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文章9:當兩個孩子為玩具大打出手

如果你家有兩個孩子,你就會知道「和平共處」這個詞在某些時刻是多麼遙不可及的夢想。就像是試圖在同一個籠子裡養一隻老虎和一隻獅子,然後期待它們優雅地分享那塊肉。
在我家,帥帥和亮亮之間的關係通常是溫馨的——他們一起玩耍、一起笑、一起策劃如何說服爸爸買更多玩具。但有時候,特別是當某個特別受歡迎的玩具出現時,這種和諧會瞬間崩塌,取而代之的是我稱之為「玩具爭奪戰」的現象。
那是個週日的下午,我剛給男孩們買了一個新的遙控恐龍——會走路、會吼叫、眼睛還會發光的那種。這本來是給亮亮的生日禮物,但因為我控制不住自己的興奮 (說實話,那個恐龍真的很酷),提前拿出來給他們玩了。
一開始,一切都很和平。帥帥作為哥哥,很大方地讓亮亮先玩。亮亮興高采烈地操控著恐龍在客廳裡橫衝直撞,發出震耳欲聾的吼叫聲。
然後,帥帥說:「該我了。」
亮亮的回應很簡單:「不要!」
帥帥伸手去拿遙控器:「爸爸說要輪流玩的。」
亮亮緊緊抓住遙控器:「這是我的生日禮物!」
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就像是慢動作電影:帥帥抓住遙控器的一端,亮亮抓住另一端,兩人開始拔河。我還沒來得及介入,「啪」的一聲,遙控器從中間斷成了兩半。
然後是一秒鐘的寂靜,接著是兩個孩子 同時爆發的哭聲,伴隨著互相指責:「都是你的錯!」「不,是你先搶的!」
我站在那裡,手裡拿著剛剛花了不少錢買的、現在已經變成廢品的遙控恐龍,感到一陣無力和挫敗。我的第一反應是對他們大吼:「看看你們做了什麼!這麼貴的玩具,就這樣被你們弄壞了!」
但就在我即將爆發的那一刻,我想起了我的育兒原則,深吸一口氣,決定用不同的方式處理這個情況。
應用原則2:放下評判,專注解決問題
我的第一反應是評判:孩子們太自私了,不懂得分享,不尊重玩具,不聽規則...
但這些評判對解決當前的問題毫無幫助。相反,它們只會讓我感到憤怒和失望,進而影響我和孩子們的互動。
所以我決定放下評判,專注於理解問 題的根源:為什麼兩個平時能和平相處的兄弟,會因為一個玩具而大打出手?
我讓兩個孩子先冷靜下來,然後分別和他們談話。
「帥帥,你能告訴爸爸,為什麼你想玩那個恐龍?」
帥帥抽泣著說:「因為...因為我幫亮亮組裝了恐龍的尾巴,我也想試試它能做什麼...而且亮亮已經玩了好久了...」
然後我問亮亮:「亮亮,你為什麼不想把恐龍給哥哥玩?」
亮亮擦著眼淚說:「因為...因為這是我的生日禮物...而且我還沒玩夠...」
啊哈!原來問題不僅僅是「誰先玩」的問題,還涉及到對所有權的理解、時間感知的差異、以及對公平的不同解釋。這是一個複雜的社交和情感問題,而不僅僅是「不懂分享」的問題。
💬帥爸金句:「孩子的衝突表面上是為了玩具,深層次卻是為了被看見、被尊重和被公平對待的需求。」
應用原則1:親子關係至上
理解了衝突的根源後,我知道首先需要修復和加強我與每個孩子的關係,以及幫助他們修復彼此的關係。如果他們感到被指責或不被理解,任何解決方案都不會有效。
「帥帥,亮亮,」我平靜地說,「爸爸理解你們都很想玩這個恐龍。帥帥,你幫忙組裝了它,而且等了很久,這確實不容易。亮亮,這是你的生日禮物,你還沒玩夠,這也很正常。」
我看到兩個孩子的表情開始放鬆,他們不再擔心會因為爭吵或弄壞玩具而受到嚴厲的批評。
「不過,」我繼續說,「當我們想要 同一個東西時,搶奪不是解決問題的好方法,對嗎?」
兩個孩子都低下了頭,小聲地說:「嗯...」
「現在恐龍壞了,我們都沒法玩了。但我相信我們可以一起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
💡知識點:研究表明,當父母在兄弟姐妹衝突中採取「調解者」而非「裁判」的角色時,孩子更容易學會自己解決衝突。調解者幫助孩子理解彼此的觀點,而不是簡單地決定誰對誰錯。
應用原則3:構建系統,不計較眼前
那次衝突後,我意識到我需要為孩子們構建一個更有效的「資源共享系統」,而不是每次都臨時處理衝突。
回顧我們家的玩具共享方式,我發現了幾個問題:
缺乏明確的規則,特別是關於「個人玩具」和「共享玩具」的區分
沒有建立有效的輪流機制,常常是靠大人臨時判斷「誰該玩了」
孩子們缺乏解決衝突的工具和語言
我們過於關注「公平」的表面形式(如嚴格的時間平分),而忽視了個體需求的差異
基於這些觀察,我開始構建一個新的「資源共享系統」:
1. 明確的玩具分類
我們一起將家裡的玩具分為三類:- 個人玩具:生日或特殊場合收到的禮物,擁有者有優先使用權- 共享玩具:家裡購買的一般玩具,兩個孩子平等使用- 特殊共享玩具:特別受歡迎或昂貴的玩具,需要按特定規則共享
2. 可視化的輪流系統
我們製作了一個「玩具時間表」,用磁鐵和白板記錄誰在使用特別受歡迎的玩具,以及何時輪到下一個人。對於年幼的亮亮,我們使用了計時器,讓時間概念更具體可見。
3. 衝突解決工具箱
我教給孩子們一些解決衝突的方法:- 「輪流」:設定計時器,嚴格遵守時間- 「合作」:一起玩同一個玩具,各自負責不同部分- 「交換」:用自己的玩具換取對方的玩具- 「等待清單」:如果現在不能玩,可以登記在「等待清單」上,確保稍後有機會
4. 需求導向的資源分配
我們開始關注每個孩子的實際需求,而不是機械地追求表面的平等。有時候,亮亮可能需要更多時間來完成他的遊戲;有時候,帥帥可能對某個玩具有特殊的興趣。我們鼓勵孩子們表達自己的需求,同時考慮對方的感受。
💬帥爸金句:「教孩子分享不是教他們平分一切,而是教他們如何在滿足自己需求的同時,尊重他人的需求。」
應用原則4:分清主體,尊重需求邊界
在整個過程中,我不斷提醒自己:孩子們的衝突是他們自己的問題,我的角色是引導和支持,而不是完全接管和解決。我需要分清楚:是我需要立即平息衝突來維持家庭和平,還是孩子們需要學習如何處理人際衝突的技能?
這個反思幫助我調整了自己的介入方式。我開始更多地扮演「教練」而非「裁判」的角色,引導孩子們自己找到解決方案,而不是直接告訴他們「該怎麼做」。
我發現,當我尊重孩子們解決問題的能力,給予他們適當的工具和支持,他們往往能夠找到比我想出的更好的解決方案。
💡知識點:心理學家彼得·格雷(Peter Gray)的研究表明,當孩子有機會自己解決衝突時,他們不僅學會了協商和妥協的技能,還發展出更強的同理心和社交智能。過度介入反而會剝奪孩子學習這些重要生活技能的機會。
後續發展
這個新的資源共享系統沒有立即消除所有衝突——兄弟姐妹之間的爭執是不可避免的。但隨著時間推移,我們看到了穩定的進步:
嚴重衝突(如搶奪、哭鬧、身體攻擊)的頻率大大減少
孩子們開始使用我們教給他們的工具來解決分歧
他們變得更善於表達自己的需求和理解對方的感受
最重要的是,他們開始將衝突視為需要解決的問題,而不是贏輸的較量
三個月後,一個令我驚喜的場景發生了:帥帥和亮亮都想玩同一個新拼圖。我正準備介入,卻聽到帥帥說:「亮亮,我們可以一起拼,你負責邊緣部分,我負責中間部分,好嗎?」亮亮想了想,點頭同意了。
那一刻,我知道我們的努力沒有白費。孩子們不僅學會了分享玩具,還學會了更重要的技能:協商、妥協和尊重他人。
反思
回顧這段經歷,我意識到兄弟姐妹衝突實際上是孩子社會化過程中的重要學習機會。通過處理這些衝突,他們學習如何主張自己的權利,同時尊重他人的需求;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同時理解他人的感受;如何堅持自己的立場,同時尋找雙贏的解決方案。
這讓我思考:我們作為父母,有多少時候是在急於平息衝突,而忽視了衝突中蘊含的學習機會?有多少時候,我們的介入方式是基於方便和快速,而不是基於孩子的長期發展需求?
在AI時代,這個問題變得更加重要。隨著技術的發展,人際互動和衝突解決的能力將變得越來越珍貴。AI可以解決邏輯問題,但處理人際關係的微妙之處仍然需要人類的智慧和情感智能。
所以,當你的孩子們為玩具爭吵時,請記住:
1. 放下評判,理解衝突背後的真正需求
2. 維護與每個孩子的關係,不偏袒任何一方
3. 構建長期有效的資源共享系統,而不只是臨時解決當前衝突
4. 分清需求主體,適度介入,給予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的機會
最後,請記住:兄弟姐妹衝突是正常的,甚至是健康的。通過這些衝突,孩子們學習如何在這個充滿差異和競爭的世界中與他人和平共處。我們的目標不是消除所有衝突,而是教導孩子如何以建設性的方式處理衝突。
💬帥爸金句:「在兄弟姐妹的爭吵聲中,孩子正在學習人生最重要的一課:如何在堅持自我的同時,與他人和諧共處。」
一句話說錯,全場失控?不再重複吼叫、崩潰、一句對的話,孩子就願意聽。
一張表教你 10 句關鍵語言 → 馬上改善親子互動
👉加入官方LINE輸入「教養語言」免費領取【10句教養語言轉譯表】
延伸資源:
🎧 Podcast 收聽全集|每天用 20 分鐘讀完一本書的力量
📺 YouTube 頻道|收看影片版 Podcast
👉 https://www.youtube.com/@ppvsre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