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第四章:育兒原則4 - 分清主體,尊重需求邊界

第四章:育兒原則4 - 分清主體,尊重需求邊界

「爸爸,你幫我綁鞋帶!」

這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請求,對吧?但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的請求,讓我陷入了一場內心掙扎。


那天早上,我們全家正準備出門。帥帥已經八歲了,完全有能力自己綁鞋帶——事實上,他已經會綁好幾年了。但那天他突然要求我幫他綁,而我的第一反應是:「你自己會綁,為什麼要我幫你?」


就在我準備脫口而出這句話時,我突然意識到:等等,這到底是誰的需求?是帥帥需要我幫他綁鞋帶,還是我需要他展示獨立性?是他需要在這個時刻得到一點照顧,還是我需要證明我的育兒成功?


這個小插曲完美地展示了我的第四個育兒原則:分清主體。分清楚是你的需要,還是孩子的需要;是該你關心的問題,還是該孩子關心的問題。


需求主體的混淆:一個普遍現象

在育兒過程中,需求主體的混淆是一個極其普遍但又常被忽視的現象。它可能以各種形式出現:

  • 我們堅持孩子穿上我們認為「好看」的衣服,而忽略他們的舒適感和審美偏好

  • 我們強迫孩子參加各種才藝班,因為「將來會有用」,而不考慮他們的興趣和天賦

  • 我們要求孩子在親戚面前表演或背誦,以滿足我們的驕傲感,而不顧他們的害羞或不情願

  • 我們幫孩子做他們能夠自己完成的事情,因為我們想要感受被需要或者單純為了節省時間

在這些情況下,我們常常將自己的需求投射到孩子身上,然後以「為你好」的名義要求孩子滿足這些需求。


💡知識點:心理學中的「投射」(projection)是指將自己的想法、感受或特質歸因於他人的心理防禦機制。在親子關係中,父母常常無意識地將自己未實現的願望、恐懼或期望投射到孩子身上,期望孩子完成自己未能實現的夢想或彌補自己的遺憾。

🎁專為忙碌爸媽精心打造的《爸媽的AI共學起手包》

忙到沒時間懂AI,但又怕孩子被時代甩開? 這份《爸媽的AI共學起手包》,就是給你的。


  • 每次只要15分鐘,讓你和孩子一起做出第一份AI作品

  • 不用懂技術、不用教學,只要陪著,就能啟動未來素養

  • 任務卡+Notion打卡表,一頁式設計,超好上手


👉加入官方LINE並輸入「共學」今晚就能開始第一個任務,帶孩子一起走進AI的世界



父母需求與孩子需求的區別

那麼,如何區分父母的需求和孩子的需求呢?這並不總是那麼容易,但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指標:

父母需求的特徵:

  1. 關注外在表現

    :更在意他人的看法、社會認可或比較

  2. 源於恐懼或焦慮

    :擔心孩子將來競爭不過別人、找不到好工作等

  3. 立即滿足

    :希望看到即時的結果和回報

  4. 固定標準

    :有預設的「正確」方式或結果

  5. 情緒驅動

    :當需求不被滿足時,父母感到失望、憤怒或焦慮


孩子需求的特徵:

  1. 關注內在體驗

    :興趣、好奇心、舒適感、安全感

  2. 源於發展階段

    :符合當前的認知、情感和社交發展水平

  3. 過程導向

    :享受活動本身,而不只是結果

  4. 個體差異

    :反映孩子的獨特性格、興趣和能力

  5. 身體信號

    :通過行為、情緒或身體反應表達


讓我用一個真實的例子來說明:

亮亮三歲時,我們參加了一個親子活動,活動中有一個環節是讓孩子們在舞台上表演。大多數孩子都興高采烈地上台了,但亮亮堅決拒絕,緊緊抓住我的腿不放。


我的第一反應是尷尬和失望。我開始勸說(實際上是輕微脅迫)亮亮上台:「看,其他小朋友都去了」、「就一小會兒」、「你不是最勇敢的嗎」……


但當我停下來思考時,我意識到:這是誰的需求?是亮亮需要在這個陌生的環境中表演嗎?還是我需要他表演以避免尷尬,或者證明他是個「勇敢」的孩子?


顯然,這是我的需求,而不是他的。亮亮當時的需求是安全感和理解,而我卻在要求他滿足我的社交舒適需求。


💬帥爸金句:「當我們說『為你好』時,值得停下來問問:這真的是為了孩子好,還是為了我們自己的安心?」

如何識別真正的需求主體

識別需求主體並不總是那麼直接,特別是當我們深信自己的動機是純粹為了孩子好的時候。以下是一些幫助我們分辨的問題:

  1. 如果沒有其他人看見或知道,我還會堅持這個要求嗎?如果答案是「不會」,那麼這可能更多是關於社會認可或比較,而不是孩子的真正需求。

  2. 這個要求是基於當下的情況,還是對未來的擔憂?過度關注遙遠的未來(「將來考大學/找工作會用到」)通常反映的是父母的焦慮,而不是孩子的當前需求。

  3. 如果孩子不滿足這個要求,我的情緒反應有多強烈?強烈的情緒反應通常暗示這更多是我們自己的需求。

  4. 這個要求考慮了孩子的個體差異嗎?標準化的期望(「你這個年齡應該會...」)往往忽略了孩子的獨特性。

  5. 我是在幫助孩子做他能做的事,還是他需要幫助的事?前者可能滿足的是我們的需求(感到被需要、節省時間),後者才是真正的支持。


回到開頭的鞋帶故事。當我問自己這些問題時,我意識到:帥帥平時完全能自己綁鞋帶,但那天早上他可能只是需要一點額外的關注和照顧。也許他前一天在學校遇到了挫折,也許他只是想要一個親密的時刻。無論如何,在那個時刻,被照顧是他的需求,而不是我的。


所以,我蹲下來,幫他綁好了鞋帶,還順便給了他一個擁抱。他燦爛的笑容告訴我,我做了正確的選擇。


💡知識點:心理學家艾瑞克·埃里克森(Erik Eri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指出,兒童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有不同的核心需求和任務。了解這些發展階段有助於父母更準確地識別孩子的真正需求,而不是將自己的期望強加於孩子。

尊重孩子的問題邊界

分清主體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尊重問題的邊界:哪些問題該由孩子自己關心和解決,哪些問題需要父母介入。


在現代育兒中,我們常常看到兩個極端:

一方面是「直升機父母」,他們過度介入孩子的每一個問題,從作業到友誼,從穿衣到吃飯,無所不包。這種過度保護剝奪了孩子學習和成長的機會。

另一方面是「放任父母」,他們對孩子的問題漠不關心,期望孩子「自然成長」或「自己想辦法」,即使在孩子明顯需要指導和支持的情況下。


健康的育兒應該在這兩個極端之間找到平衡:尊重孩子的自主權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在必要時提供支持和指導。


那麼,如何判斷一個問題是否屬於孩子的邊界呢?以下是一些考慮因素:

  1. 安全因素

    :涉及身體或情感安全的問題通常需要父母介入。

  2. 發展階段

    :考慮孩子的年齡和能力,不同階段的孩子能夠處理不同複雜度的問題。

  3. 學習機會

    :某些問題雖然孩子現在解決起來有困難,但正是寶貴的學習機會。

  4. 孩子的意願

    :孩子是否希望自己解決,或者主動尋求幫助。

  5. 長期影響

    :問題的結果是否有重大或不可逆的長期影響。


讓我用帥帥的一個經歷來說明:

帥帥在學校和一個同學發生了爭執。我第一反應是立即介入——打電話給老師,或者直接聯繫對方家長。但當我冷靜下來思考時,我意識到:這是帥帥的問題,而不是我的。


除非情況涉及霸凌或安全問題,否則這是他學習人際關係和衝突解決的機會。我的角色不是替他解決問題,而是指導他如何思考問題,提供他可能的解決方案,然後支持他自己做出選擇。


最終,帥帥自己和那個同學和解了。這個過程不僅解決了當前的衝突,還教會了他寶貴的社交技能,增強了他的自信心。如果我急於介入,他就會失去這個成長的機會。


💬帥爸金句:「我們解決的每一個本該屬於孩子的問題,都是偷走了他們一次成長的機會。」

🎁專為忙碌爸媽精心打造的《爸媽的AI共學起手包》

忙到沒時間懂AI,但又怕孩子被時代甩開? 這份《爸媽的AI共學起手包》,就是給你的。


  • 每次只要15分鐘,讓你和孩子一起做出第一份AI作品

  • 不用懂技術、不用教學,只要陪著,就能啟動未來素養

  • 任務卡+Notion打卡表,一頁式設計,超好上手


👉加入官方LINE並輸入「共學」今晚就能開始第一個任務,帶孩子一起走進AI的世界




建立健康的親子邊界關係

理解了需求主體和問題邊界的重要性,下一步就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建立健康的親子邊界關係。以下是一些實用策略:

1. 練習自我覺察

在對孩子提出要求或做出決定前,先問自己:「這是誰的需求?」「我的情緒反應從何而來?」「我的決定是基於什麼?」

自我覺察是分清主體的第一步。當我發現自己對亮亮的穿著特別在意時,我會停下來思考:我是擔心他冷,還是擔心別人怎麼看我們?


2. 給予年齡適當的自主權

根據孩子的年齡和能力,逐步擴大他們的決策範圍。從小事開始,如選擇衣服、零食或玩具,逐漸過渡到更重要的決定,如課外活動、時間管理等。

帥帥六歲時,我開始讓他管理自己的「玩具預算」——他可以自己決定如何花費這筆錢,但一旦花完就沒有了。這個簡單的做法教會了他做決定、權衡利弊和延遲滿足。


3. 使用「詢問而非指令」的溝通方式

不是「你必須現在做作業」,而是「你打算什麼時候做作業?」這種方式尊重孩子的自主權,同時也教導他們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當然,這不適用於安全相關的問題(「你想不想繫安全帶?」不是一個合適的問題)。


4. 區分「支持」和「接管」

支持孩子面對挑戰與直接為他們解決問題是有本質區別的。前者尊重他們的主體性,後者則剝奪了他們的學習機會。

當亮亮學習穿衣服時,我不是直接幫他穿好,而是耐心地指導和鼓勵,即使這意味著需要更多的時間。


5. 接受並尊重差異

孩子不是我們的複製品或延伸。他們有自己的性格、興趣、能力和夢想。尊重這些差異,而不是試圖將孩子塑造成我們希望的樣子。

帥帥對體育活動興趣不大,更喜歡閱讀和繪畫。雖然我年輕時是校足球隊成員,但我學會了欣賞和支持他的興趣,而不是強迫他走我的老路。


6. 設立明確的家庭規則和個人空間

清晰的規則和邊界有助於孩子理解什麼是可以協商的,什麼是不可協商的。同時,尊重孩子的個人空間和隱私,特別是隨著他們的成長。

在我們家,敲門是進入他人房間的基本禮儀,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這個簡單的規則教導了相互尊重和邊界意識。


💡知識點:研究表明,擁有健康心理邊界的兒童通常表現出更強的自我效能感、更好的情緒調節能力和更健康的人際關係。心理邊界的發展是從嬰兒期開始的,父母的尊重和示範對此有深遠影響。

在AI時代,分清主體更加重要

在AI迅速發展的今天,分清主體的原則變得尤為重要。


首先,AI技術使得「代理養育」變得更加容易。我們可以通過各種應用程序和設備監控孩子的一舉一動,從睡眠到學習,從社交到娛樂。這種無所不在的監控可能會模糊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邊界,讓父母更容易過度介入孩子的生活。


其次,社交媒體和網絡比較加劇了父母的焦慮和投射。當我們看到其他家長在網上展示孩子的「完美」成就時,我們可能會更強烈地將自己的期望投射到孩子身上,忽視他們的真實需求和獨特性。


最後,AI時代需要的核心能力——如創造力、批判性思維、自主學習能力——恰恰需要在尊重孩子主體性的環境中培養。過度控制和干預會抑制這些能力的發展。


💬帥爸金句:「在AI可以幫我們做任何事的時代,最重要的是知道哪些事該由我們自己做,哪些事該交給他人。這個分辨能力,正是從尊重孩子的主體性開始培養的。」

當分清主體變得困難時

分清主體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特別是在以下情況下:

1. 高風險決策

當決策涉及孩子的健康、安全或長遠福祉時,分清主體可能特別困難。例如,是否接種某種疫苗,是否接受某種治療,是否轉學等。

在這些情況下,關鍵是區分「為孩子做決定」和「替孩子做決定」。前者基於孩子的最佳利益和充分信息,後者則可能混入了我們自己的恐懼、偏見或期望。


2. 文化和社會期望

不同文化對「好父母」和「好孩子」有不同的定義和期望。在強調集體主義和服從的文化中,尊重孩子的主體性可能被視為放任或失職。

我的父母就是在一個強調服從和成績的環境中長大的,他們對我的教育方式常常表示不解甚至擔憂。在這種情況下,我需要既尊重他們的關切,又堅持我認為對孩子最有益的原則。


3. 共同養育的挑戰

當父母雙方(或其他照顧者)對需求主體和問題邊界有不同理解時,情況會變得更加複雜。

我和太太在育兒理念上基本一致,但在細節上仍有分歧。例如,她傾向於更多地幫助孩子完成家務,而我則更強調讓他們自己嘗試。這需要我們不斷溝通和調整,找到平衡點。


💡知識點:研究表明,父母之間的育兒一致性對兒童發展有積極影響。然而,一致性並不意味著完全相同的做法,而是指基本價值觀和邊界的一致,以及相互尊重和支持的態度。

結語:尊重主體,成就自主


育兒原則4——分清主體,尊重需求邊界——可能是四個原則中最難實踐的一個。它要求我們不斷


反思和調整,有時甚至需要我們放下自己的期望和控制欲。


但正是這種尊重和放手,才能幫助孩子發展真正的自主性和責任感。當我們尊重孩子的主體性時,我們實際上是在告訴他們:「我相信你有能力做出選擇和承擔後果」、「你的感受和想法是重要的」、「你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而不是我的延伸」。


在AI時代,這種自主性和主體意識將變得越來越重要。在一個算法可能預測(甚至影響)我們選擇的世界裡,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麼,能夠為自己的決定負責,將成為珍貴的能力。


💬帥爸金句:「我們的目標不是養出聽話的孩子,而是養出知道如何思考、如何選擇、如何為自己負責的成年人。」

在接下來的章節中,我們將通過15個實際案例,看看這四個育兒原則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從亮亮在超市大發脾氣,到帥帥的數學作業讓我崩潰;從處理兄弟爭吵,到回答關於AI的棘手問題。這些都是我作為父親的真實經歷,希望能給你提供一些參考和啟發。


記住,育兒沒有完美的公式,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每個家庭也是獨特的。重要的不是照搬別人的方法,而是找到適合你和你孩子的方式。而這四個原則——親子關係至上、放下評判專注解決問題、構建系統不計較眼前、分清主體尊重需求邊界——希望能為你提供一個思考和實踐的框架。



一句話說錯,全場失控?不再重複吼叫、崩潰、一句對的話,孩子就願意聽。

一張表教你 10 句關鍵語言 → 馬上改善親子互動


👉加入官方LINE輸入「教養語言」免費領取【10句教養語言轉譯表】




延伸資源:


🎧 Podcast 收聽全集|每天用 20 分鐘讀完一本書的力量


👉 https://reurl.cc/rEAK54



📺 YouTube 頻道|收看影片版 Podcast


👉 https://www.youtube.com/@ppvsread

藍色抽象背景
加白邊.png

實踐文章8:帥帥學自行車的驚險一週

實踐文章12:帥帥的運動天賦在哪裡?

結語:四大育兒原則的整合應用

雲書苑

雲書苑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 地址 | 台北市中山區長春路20號3F

✉️ 信箱 | talk@ppvs.org

☎️ 電話 | (02) 2823 - 0833

AI教育快與慢 AI親子共學

  • 官方網站
  • Facebook
  • Line
  • Youtub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