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 AI 成為「班級助理」:用 AI 訂便當,結果全班崩潰

我發誓我沒有編這個。就在上個月,小明的班級決定嘗試使用AI來解決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班級聚餐訂便當。當班導師李老師宣布這個計劃時,我正在辦公室裡思考一個嚴肅的問題:為什麼我的咖啡杯總是在我最需要靈感的時候變空(我懷疑這是某種宇宙陰謀)。
「林先生,」李老師在家長群組裡寫道,「下週五是期中考結束後的班級聚餐,我們想嘗試使用AI來協助訂餐,讓過程更高效。您能否提供一些建議?」
作為班上唯一的「AI專家」(這個頭銜主要是因為我曾經在家長會上談論過大數據和AI),我自然成為了這項任務的技術顧問。我回覆說很樂意幫忙,並建議使用一個支援自然語言處理的AI助手來收集和整理學生的餐點偏好。
「這樣每個學生只需告訴AI他們想吃什麼,AI就能自動分類、統計並生成訂單,」我解釋道,「比傳統的紙質調查表或混亂的群組討論高效得多。」
李老師對這個建議表示贊同,並在班級群組中宣布了這個計劃。學生們對使用AI訂餐感到既好奇又興奮,紛紛表示願意嘗試。
我幫助李老師設置了一個簡單的AI助手,並教她如何使用。我們設定了一些基本參數:餐廳選擇(附近三家常用的外送餐廳),價格範圍(每份不超過150元),以及一些常見的飲食限制(如素食、不吃辣等)。
「這樣AI就能理解並處理學生的各種需求了,」我自信地說,「它會自動分類並統計每家餐廳的訂單數量,甚至可以根據學生的偏好提供建議。」
李老師看 起來很滿意,她在班級群組中發布了使用指南,要求每個學生在週三前通過私信告訴AI他們的餐點選擇。
週四早上,我收到了李老師的緊急電話。
「林先生,」她的聲音聽起來既困惑又無奈,「我們遇到了一些...問題。」
「什麼問題?」我問道,心想可能是一些小故障。
「也許您應該親自來看看,」李老師說,「學生們都快崩潰了。」
一小時後,我站在小明的教室裡,面對著一群情緒複雜的小學生和一張混亂不堪的訂餐表。
問題比我想像的要嚴重得多。AI確實收集並處理了所有學生的餐點要求,但結果卻是一場災難。
首先,AI似乎對「辣度」的理解存在嚴重問題。當學生們說「小辣」、「中辣」或「大辣」時,AI完全混淆了這些概念。
有些學生點了「小辣」的麻婆豆腐,但AI記錄為「不辣」;而有些學生明確表示「不能吃辣」,AI卻給他們訂了「特辣」的咖哩飯。
其次,AI對餐廳菜單的理解也出現了偏差。它接受了學生們對不存在菜品的訂單,如「巧克力炒飯」(小華開的玩笑)和「彩虹漢堡」(小美看的動畫片裡有這道菜)。
更糟的是,AI完全忽略了一些學生的特殊飲食需求。小剛明確表示他對花生過敏,但AI仍然給他訂了含有花生醬的泰式炒麵。
「我以為AI很聰明,」小明抱怨道,「但它連『不要放香菜』這麼簡單的要求都搞不定!」
「我點的是雞肉飯,」小美困惑地看著訂單,「它怎麼變成了鴨血粉絲湯?」
李老師看起來既尷尬又無奈:「我本來想讓事情變得更簡單, 結果卻更複雜了。現在距離訂餐截止只有幾個小時,我們該怎麼辦?」
「在這個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是相信AI能解決所有日常問題的樂觀主義者,另一種是曾經嘗試用AI訂過三十份不同口味便當的現實主義者。經過今天,我想這個教室裡的每個人都成為了後者。」
我仔細查看了AI的運作過程,很快發現了幾個關鍵問題:
上下文理解不足:AI無法正確理解「辣」的程度是相對於特定菜品而言的,不同餐廳和菜品的「辣度標準」可能完全不同。
缺乏常識判斷:AI沒有足夠的常識來判斷「巧克力炒飯」這類明顯不合理的訂單。
重要信息優先級錯誤:對花生過敏這類關鍵健康信息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
語言理解的細微差別:無法準確區分「不要香菜」和「少放香菜」這類細微但重要的差別。
「我明白問題了,」我對李老師和學生們解釋道,「AI在處理這種高度個性化、有多種變數且需要常識判斷的任務時,還不夠成熟。它可能在處理結構化、標準化的信息時表現出色,但在理解人類語言的細微差別和處理例外情況時,仍然存在很大局限。」
「那我們現在該怎麼辦?」李老師問道,「明天就是聚餐了。」
我提出了一個折衷方案:「讓我們回到最基本的方法,但借助一點技術輔助。」
我迅速創建了一個簡單的電子表格,列出了三家餐廳的實際菜單,並為每個菜品添加了明確的選項(如辣度、配料偏好等)。然後我們讓每個學生直接在表格中標記他們的選擇,而不是通 過自然語言描述。
「這樣就不會有歧義了,」我解釋道,「每個選項都是明確的,不需要AI去解釋。」
學生們很快完成了新的訂餐流程,李老師也鬆了一口氣。但這次經歷引發了班級對AI能力和局限性的熱烈討論。
「我以為AI無所不能,」小華說,「但看來它還是有很多不懂的事情。」
「它為什麼不能理解『巧克力炒飯』是個玩笑呢?」小剛好奇地問道。
「因為AI沒有真正的常識和幽默感,」我解釋道,「它是通過分析大量文本數據來學習語言模式,但它並不真正『理解』這些文字的含義,也沒有我們人類那種基於生活經驗的直覺判斷。」
「就像它不知道我點的『龍蝦』其實是我負擔不起的,」小明笑著說,引得全班哄堂大笑。
李老師抓住這個教育時機,組織了一個即興的「AI能做什麼和不能做什麼」的班級討論。學生們分享了他們對AI的期望和誤解,我則提供了一些技術背景和解釋。
「AI非常擅長處理明確定義的問題和大量數據,」我告訴他們,「比如下棋、識別圖像或翻譯語言。但它在處理需要常識、情感理解或文化背景的任務時,仍然面臨很大挑戰。」
「就像它不知道『麻辣燙』對我來說已經是『特辣』了,」小美評論道,「因為我根本不能吃辣。」
「沒錯,」我點點頭,「AI缺乏個人化的理解,它無法知道每個人的具體情況和偏好,除非明確告訴它。」
這次討論意外地成為了一堂生動的AI素養課。學生們開始理解AI不是萬能的,它有其特定的優勢和局限性。更重要的是,他們學會了如何更有效地與AI互動:提供明確、具體的指令,避免假設AI能理解隱含的信息或常識。
第二天的班級聚餐順利進行,每個學生都收到了正確的餐點。午餐時間,話題自然而然地又回到了AI上。
「林叔叔,」小華一邊吃著他的牛肉麵一邊問道,「你覺得未來AI會變得足夠聰明,能正確理解我們所有的訂餐要求嗎?」
「很可能會,」我思考著回答,「AI正在快速發展,它們正在學習理解更多的上下文和隱含信息。但即使是最先進的AI,也可能永遠無法完全理解人類交流中的所有細微差別和文化背景。」
「那我們還需要學習使用AI嗎?」小剛問道。
「當然需要,」我說,「就像我們需要學習如何有效地與人溝通一樣,學習如何與AI清晰地溝通也將成為一項重要技能。這包括了解AI的能力和局限性,以及如何提供它所需的信息和上下文。」
「與AI溝通就像和一個來自遙遠國度的訪客交談:你需要更加明確,避免使用俚語和文化參考,並且不要假設對方擁有你認為『顯而易見』的背景知識。唯一的區別是,這位訪客可能已經閱讀了整個互聯網,但仍然不知道你們學校附近哪家店的麻辣燙最好吃。」
這次訂餐風波最終成為了一次寶貴的學習經歷。李老師甚至將其納入了班級的「科技與生活」專題研究中,鼓勵學生們思考AI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和局限。
幾週後,學校舉辦了一場「科技創新展」,小明的班級展示了他們基於訂餐經歷設計的「AI助手改進建議」。他們提出了一些有趣的想法,如:
個人化學習:AI應該能夠記住每個用戶的偏好和特殊需求,如飲食限制或口味偏好。
常識數據庫:AI應該擁有基本的常識,如「巧克力炒飯」不是真實的菜品。
重要信息確認:對於過敏原等重要信息,AI應該進行二次確認。
文化背景理解:AI應該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飲食習慣和表達方式。
「這些孩子的想法非常有見地,」參觀展覽的一位科技公司代表評論道,「他們從自己的經歷中提取了真正的洞察。」
「這正是我們希望看到的,」李老師自豪地說,「他們不只是被動地使用技術,而是開始批判性地思考如何改進它。」
在回家的路上,小明告訴我,這次經歷改變了他對AI的看法。
「以前我以為AI就像電影裡那樣無所不能,」他說,「但現在我明白它也有很多不懂的事情,就像一個正在學習的小孩。」
「這是個很好的比喻,」我回答,「AI確實在某些方面像孩子一樣在學習,但學習方式完全不同。它通過分析大量數據來找出模式,而不是通過體驗和情感來理解世界。」
「所以它知道『辣』是什麼,但不知道對我來說什麼程度才算辣?」小明問道。
「沒錯,」我點點頭,「這就是為什麼人類的判斷和常識仍然如此重要,特別是在涉及個人偏好和主觀體驗的領域。」
這次訂餐風波雖然造成了短暫的混亂,但它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會,讓孩子們從實際經歷中了解AI的真實能力和局限性。它打破了一些關於AI的神話,同時也激發了孩子們對技術的批判性思考。
李老師後來告訴我,她仍然在課堂上使用AI工具,但方式更加謹慎和有針對性。例如,她使用AI來生成創意寫作提示或數學練習題,但在涉及 個性化需求或需要常識判斷的任務上,她會更多地依賴人工流程或結構化的數字工具。
「我學到了一個重要的教訓,」她說,「技術應該適應我們的需求,而不是相反。有時候,最先進的解決方案並不一定是最適合的。」
這個教訓不仅適用於學校,也適用於家庭。作為父母,我們常常被最新的教育科技所吸引,希望它們能神奇地解決所有問題。但正如訂餐風波所示,技術工具需要明智地使用,考慮到它們的能力和局限性。
所以,下次當你考慮使用AI來解決家庭或學校中的問題時,請記住小明班級的經歷。問問自己:這個任務是否涉及大量的個人偏好和例外情況?是否需要常識判斷和文化理解?如果是,也許一個結構化的數字工具或甚至是傳統的人工流程可能更為適合。
因為有時候,最有效的解決方案不是最複雜的那個,而是最適合特定情境和需求的那個。在教育和育兒的世界裡,這一點尤為重要。
一句話說錯,全場失控?不再重複吼叫、崩潰、一句對的話,孩子就願意聽。
一張表教你 10 句關鍵語言 → 馬上改善親子互動
👉加入官方LINE輸入「教養語言」免費領取【10句教養語言轉譯表】
延伸資源:
🎧 Podcast 收聽全集|每天用 20 分鐘讀完一本書的力量
📺 YouTube 頻道|收看影片版 Podcas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