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文章6:當孩子問"為什麼要聽你的話"

「為什麼我要聽你的話?」
這個問題從帥帥口中蹦出來的那一刻,我感覺自己像是被當頭棒喝。他那時七歲,站在客廳中央,雙手叉腰,眼神中充滿了挑戰。而我,一個成年人,一個父親,一個自認為頗有威嚴的家長,竟然一時語塞。
事情的起因很簡單。那天晚上,我要求帥帥在睡前收拾自己散落一地的玩具。這本是我們家的常規,但那天帥帥似乎特別不願意合作。
「不要,我明天再收。」他頭也不抬地說。
「帥帥,我們有約定,玩完玩具要收好。」我耐心地提醒他。
「我不想收。」他繼續專注於手中的樂高。
「帥帥,聽爸爸的話,現在就收拾。」我的語氣開始變得嚴肅。
就在這時,帥帥抬起頭,直視我的眼睛,問出了那個讓我措手不及的問題:「為什麼我要聽你的話?」
我的第一反應是震驚,然後是憤怒。在我成長的年代,孩子質疑父母權威是不可想像的。我差點脫口而出:「因為我是你爸爸,你必須聽我的!」
幸好,我及時咬住了舌頭。我意識到這是一個重要的教育時刻,我的回應將影響帥帥對權威、尊重和家庭關係的理解。
🎁專為忙碌爸媽精心打造的《爸媽 的AI共學起手包》
忙到沒時間懂AI,但又怕孩子被時代甩開? 這份《爸媽的AI共學起手包》,就是給你的。
每次只要15分鐘,讓你和孩子一起做出第一份AI作品
不用懂技術、不用教學,只要陪著,就能啟動未來素養
任務卡+Notion打卡表,一頁式設計,超好上手
👉加入官方LINE並輸入「共學」今晚就能開始第一個任務,帶孩子一起走進AI的世界
應用原則2:放下評判,專注解決問題
我的第一反應是評判:帥帥太不尊重人了,他怎麼敢質疑我的權威?他是不是被學校的某個同學帶壞了?我是不是平時太縱容他了?
但這些評判對解決當前的問題毫無幫助。相反,它們只會讓我感到被冒犯和憤怒,進而做出可能會後悔的反應。
所以我決定放下評判,專注於理解問題的本質:帥帥為什麼會問這個問題?他是真的在挑戰我的權威,還是在尋求理解規則背後的原因?
我深吸一口氣,坐到帥帥旁邊,平靜地問:「帥帥,你能告訴爸爸,為什麼你會問這個問題嗎?」
帥帥猶豫了一下,然後說:「因為...因為小明(他的同學)說,他爸爸總是叫他做這做那,但從來不解釋為什麼。他說大人就是喜歡命令小孩。」
啊哈!原來問題不是帥帥天生叛逆或不尊重我,而是他開始思考權威的本質和規則的合理性。這是認知發展的自然階段,而不是行為問題。
💬帥爸金句:「當孩子問『為什麼要聽你的話』時,他們不是在挑戰你的權威,而是在尋求理解世界運作的方式。」
應用原則1:親子關係至上
理解了帥帥提問的真正原因後,我知道首先需要維護和加強我們的關係。如果他感到被批評或被貶低,任何解釋都不會被真正接受。
「帥帥,」我誠懇地說,「謝謝你問這個問題。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表明你開始獨立思考了,爸爸為你感到驕傲 。」
帥帥明顯放鬆了下來,眼神中的防備減少了。他沒想到我會讚賞他的提問,而不是責備他的「不尊重」。
「在回答你的問題前,爸爸想知道,你覺得為什麼有些規則是必要的?比如,為什麼我們要在紅燈時停車?」
帥帥思考了一下:「因為...如果不停,可能會撞車,會很危險。」
「沒錯!」我微笑著說,「規則通常是為了保護我們的安全,或者讓大家一起生活更和諧。收拾玩具也是一樣,它能保護你的玩具不被踩壞,也能讓我們的家更整潔舒適。」
💡知識點:心理學家勞倫斯·科爾伯格(Lawrence Kohlberg)的道德發展理論指出,兒童的道德推理會經歷不同階段。在早期階段,孩子遵守規則主要是為了避免懲罰或獲得獎勵;隨著發展,他們開始理解規則背後的社會契約和普遍倫理原則。支持孩子提問和思考規則的合理性,有助於促進他們道德推理能力的發展。
應用原則3:構建系統,不計較眼前
那次對話後,我意識到我需要為帥帥構建一個更有效的「家庭規則系統」,而不是簡單地依靠「因為我說了算」的權威模式。
回顧我們的家庭規則,我發現了幾個問題:
規則的制定過程缺乏孩子的參與
規則背後的原因和價值觀沒有被清楚解釋
規則的執行過於依賴父母的監督和提醒
缺乏對遵守規則的正面認可
基於這些觀察,我開始構建一個新的「家庭規則系統」:
1. 家庭會議
我們開始定期舉行家庭會議,讓每個家庭成員(包括帥帥和亮亮)都有機會提出問題、討論規則和分享想法。這些會議不僅是解決問題的場所,也是教導民主決策和尊重不同意見的機會。
2. 規則背後的「為什麼」
對於每條家庭規則,我們都明確解釋其背後的原因和價值觀。例如,「收拾玩具」不僅是為了整潔,也是為了尊重共享空間和培養責任感。
3. 自然後果而非懲罰
我們開始強調行為的自然後果,而不是人為的懲罰。例如,如果帥帥不收拾玩具,自然後果是玩具可能會丟失或損壞,而不是「爸爸會生氣」或「會被禁止看電視」。
4. 選擇權和自主性
在安全和適當的範圍內,我們給予孩子更多選擇權。例如,「你想先收拾樂高還是先收拾畫具?」而不是簡單的「現在收拾玩具」。
5. 榜樣示範
我們開始更加注意自己的行為是否與要求孩子遵守的規則一致。如果我們要求孩子收拾玩具,那麼我們也需要保持自己的物品整齊。
💬帥爸金句:「權威不是靠命令建立的,而是靠關係和信任。當孩子理解並認同規則背後的價值觀時,遵守規則就不再是服從,而是選擇。」
🎁專為忙碌爸媽精心打造的《爸媽的AI共學起手包》
忙到沒時間懂AI,但又怕孩子被時代甩開? 這份《爸媽的AI共學起手包》,就是給你的。
每次只要15分鐘,讓你和孩子一起做出第一份AI作品
不用懂技術、不用教學,只要陪著,就能啟動未來素養
任務卡+Notion打卡表,一頁式設計,超好上手
👉加入官方LINE並輸入「共學」今晚就能開始第一個任務,帶孩子一起走進AI的世界
應用原則4:分清主體,尊重需求邊界
在整個過程中,我不斷提醒自己:家庭規則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孩子的自律和責任感,而不是證明我的權威或控制力。我需要分清楚:是我需要帥帥立刻服從來滿足我的控制需求,還是帥帥需要理解規則的合理性來發展自己的道德判斷能力?
這個反思幫助我調整了自己的期望和方法。我開始更多地傾聽帥帥的想法,尊重他提出問題的權利,同時堅持家庭核心價值觀和必要的界限。
我發現,當我尊重帥帥的思考能力和自主性,同時明確家庭的核心價值觀和不可協商的安全界限時,他反而更願意合作和遵守規則。
💡知識點:心理學研究表明,權威型(authoritative,注意不是專制型authoritarian)教養方式——結合高期望和高回應性,既有明確的界限又有溫暖的支持 ——與兒童的積極發展結果最為相關。這種教養方式的特點是解釋規則背後的原因,考慮孩子的觀點,同時堅持必要的界限。
後續發展
這個新的家庭規則系統沒有立即解決所有問題——帥帥偶爾還是會挑戰規則或提出「為什麼」。但隨著時間推移,我們看到了穩定的進步:
帥帥開始主動遵守已經理解和認同的規則
他的提問從簡單的「為什麼要聽你的話」發展為更深入的道德和倫理問題
他開始在與弟弟亮亮的互動中應用這些原則,解釋規則而不是簡單命令
最重要的是,我們的親子關係從「命令與服從」轉變為「指導與成長」
六個月後,一個令我驚喜的場景發生了:帥帥主動收拾了自己的玩具,當我表示讚賞時,他說:「爸爸,我知道收拾玩具是對的,因為這樣可以保護它們,也能讓家裡更整潔。而且,這是我的責任。」
那一刻,我知道我們的努力沒有白費。帥帥不僅學會了遵守規則,還開始內化規則背後的價值觀,發展自己的道德判斷能力。
反思
回顧這段經歷,我意識到帥帥問「為什麼要聽你的話」不是對我權威的挑戰,而是他認知和道德發展的自然階段。當我調整了自己的回應方式,從簡單的「因為我是爸爸」到解釋規則背後的原因和價值觀,我不僅解決了當前的問題,還幫助他發展了更高層次的道德推理能力。
這讓我思考:我們作為父母,有多少時候是在依靠權威和控制,而不是理解和引導?有多少時候,我們要求孩子「聽話」,卻沒有解釋「為什麼」?
在AI時代,這個問題變得更加重要。隨著信息獲取的民主化,權威不再僅僅基於知識或地位。我們的孩子將生活在一個需要批判性思考和獨立判斷的世界,而不是簡單服從權威的世界。
所以,當你的孩子問「為什麼要聽你的話」時,請記住:1. 放下評判,理解這是認知發展的自然階段2. 維護親子關係,讚賞孩子的思考能力3. 構建基於理解而非權威的家庭規則系統4. 分清需求主體,平衡引導和尊重自主
最後,請記住:我們的目標不是培養「聽話的孩子」,而是培養能夠獨立思考、明辨是非、自律負責的未來公民。
💬帥爸金句:「教育的最終目標不是複製我們的思想,而是培養能夠超越我們的思考者。」
一句話說錯,全場失控?不再重複吼叫、崩潰、一句對的話,孩子就願意聽。
一張表教你 10 句關鍵語言 → 馬上改善親子互動
👉加入官方LINE輸入「教養語言」免費領取【10句教養語言轉譯表】
延伸資源:
🎧 Podcast 收聽全集|每天用 20 分鐘讀完一本書的力量
📺 YouTube 頻道|收看影片版 Podcas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