一個任務,帶孩子一起走進AI的世界



應用原則2:放下評判,專注解決問題

我的第一反應是評判:帥帥是不是變得懶惰了?是不是被寵壞了?是不是在模仿某個同學的行為?是不是昨晚看的電影嚇到他了?


但這些評判對解決問題毫無幫助。相反,它們只會讓我感到焦慮和失望,進而影響我和帥帥的互動。


所以我決定放下評判,專注於理解問題的根源:為什麼帥帥突然不想去學校?是學業壓力?是社交問題?是對某個老師或同學的恐懼?


我讓帥帥坐在沙發上,自己則坐在地板上,這樣我們的視線可以平齊。然後我平靜地問:「帥帥,能告訴爸爸,為什麼你今天不想去學校嗎?」

帥帥猶豫了一下,然後說:「昨天...昨天放學後,有幾個高年級的學生在廁所堵住了我。他們說如果我不給他們錢,明天就會打我...」


啊哈!原來問題不是學校本身,而是校園霸凌。這是一個完全不同的問題,需要完全不同的解決方案。


💬帥爸金句:「當孩子說『我不想去學校』時,他們真正在說的可能是『我在學校不安全』或『我在學校不快樂』。」

應用原則1:親子關係至上

理解了帥帥不想去學校的真正原因後,我知道首先需要加強我們的連結和信任。如果他不相信我能保護他或幫助他解決問題,任何建議或安慰都不會有效。


「帥帥,」我輕聲說,「謝謝你告訴爸爸真實的情況。這需要很大的勇氣。你知道嗎?爸爸小時候也曾經被欺負過。」

帥帥驚訝地看著我:「真的嗎?你那麼高大!」


「是的,霸凌者不在乎你的身高或力量,他們只在乎你是否會反擊或尋求幫助。」我誠實地回答,「我很抱歉你經歷了這些,這不是你的錯。我們一起來解決這個問題,好嗎?」

帥帥點點頭,眼神中的恐懼減少了一些。他知道他不是一個人面對這個問題。


💡知識點:研究表明,當孩子面臨校園霸凌時,父母的反應至關重要。過度反應(如立即衝到學校興師問罪)或反應不足(如簡單地告訴孩子「堅強點」)都可能加劇問題。最有效的方法是傾聽、支持、共同制定策略,並在適當的時候尋求學校的幫助。

應用原則3:構建系統,不計較眼前

那次對話後,我意識到我需要為帥帥構建一個更有效的「學校安全系統」,而不是簡單地解決當天的危機。

回顧整個情況,我發現了幾個問題:

  1. 帥帥不知道如何應對霸凌

  2. 學校的監督可能存在盲點(如廁所)

  3. 帥帥缺乏向成人求助的意識

  4. 我們之前沒有建立起定期討論學校生活的習慣


基於這些觀察,我開始構建一個新的「學校安全系統」:

1. 安全技能培訓

我教給帥帥一些應對霸凌的具體策略:- 堅定地說「不」並離開現場- 尋找人多的地方或成人在場的區域- 立即向老師或校工報告- 記住:尋求幫助不是「告密」,而是保護自己和他人

2. 溝通渠道建立

我與帥帥的班主任和學校輔導員聯繫,告知情況(在徵得帥帥同意後),並建立了定期溝通的機制。我也確保帥帥知道學校裡哪些成人是他可以信任和求助的。

3. 日常檢查機制

我們建立了「學校日誌」的習慣——每天放學後花10分鐘聊聊學校發生的事情,不僅是問題,也包括有趣的事和成就。這不僅幫助我及時了解情況,也讓帥帥養成了分享和反思的習慣。

4. 社交技能和自信心培養

我為帥帥報名了一個兒童自信心培養課程,幫助他建立更強的自我形象和社交技能。同時,我們在家裡也進行角色扮演,練習各種社交場景的應對方法。


💬帥爸金句:「教孩子應對霸凌,不是教他們以暴制暴,而是教他們如何保持尊嚴地保護自己。」

🎁專為忙碌爸媽精心打造的《爸媽的AI共學起手包》

忙到沒時間懂AI,但又怕孩子被時代甩開? 這份《爸媽的AI共學起手包》,就是給你的。


  • 每次只要15分鐘,讓你和孩子一起做出第一份AI作品

  • 不用懂技術、不用教學,只要陪著,就能啟動未來素養

  • 任務卡+Notion打卡表,一頁式設計,超好上手


👉加入官方LINE並輸入「共學」今晚就能開始第一個任務,帶孩子一起走進AI的世界



應用原則4:分清主體,尊重需求邊界

在整個過程中,我不斷提醒自己:這是帥帥的問題,不是我的問題。我需要分清楚:是我需要帥帥立刻回到學校來滿足我的工作安排和對教育的期望,還是帥帥需要感到安全和被支持?


這個反思幫助我調整了自己的期望和方法。我決定那天讓帥帥請假一天,不是因為我認同逃避學校,而是因為他需要時間恢復情緒平衡,我們也需要時間制定應對策略。


同時,我明確表達了我的邊界:逃避不是長期解決方案,我們的目標是讓他能夠安全、快樂地返回學校,而不是永遠待在家裡。


💡知識點: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孩子面臨壓力情境時,給予他們適當的「喘息空間」和恢復時間是重要的。這不是縱容逃避,而是承認他們的情緒需求,同時幫助他們建立面對挑戰的韌性。

後續發展

這個新的學校安全系統沒有立即解決所有問題——帥帥第二天去學校時仍然有些緊張。


但隨著時間推移,我們看到了穩定的進步:

  • 帥帥學會了避開潛在的危險區域和時間

  • 他開始主動向老師報告不當行為

  • 他結交了更多朋友,形成了自己的支持網絡

  • 最重要的是,他不再害怕上學,反而重新找回了對學習的興趣


一個月後,帥帥放學回家時告訴我:「爸爸,今天那個曾經欺負我的高年級學生向我道歉了。老師和他談過話,他說他不會再那樣做了。」


更令我驚喜的是,帥帥接著說:「我告訴他沒關係,我原諒他了。但我也告訴他,如果他需要錢,可以找老師或家長幫忙,而不是威脅別人。」


那一刻,我知道我們的努力沒有白費。帥帥不僅學會了保護自己,還發展出了同理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反思

回顧這段經歷,我意識到「我不想去學校」這句看似簡單的話背後,可能隱藏著複雜的問題和情緒。作為父母,我們的任務不是簡單地堅持「你必須去」,而是理解背後的原因,並幫助孩子找到解決方案。


這讓我思考:我們作為父母,有多少時候是在急於解決表面問題(讓孩子去學校),而忽視了深層次的需求(安全感、被理解、自我效能感)?有多少時候,我們的反應是基於自己的焦慮和期望,而不是孩子的實際需要?


在AI時代,這個問題變得更加重要。隨著校園環境的複雜化和社交媒體的普及,孩子們面臨的壓力和挑戰也在增加。我們需要幫助他們建立應對這些挑戰的能力和韌性,而不僅僅是堅持他們必須遵守的規則。


所以,當你的孩子說「我不想去學校」時,請記住:1. 放下評判,理解背後的真正原因2. 維護親子關係,建立安全的溝通環境3. 構建長期有效的安全和支持系統4. 分清需求主體,平衡教育責任和情感需求


最後,請記住:我們的目標不僅是讓孩子去學校,更是讓他們能夠在學校茁壯成長,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培養對學習的熱愛。


💬帥爸金句:「孩子上學不僅是為了學習知識,更是為了學習如何在這個世界上生存和茁壯成長。我們的責任是確保這個學習過程是安全和有意義的。」

一句話說錯,全場失控?不再重複吼叫、崩潰、一句對的話,孩子就願意聽。

一張表教你 10 句關鍵語言 → 馬上改善親子互動


👉加入官方LINE輸入「教養語言」免費領取【10句教養語言轉譯表】




延伸資源:


🎧 Podcast 收聽全集|每天用 20 分鐘讀完一本書的力量


👉 https://reurl.cc/rEAK54



📺 YouTube 頻道|收看影片版 Podcast


👉 https://www.youtube.com/@ppvsread

藍色抽象背景
加白邊.png

實踐文章8:帥帥學自行車的驚險一週

實踐文章12:帥帥的運動天賦在哪裡?

結語:四大育兒原則的整合應用

雲書苑

雲書苑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 地址 | 台北市中山區長春路20號3F

✉️ 信箱 | talk@ppvs.org

☎️ 電話 | (02) 2823 - 0833

AI教育快與慢 AI親子共學

  • 官方網站
  • Facebook
  • Line
  • Youtub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