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與小學生的程式設計冒險:當程式碼遇上天馬行空的想像力

我發誓我沒有編這個。就在上個月,小明的學校舉辦了一場「程式設計入門」的特別課程。當我接到邀請擔任客座講師時,我正在辦公室裡思考一個嚴肅的問題:為什麼我的程式總是在演示給客戶的那一刻出現奇怪的錯誤(我懷疑這是墨菲定律的某種特殊變體)。
「林先生,」小明的科技老師王老師在電話那頭說,「我們正在為四年級學生舉辦一個程式設計入門課程,想請您來分享一下關於AI輔助程式設計的見解。」
「當然可以,」我回答,心想這是個展示我專業知識的好機會,「我可以談談AI如何改變程式設計的未來。」
「太好了!」王老師聽起來鬆了一口氣,「說實話,我們有點擔心程式設計對小學生來說太抽象了,希望AI能讓這個過程更加直觀和有趣。」
就這樣,我被捲入了一場「AI輔助小學生程式設計」的教學實驗。
當我到達學校時,電腦教室已經坐滿了興奮的小學生。小明看到我,興奮地揮手,好像我是某種科技界的超級英雄(在他的世界裡,會寫程式的人可能確實如此)。
「各位同學,」王老師介紹道,「這位是小明的爸爸,林先生。他是一位大數據專家,今天來教我們如何使用AI來寫程式。」
我清了清喉嚨,準備開始我的演講,但一個小女孩立刻舉起了手。
「林叔叔,」她問道,「程式是什麼?是電視節目嗎?」
這個問題讓我意識到,我需要從最基礎開始解釋。「程式不是電視節目,」我微笑著說,「程式是一系列指令,告訴電腦該做什麼。就像食譜 告訴廚師如何做一道菜一樣,程式告訴電腦如何完成一個任務。」
「那AI呢?」另一個小男孩問道,「AI會寫程式嗎?」
「是的,現代AI可以幫助我們寫程式,」我解釋道,「它就像一個非常聰明的助手,可以根據我們的描述生成程式碼,或者幫我們找出程式中的錯誤。」
為了讓孩子們更好地理解,我決定從一個簡單的示範開始。我打開了一個支援AI的程式設計平台,這個平台專為兒童設計,使用簡單的積木式程式設計界面。
「讓我們來做個簡單的遊戲,」我說,「假設我們想創建一個小貓捉老鼠的遊戲。我們可以怎麼告訴AI?」
我在AI助手框中輸入:「幫我創建一個簡單的遊戲,玩家控制一隻貓去捉老鼠。使用積木式程式設計。」
幾秒鐘後,AI生成了一系列積木式程式碼,並提供了詳細的解釋:
「哇!」孩子們齊聲驚嘆。
「這太神奇了!」小明興奮地說,「我們可以真的玩這個遊戲嗎?」
「當然可以,」我點點頭,「但首先,讓我們理解這些程式積木是做什麼的,然後我們可以一起修改它,讓遊戲變得更有趣。」
接下來的半小時,我帶領孩子們一步步理解了這個簡單遊戲的每個組成部分。我解釋了變數(用來記錄分數)、條件語句(如果貓碰到老鼠,則加分)、循環(遊戲持續運行直到時間結束)等基本概念。
孩子們很快就掌握了這些概念,並開始提出自己的修改建議:
「可以讓老鼠跑得更快嗎?」「可以添加障礙物嗎?」「可以有多隻老鼠嗎?」「貓可以有特殊能力嗎?」
我將這些建議輸入AI助手,它立即提供了相應的程式積木和解釋。孩子們驚訝地發現,他們的創意可以如此輕鬆地轉化為實際的遊戲功能。
「在這個世界上,有兩種程式設計方式:一種是辛苦地寫每一行代碼,另一種是告訴AI你想要什麼,然後修改它給你的結果。小學生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後者,這可能預示了程式設計教育的未來。」
隨著活動的進行,我注意到一個有趣的現象:孩子們開始用越來越具體和創造性的方式與AI互動。他們不再只是請求「添加障礙物」,而是描述「添加會移動的樹木,貓不能穿過但老鼠可以鑽進去躲藏」。
「你們知道嗎,」我對孩子們說,「你們正在學習一種被稱為『提示工程』的重要技能。這是與AI合作的關鍵:學會如何清晰、具體地描述你想要的結果。」
「就像和外星人說話一樣,」小華若有所思地說,「你必須非常清楚地解釋,否則它可能會誤解。」
「沒錯!」我笑著說,「這是個很好的比喻。」
在課程的後半部分,我決定讓孩子們分組,每組使用AI助手創建自己的小遊戲或動畫。主題可以自由選擇,唯一的要求是他們必須先描述他們想要的項目,然後使用AI生成的程式積木作為起點,再進行自己的修改。
小明和他的小組決定創建一個「太空垃圾回收」遊戲,玩家控制一艘太空船收集漂浮的垃圾,同時避開小行星。他們向AI描述了這個想法,然後根據AI生成的基本框架,添加了自己的創意元素:不同類型的垃圾給不同的分數,收集特定組合的垃圾可以升級太空船,還有限時挑戰模式。
其他小組也展現出驚人的創造力:有的創建了一個虛擬寵物照顧遊戲,有的製作了一個簡單的繪畫應用,還有一組甚至嘗試創建一個簡單的問答遊戲,問題和答案都是他們自己編的。
當孩子們展示他們的成果時,我注意到一個重要的事實:雖然AI提供了程式的基本框架,但每個項目都明顯帶有孩子們自己的創意和個性。AI沒有限制他們的想像力,反而通過處理技術細節,讓他們能夠更專注於創意部分。
「林先生,」王老師在一旁評論道,「這比我預期的效果好多了。以前我們嘗試教孩子們程式設計時,大多數時間都花在解釋語法和修復錯誤上,很少能到達真正有趣的創造階段。」
「這就是AI輔助程式設計的優勢,」我解釋道,「它降低了入門門檻,讓初學者可以更快地實現自己的想法,同時仍然學習基本概念。」
「但他們真的在學習程式設計嗎?」王老師問道,「還是只是在使用AI?」
「這是個很好的問題,」我思考了一下,「我認為他們確實在學習,只是學習方式不同。他們可能不會記住所有的語法規則,但他們正在學習程式設計的邏輯思維、問題分解和創意表達。而且,他們正在學習如何與AI合作,這本身就是一項越來越重要的技能。」
為了證明這一點,我決定進行一個小實驗。我請每個小組嘗試不使用AI,修改他們遊戲中的一個小功能(比如改變角色的移動速度或添加一個新的得分規則)。
令人驚訝的是,大多數孩子能夠成功完成這個任務。他們通過觀察AI生成的程式積木,理解了基本的模式和結構,然後能夠自己進行類似的修改。
「看到了嗎?」我對王老師說,「他們不只是依賴AI,而是通過與AI的互動學習程式設計的基本原理。」
在課程結束前,我問孩子們學到了什麼。
「我學會了如何告訴AI我想要什麼,」小美說。「我明白了程式是由小積木組成的,每個積木做不同的事情,」小華補充道。「我發現創建自己的遊戲其實沒那麼難!」另一個孩子興奮地說。
但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回答來自小明:「我學到了程式設計不只是關於代碼,更是關於想法。有了好的想法,再加上AI的幫助,我們可以創造出很酷的東西。」
在回家的路上,小明繼續興奮地談論他們的太空垃圾回收遊戲,並計劃如何進一步改進它。
「爸,」他突然問道,「你覺得將來所有人都會用AI寫程式嗎?那還需要程式設計師嗎?」
「這是個很深刻的問題,」我回答,「我認為程式設計師的角色會改變,但不會消失。就像計算器改變了數學家的工作方式但沒有取代數學家一樣,AI會改變程式設計師的工作方式,但不會取代創造性和戰略性思維的需求。」
「那我還需要學習寫程式嗎?」小明問。
「當然需要,」我說,「但學習的重點可能會從記憶語法轉向理解概念和創造性解決問題。就像今天你們做的那樣:你們沒有寫每一行代碼,但你們學會了如何思考程式設計問題,如何將大問題分解為小問題,如何清晰地表達你們的想法。這些都是無論技術如何發展都會保持價值的技能。」
「而且,」我補充道,「學習與AI合作本身就是一項越來越重要的技能。你今天已經開始掌握這項技能了。」
小明點點頭,似乎對這個回答感到滿意。然後他問了一 個讓我驚訝的問題:「那我們下週末可以在家繼續做我的遊戲嗎?我有很多新想法想試試。」
「當然可以,」我微笑著說,心想這可能是AI輔助程式設計最大的成功:它激發了孩子們對創造的熱情,而不只是對技術的興趣。
「AI不會取代程式設計師,但會取代那些不會使用AI的程式設計師。更重要的是,它可能會創造出一代新型的創作者,他們將程式設計視為表達創意的媒介,而不只是一項技術技能。」
幾週後,學校決定將AI輔助程式設計納入常規課程,每週一次。王老師告訴我,這個課程不僅提高了學生對科技的興趣,還意外地促進了他們在其他學科上的創造性思維。
「學生們開始用『如果...那麼...否則...』的方式思考問題,」王老師解釋道,「這種結構化思維對數學和科學學習非常有益。而且,他們變得更善於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想法,這在語文課上也有所體現。」
小明和他的朋友們繼續發展他們的太空垃圾回收遊戲,甚至開始添加教育元素,如不同類型的太空垃圾需要不同的回收方法,玩家需要正確分類才能得分。他們的遊戲最終在學校科技展上展出,獲得了「最具教育價值遊戲」獎。
「爸,」有一天晚上,小明在完成家庭作業後問我,「你覺得我長大後可以成為一名程式設計師嗎?」
「當然可以,」我回答,「但記住,未來的程式設計師可能不只是寫代碼的人,而是能夠將創意想法轉化為數字現實的人。就像你們的太空垃圾遊戲,重要的不是代碼本身,而是背後的創意和解決問題的思路。」
「我明白了,」小明點點頭,「就像畫家需要知道如何使用畫筆,但真正重要的是他們畫什麼。」
「沒錯,」我驚訝於他的洞察力,「這是個很好的比喻。」
在這個AI日新月異的時代,我們常常擔心技 術會取代人類的能力和創造力。但小明和他的同學們的經歷表明,當我們正確使用AI時,它不是替代品,而是放大器,可以放大我們的創造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所以,下次當你的孩子對程式設計表示興趣時,也許不要立即讓他們從頭開始學習所有的語法和規則。
相反,考慮引入AI輔助工具,讓他們先體驗創造的樂趣,然後逐漸深入技術細節。這樣,他們不只是在學習一項技能,而是在培養一種思維方式——一種在數字時代至關重要的創造性和邏輯性思維的結合。
一句話說錯,全場失控?不再重複吼叫、崩潰、一句對的話,孩子就願意聽。
一張表教你 10 句關鍵語言 → 馬上改善親子互動
👉加入官方LINE輸入「教養語言」免費領取【10句教養語言轉譯表】
延伸資源:
🎧 Podcast 收聽全集|每天用 20 分鐘讀完一本書的力量
📺 YouTube 頻道|收看影片版 Podcast
👉 https://www.youtube.com/@ppvsre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