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當小學生開始教大人用 AI:長輩 VS 小學生,誰比較會用 AI 點外送?

當小學生開始教大人用 AI:長輩 VS 小學生,誰比較會用 AI 點外送?

我發誓我沒有編這個。就在上個月,我們家舉辦了一場「跨代AI挑戰賽」,參賽者包括小明、我、小明的外婆和外公。挑戰內容?使用AI點一份全家人都滿意的外送晚餐。當我宣布這個活動時,我正在思考一個嚴肅的問題:為什麼家庭聚會總是以爭論「今天吃什麼」而告終(我懷疑這是某種宇宙恆定定律)。


「這個挑戰賽的規則很簡單,」我向全家人解釋,「每人有15分鐘時間,使用AI助手來點一份外送晚餐。目標是點到一份能讓全家人都滿意的餐點,同時考慮預算、健康因素和口味偏好。」

小明的外婆林媽媽挑起眉毛:「我連外送App都還沒搞懂,現在又要用AI?」


「別擔心,媽,」我的妻子安慰她,「這正是我們想看的:不同世代如何應對同樣的AI任務。」

「我賭外婆會贏,」小明突然說,讓我們都感到驚訝。

「為什麼?」我好奇地問。


「因為外婆會直接問AI『我家人喜歡吃什麼』,而不是像爸爸那樣問一堆複雜的問題,」小明解釋道,引起一陣笑聲。

就這樣,我們的「AI點外送大賽」正式開始。為了公平起見,我們提供了相同的基本信息給每位參賽者:家庭成員的飲食偏好和限制、預算範圍,以及可用的外送平台。


第一位上場的是小明的外公林爸爸,一位退休工程師,對科技既好奇又謹慎。

「好的,讓我試試,」他坐在電腦前,開始與AI助手對話:「你好,AI。我需要為四個人點外送晚餐。」


AI回應:「您好!我很樂意幫您點外送晚餐。請問您有任何特定的餐廳或菜系偏好嗎?還有,是否有任何飲食限制需要考慮?」


林爸爸思考了一下:「我們家有四個人。我喜歡傳統中式料理,我太太喜歡清淡的食物,我兒子什麼都吃,但偏好有創意的料理,我孫子小明喜歡漢堡和披薩這類食物,但我們希望他多吃些蔬菜。預算大約500-800元台幣。」


AI提供了幾個建議,包括一家提供多元菜系的餐廳,有傳統中式料理、輕食選項和兒童套餐。林爸爸仔細閱讀了建議,然後問道:「這家餐廳的食物是否新鮮?有沒有使用過多調味料?」

AI無法確切回答這個問題,只能提供一般性信息。林爸爸看起來有些失望:「在我那個年代,我們會直接打電話給餐廳詢問這些細節,或者問熟悉的朋友。」


最終,林爸爸選擇了一家有良好評價的中式餐廳,點了四菜一湯:清蒸魚、炒時蔬、宮保雞丁、蝦仁蛋炒飯和蓮藕排骨湯。他的策略是選擇傳統且安全的選項,確保每個人都能找到喜歡的菜。

接下來是林媽媽,她對科技設備的使用通常限於接聽視訊電話和看電視劇。


「我該怎麼開始?」她有些不確定地問。

「就像跟人聊天一樣,」小明鼓勵她,「告訴AI你想要什麼。」


林媽媽點點頭,開始輸入:「你好,我想點外送給我的家人吃。我們有老人和小孩,需要健康又好吃的食物。」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林媽媽的直接且簡單的請求得到了AI非常詳細的回應,提供了多種適合不同年齡層的健康餐點選項。


「哦,這個看起來不錯,」她指著一家提供有機食材、可定制辛辣程度的泰式餐廳,「我們可以點泰式料理嗎?小明喜歡那個酸酸甜甜的湯,我和老頭子可以吃不辣的綠咖哩和炒河粉,政宏可以吃他喜歡的辣炒海鮮。」


我們都驚訝於林媽媽如何迅速抓住了AI建議的核心,並根據家人的口味做出選擇。她的方法直接而有效:清楚表達需求,然後從AI提供的選項中做出符合全家口味的選擇。


「媽,你比我想像的更會用AI,」我的妻子讚嘆道。

「這有什麼難的?」林媽媽笑著說,「就像問路一樣,說清楚你要去哪裡,然後聽取建議。」

輪到我上場時,我決定展示一下「專業水準」的AI提示工程。


「我將使用結構化提示來獲取最優化的餐廳推薦,」我自信地宣布,然後開始輸入一段詳細的提示:「請根據以下條件推薦外送餐廳和菜單:

1) 家庭成員:60多歲男性和女性,偏好傳統且不太辛辣的食物;40歲男性,喜歡創新料理;10歲男孩,喜歡西式快餐但需要均衡營養。

2) 預算:500-800元台幣。

3) 偏好:至少包含一道蔬菜菜餚,一道適合兒童的菜品,以及一道能滿足長輩口味的傳統菜品。4) 限制:避免過於油膩,食材新鮮,最好有健康選項。請提供3-5家符合條件的餐廳,並為每家餐廳建議具體的點餐組合。」


AI確實提供了詳盡的回應,包括多家餐廳的詳細菜單建議和價格估算。但當我開始分析這些選項時,我發現自己陷入了「分析癱瘓」——選擇太多,反而難以決定。


「爸爸,你把這個弄得太複雜了,」小明評論道,「外婆只用了一句話就得到了好建議。」

「在這個世界上,有兩種人使用AI:一種是工程師思維的人,他們構建精確的參數矩陣和決策樹,試圖優化每一個可能的變量;另一種是我岳母這樣的人,她只是簡單地說『我們要吃飯,有老人和小孩,要健康好吃』,然後神奇地得到完美答案。這讓我懷疑,是否有時候我們這些所謂的『AI專家』反而把簡單的事情複雜化了。」


最後輪到小明,他帶著十足的信心坐到電腦前。

「看好了,」他說,「這是我們在學校學的AI提示技巧。」


小明開始輸入:「你好!我需要幫忙點一份全家人都會喜歡的外送晚餐。我們家有:

1) 外公外婆:喜歡傳統、不太辣的食物,

2) 爸爸:喜歡嘗試新鮮事物,

3) 我:10歲,喜歡漢堡披薩但也需要吃蔬菜。預算是500-800元。請推薦一家餐廳和具體的點餐清單,讓每個人都能吃到喜歡的東西,同時考慮營養均衡。最好能解釋為什麼這個選擇適合我們全家。」


小明的提示結合了清晰的需求描述和對推薦理由的請求,這讓AI不僅提供了建議,還解釋了為什麼這些選擇適合我們家的具體情況。


「我選這家『家常百味』餐廳,」小明指著AI的推薦說,「他們有『家庭分享套餐』,包含一道傳統紅燒肉(外公會喜歡)、清蒸魚(外婆的最愛)、一道特色松露炒飯(爸爸可以嘗鮮)、還有迷你漢堡和蔬菜沙拉(給我的)。總價剛好750元,在預算範圍內。」


我們都對小明的選擇印象深刻。他不僅考慮到了每個人的口味偏好,還兼顧了營養均衡和預算控制。最重要的是,他的AI提示既簡潔又全面,直接得到了符合需求的具體建議。


「好了,現在我們有四個不同的晚餐選擇,」我說,「誰來決定最終的勝利者?」

「我提議我們投票,」小明的外婆建議,「但不是投自己的方案。」


投票結果出人意料:小明的方案獲得了三票(包括我在內),成為了明顯的贏家。

「為什麼小明的方案這麼受歡迎?」我好奇地問。


「因為他既考慮到了每個人的需求,又不過度複雜化問題,」林爸爸解釋道,「他的提示包含了必要的信息,但沒有陷入過多的細節。」

「而且他要求AI解釋推薦理由,」林媽媽補充道,「這讓我們能理解為什麼這些選擇適合我們。」


這次「長輩VS小學生:誰比較會用AI點外送」的家庭實驗,揭示了一些關於不同世代使用AI的有趣洞察:

  1. 簡單有時勝過複雜:林媽媽的直接方法證明,有時候簡單明了的提問反而能得到更有效的回應。過度工程化的提示可能導致信息過載。

  2. 目的導向vs過程導向:長輩們傾向於直接表達目標(「健康又好吃的食物」),而我這樣的中年技術工作者則更關注過程和參數優化。

  3. 數字原生代的優勢:小明代表的數字原生代似乎具有一種直覺,知道如何平衡提供足夠信息和保持提示簡潔之間的關係。

  4. 解釋的重要性:小明要求AI解釋推薦理由的做法,展示了一種更成熟的AI使用方式——不僅要得到答案,還要理解為什麼。


在晚餐時,我們決定實際點了小明推薦的「家常百味」家庭套餐。當食物送達時,每個人都找到了自己喜歡的菜品,證明了他的選擇確實考慮到了全家人的需求。


「我必須承認,」我一邊享用著松露炒飯一邊說,「在使用AI這件事上,我可能被自己的專業知識限制了思維。有時候,孩子和長輩的直接方法反而更有效。」


「這就是為什麼跨代交流如此重要,」林爸爸哲學地說,「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智慧和盲點。」

「而且,」小明驕傲地補充道,「證明了有時候小學生確實比較會用AI點外送!」


這次經歷也給了我一些關於AI教育的思考。在學校和家庭中,我們可能需要重新考慮如何教導孩子(和成人)使用AI:

不同世代的AI使用風格:

嬰兒潮世代(如林爸爸林媽媽

  • 優勢:直接表達需求,不受技術框架限制,關注實際問題解決

  • 挑戰:可能缺乏技術細節知識,對AI能力有時估計不足或過高

  • 學習機會:了解基本AI功能和局限性

    X世代(如我)

  • 優勢:理解技術原理,能構建結構化提示

  • 挑戰:可能過度工程化,陷入細節而忽視簡單解決方案

  • 學習機會:簡化思維,接受直覺方法

    Z世代(如小明)

  • 優勢:自然融合技術,直覺理解AI交互,平衡詳細和簡潔

  • 挑戰:可能過度依賴AI,缺乏批判性評估

  • 學習機會:發展批判性思維,理解AI的局限性


這次家庭AI挑戰賽後,我們決定將其發展為定期活動,每次選擇不同的日常任務,看看不同世代如何使用AI來解決。這不僅是有趣的家庭活動,也成為了跨代學習和交流的平台。

「下次我們可以嘗試『用AI規劃家庭旅行』,」小明建議,「或者『用AI解決家庭爭議』。」

「解決家庭爭議?」我笑著問,「你是指像『誰該洗碗』這樣的問題嗎?」

「為什麼不呢?」小明認真地說,「AI可以提供公正的建議,考慮每個人的時間和能力。」


這個想法引發了一陣笑聲,但也讓我們思考:AI確實可以成為家庭生活的有用工具,不僅用於信息查詢或娛樂,還可以幫助解決日常決策和潛在衝突。


一週後,林爸爸林媽媽回到自己家前,林媽媽悄悄告訴我:「我已經開始用那個AI幫我找菜譜和健康建議了。比問你們這些忙碌的年輕人方便多了,它從不嫌我問題太多。」


這讓我意識到,AI可能對長輩有特殊的價值——它提供了一個不帶判斷、永遠耐心的信息和建議來源,可以彌補代際溝通中的一些鴻溝。


小明也有自己的收穫:「我發現外婆的提問方式有時候比我們在學校學的還有效。她不用專業術語,但總能清楚表達自己想要什麼。」


這次「長輩VS小學生:誰比較會用AI點外送」的實驗,最終不是關於誰更擅長使用AI,而是關於不同世代如何以自己獨特的方式與技術互動,以及我們如何從彼此的方法中學習。


在AI日益融入日常生活的時代,或許最明智的做法不是假設任何一代人天生就更擅長使用這些工具,而是創造機會讓不同世代分享他們的視角和方法,共同探索這些新技術的最佳使用方式。


因為在AI的世界裡,有時候十歲小學生的直覺與七十歲長輩的直接表達同樣有效,甚至比我們這些所謂的「專業人士」的複雜方法更勝一籌。這可能是AI最民主的特質:它不僅回應技術專長,也回應清晰的人類意圖和需求,無論表達者的年齡或技術背景如何。


所以,下次當你想知道「誰比較會用AI」時,答案可能不是你預期的那一代人。因為在這個新興技術的領域,每個人都是學習者,每個人都有獨特的智慧可以貢獻。而最好的學習可能來自於跨越代際界限,欣賞不同方法的價值,無論是工程師的精確提示,長輩的直接需求表達,還是孩子的直覺平衡。


在我們家,這個教訓已經深入人心。現在,每當我們面臨需要AI協助的任務時,我們不再假設誰會是專家,而是好奇地問:「你會怎麼向AI提問?」然後我們一起學習,一起成長,跨越代際的界限,在這個AI正在重塑的世界中共同探索。


一句話說錯,全場失控?不再重複吼叫、崩潰、一句對的話,孩子就願意聽。

一張表教你 10 句關鍵語言 → 馬上改善親子互動


👉加入官方LINE輸入「教養語言」免費領取【10句教養語言轉譯表】




延伸資源:


🎧 Podcast 收聽全集|每天用 20 分鐘讀完一本書的力量


👉 https://reurl.cc/rEAK54



📺 YouTube 頻道|收看影片版 Podcast


👉 https://www.youtube.com/@ppvsread



藍色抽象背景
加白邊.png

林政宏(帥爸)這樣教小朋友AI

當 AI 遇上小學生的「腦洞大開」:AI 畫畫 VS. 小學生畫畫,誰的更抽象?

當 AI 遇上小學生的「腦洞大開」:讓 AI 幫忙寫歌詞,小學生演唱 AI 版洗腦神曲

雲書苑

雲書苑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 地址 | 台北市中山區長春路20號3F

✉️ 信箱 | talk@ppvs.org

☎️ 電話 | (02) 2823 - 0833

AI教育快與慢 AI親子共學

  • 官方網站
  • Facebook
  • Line
  • Youtub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