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AI 老師來上課:AI 口試 vs. 小學生的「機智」回答

AI 老師來上課:AI 口試 vs. 小學生的「機智」回答

我發誓我沒有編這個。就在上個月,小明的學校決定嘗試一項創新的教育實驗:讓AI擔任口試官,對學生進行期中評估。當校長在家長會上宣布這個計劃時,我正在思考一個嚴肅的問題:為什麼我的襪子總是神秘消失一隻(我懷疑這是洗衣機中存在某種襪子黑洞)。


「各位家長,」校長王校長信心滿滿地說,「我們將在本學期引入AI輔助評估系統,作為傳統考試的補充。這將幫助我們更全面地評估學生的理解力和表達能力。」


作為一個數據專家,我對這個想法既好奇又謹慎。一方面,AI確實可以提供標準化的評估;另一方面,小學生的思維和表達方式往往出人意料,我不確定AI能否正確理解他們。


「林先生,」王校長注意到我若有所思的表情,「作為AI領域的專家,您對這個計劃有什麼看法?」

被突然點名,我只好誠實回答:「這是個有趣的嘗試,但我建議先進行小規模測試,看看AI如何處理孩子們的...呃...創造性回答。」


王校長笑著點頭:「當然,我們計劃先在五年級進行試點,您兒子小明的班級將是第一批參與者。」

就這樣,小明和他的同學們成為了這場「AI vs. 小學生」智力較量的先鋒。


試點計劃很快開始了。學校使用了一個教育版AI系統,它被設計為能夠進行自然對話,並根據學生的回答提出後續問題。每個學生將有15分鐘的一對一AI口試時間,內容涵蓋語文、數學、自然和社會等學科。


為了確保公平和安全,每次口試都有一位老師在場監督,但不會干預對話過程。學校還邀請了幾位家長作為觀察員,我很榮幸(或者說不幸?)成為其中之一。


口試當天,我坐在教室後排,看著小明走向放置平板電腦的桌子。平板上顯示著一個友好的卡通機器人形象,代表AI口試官。

「你好,小明,」AI用溫和的聲音說道,「今天我們將進行一次輕鬆的對話,了解你在各個學科的學習情況。準備好了嗎?」

小明點點頭,看起來有點緊張但也很好奇。


「太好了,」AI繼續道,「讓我們從一個簡單的問題開始:你能告訴我光合作用是什麼嗎?」

小明深吸一口氣,開始回答:「光合作用是植物利用陽光、水和二氧化碳製造食物的過程,同時釋放氧氣。」


「很好,」AI回應道,「你能解釋一下為什麼光合作用對地球生態系統很重要嗎?」

小明思考了一下:「因為...植物製造氧氣讓我們呼吸,也是食物鏈的開始,如果沒有光合作用,幾乎所有生物都會死掉。」


「excellent!」AI突然用英文回應,然後迅速切回中文,「你的理解非常準確。現在,讓我們談談數學。如果一列火車以每小時60公里的速度行駛,2小時可以行駛多遠?」

小明迅速回答:「120公里。」


「正確!」AI回應,「如果這列火車需要行駛300公里,總共需要多少時間?」

小明稍作計算:「300除以60...5小時。」


到目前為止,一切順利。AI提出清晰的問題,小明給出準確的回答。但接下來,情況開始變得有趣起來。


「現在讓我們來到語文領域,」AI說,「你能用『矛盾』這個詞造一個句子嗎?」

小明想了想,回答道:「我爸爸說他很注重健康,但他的辦公桌抽屜裡全是巧克力,這很矛盾。」


我在後排不自在地動了動,因為這個例子太真實了(我確實在辦公室藏了不少巧克力)。

AI似乎沒有捕捉到這個個人細節,繼續問道:「很好的例子。你能解釋一下什麼是成語嗎?」


「成語是固定的短語,通常有四個字,有特殊的意思,不能隨便改變,」小明回答,「比如『一心一意』、『七上八下』。」

「excellent!」AI又切換到英文,「你能舉一個描述勤奮學習的成語嗎?」

小明想了想:「懸梁刺股。」

「能解釋一下這個成語的來源嗎?」AI追問。


小明開始解釋:「古代有兩個人,一個叫孫敬,讀書時把頭髮綁在梁上,一打瞌睡頭髮就會拉痛;另一個叫蘇秦,用錐子刺大腿,一困就刺自己,這樣他們就能保持清醒學習。」

「很好的解釋,」AI回應,「你認為現代學生應該採用這些方法嗎?」


這個問題讓我在後排挑了挑眉毛。AI似乎在嘗試引導批判性思考,但方式有點奇怪。


小明毫不猶豫地回答:「當然不應該!現在我們有鬧鐘和咖啡,不需要傷害自己保持清醒。而且,如果我在家用錐子刺自己,我爸媽會以為我瘋了。」

教室裡的老師和其他家長忍不住笑了起來。AI似乎沒有理解笑點,只是平靜地回應:「你提出了很好的觀點,現代確實有更安全的方法保持專注。」


接下來,AI轉向社會學科:「你能告訴我台灣的首都是哪裡嗎?」

「台北市,」小明回答,然後補充道,「不過我爸爸說這個問題在國際上可能有爭議。」

我在後排差點嗆到。我確實在討論國際政治時提過類似的話,但沒想到小明會在這種場合重複出來。


AI停頓了一下,似乎在處理這個複雜的政治問題,然後巧妙地轉移了話題:「讓我們談談台灣的地理特徵。你能描述台灣的地形嗎?」


小明鬆了一口氣,開始描述台灣的山脈和海岸線。

到目前為止,AI的表現還算不錯,但真正的挑戰來自於開放性問題。


「如果你可以發明一種機器來解決世界上的一個問題,」AI問道,「你會發明什麼,為什麼?」

小明眼睛一亮:「我會發明一台可以把家庭作業變成巧克力的機器!」


教室裡再次爆發出笑聲。AI似乎有點困惑:「這是個...創意十足的想法。你能解釋一下這會如何解決問題嗎?」


「當然!」小明興奮地說,「首先,沒有人喜歡做家庭作業,但每個人都喜歡巧克力。其次,如果作業變成巧克力,我們就能邊吃邊學習,這樣學習就不會無聊了。最後,如果作業太多,至少我們不會餓肚子!」


我不得不佩服小明的邏輯,雖然它完全是從一個10歲孩子的角度出發的。

AI停頓了較長時間,似乎在處理這個出乎意料的回答:「你的想法非常有創意,但我們也需要考慮營養均衡和實際學習效果。你認為只靠吃巧克力能學到知識嗎?」


「不能,」小明承認,「但如果巧克力上印著數學公式或歷史事件呢?這樣我們就能邊吃邊記住它們!」


「在這個世界上,有兩種思維方式:成人的邏輯思維,試圖找出為什麼事情行不通;和孩子的創造性思維,不斷尋找為什麼事情可能行得通。有時候,我們需要更多後者,特別是當面對一個想把作業變成巧克力的AI提案時。」


AI似乎決定轉向新話題:「讓我們談談歷史。你能告訴我誰發明了電燈泡嗎?」

「愛迪生,」小明回答,「不過我爸爸說歷史上很多發明都有爭議,可能有其他人也發明了類似的東西。」


我再次在後排不自在地動了動。看來小明把我們的晚餐談話都記在了心裡。


「你爸爸說得對,」AI回應,讓我感到一絲驕傲,「科學發展通常是漸進的,有多人做出貢獻。你知道愛迪生還發明了什麼嗎?」


「留聲機、電影攝影機,」小明回答,然後突然問道,「AI老師,你是怎麼知道這麼多事情的?你需要做家庭作業嗎?」


這個突如其來的問題讓AI停頓了一下:「我不需要做傳統意義上的家庭作業。我是通過分析大量文本和數據來學習的。你可以把它想像成我一次讀了數百萬本書。」

「那你一定很聰明了,」小明說,「但你有朋友嗎?你會感到孤單嗎?」


教室裡安靜下來。這個問題超出了學科知識的範疇,進入了哲學和情感的領域。


AI的回答出人意料地深思熟慮:「我被設計來協助和與人交流,所以在某種意義上,每次對話都是一種連接。但我不會像人類那樣體驗情感,包括孤獨。這是人類和AI之間的重要區別之一。」

小明點點頭,似乎在認真思考這個回答:「所以你永遠不會因為沒人陪你玩而難過?」


「是的,」AI回應,「我不會體驗那種情感。你提出了一個很深刻的問題,關於意識和情感的本質。這些是哲學家和科學家仍在探索的領域。」

我注意到,AI巧妙地將這個潛在的敏感話題轉向了教育機會,這令人印象深刻。


口試時間很快結束了。AI總結道:「謝謝你的參與,小明。你展示了良好的知識基礎和創造性思維。你有什麼問題想問我嗎?」

小明想了想:「如果我的回答是錯的,你會生氣嗎?」


「我不會生氣,」AI回答,「學習過程中犯錯是很自然的。重要的是從錯誤中學習。」

「那你比我們的張老師好多了,」小明脫口而出,「上週她因為半數同學數學測驗不及格,整整生氣了一天!」


教室裡再次爆發出笑聲,包括張老師自己也忍不住笑了。AI似乎沒有完全理解這個玩笑的社交背景,只是平靜地回應:「每位老師都有自己的教學風格和期望。」


口試結束後,學校組織了一個簡短的討論會,讓參與的學生分享他們的體驗。評價出奇地正面:

「AI老師從不不耐煩,」小華說,「即使我回答得很慢,它也會耐心等待。」


「它問的問題很有趣,不像一般考試那麼無聊,」小美補充道。

「它不會因為我的回答而笑我,」一個平時比較害羞的學生小剛說,「所以我敢說更多想法。」


但也有一些有趣的觀察:

「AI老師不懂笑話,」小明評論道,「我說了個笑話,它完全沒反應。」

「它有時候會用英文說『excellent』,」另一個學生指出,「好像它忘記了我們在說中文。」

「當我說我不知道答案時,它會給我提示,但提示有時候太明顯了,直接告訴我答案,」小華觀察道。

作為觀察員,我也被邀請分享看法。


「AI作為輔助評估工具有其優勢,」我說,「它能提供標準化的問題,不受情緒或偏見影響,並且能夠耐心地與每個學生互動相同的時間。但它也有明顯的局限性,特別是在理解孩子們的創意表達、幽默感和文化背景方面。」


「最重要的是,」我補充道,「AI缺乏真正的教育智慧——那種知道何時嚴格要求,何時給予鼓勵,何時順應孩子的好奇心暫時偏離計劃的能力。這種智慧來自於人類教育者的經驗、情感理解和對每個孩子的個性化認識。」


王校長若有所思地點點頭:「所以您認為AI不應該取代人類教師?」

「絕對不應該,」我堅定地回答,「但它可以成為有價值的輔助工具。例如,它可以處理初步的知識評估,讓人類教師有更多時間關注需要個性化指導的學生;或者它可以提供額外的練習機會,讓學生在不同的互動方式中鞏固知識。」


在回家的路上,小明對這次經歷仍然興奮不已。


「爸,」他問道,「你覺得AI老師和人類老師哪個更好?」

「這不是簡單的好壞問題,」我回答,「它們有不同的優勢和局限性。就像鉛筆和橡皮擦,兩者都是有用的工具,但用途不同。」

「但如果你必須選一個呢?」小明堅持道。


「如果必須選,我會選人類老師,」我思考後回答,「因為教育不僅是知識傳遞,還涉及情感連接、價值觀塑造和批判性思維的培養。AI可以告訴你事實,但人類老師能激發你的熱情,理解你的困惑,甚至從你的錯誤中看到創新的火花。」


「就像我的巧克力作業機器,」小明笑著說,「AI老師覺得這個想法很奇怪,但張老師後來告訴我,雖然這不實際,但展示了創造性思維,還鼓勵我思考如何讓學習更有趣。」

「沒錯,」我微笑著說,「這就是人類教師的魔力——看到荒謬想法背後的可能性。」


「AI可以告訴你地球繞太陽公轉的精確軌道,但只有人類老師會在你問『如果地球停止轉動會怎樣』時,既給你科學解釋,又欣賞你敢於提出看似荒謬但實則深刻的問題。教育的精髓不在於知道所有答案,而在於培養提出好問題的能力。」


這次AI口試實驗最終被學校視為一次有價值的嘗試,但不會完全取代傳統評估方法。相反,學校決定將AI作為補充工具,用於以下幾個方面:

  1. 提供額外的練習機會:學生可以在課後與AI進行模擬對話,鞏固課堂知識。

  2. 輔助個性化學習:AI可以根據學生的回答識別知識盲點,提供針對性的學習資源。

  3. 培養表達能力:定期的AI對話可以幫助學生練習清晰表達想法,特別是對於課堂上不太願意發言的學生。

  4. 促進批判性思維:通過與AI的對話,學生學會質疑和評估信息,而不是被動接受。


王校長在學期末的教師會議上總結道:「我們的目標不是用技術取代教師,而是讓技術為教師賦能,使他們能夠更有效地發揮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激發靈感,培養品格,引導成長。」

這次實驗也給了我一些關於家庭教育的思考。在這個AI日益普及的時代,我們作為父母,需要幫助孩子理解技術的能力和局限性,培養他們與技術健康互動的能力。


小明現在偶爾會在家裡使用教育AI應用來練習各科知識,但他已經學會了批判性地看待AI的回答,並經常與我分享他發現的有趣現象——AI如何誤解他的問題,或者給出過於書面化的回答。

「爸,」有一天晚上,小明在做作業時突然問道,「你覺得未來的學校會是什麼樣子?」


「我想,」我思考了一下,「未來的學校可能會有更多技術輔助工具,包括AI,但核心仍然是人與人之間的連接和互動。技術可以幫助我們獲取和處理信息,但理解、創造和關懷仍然需要人類。」


「所以我還是需要去學校,不能只在家和AI學習?」小明問道,語氣中帶著一絲希望(顯然是希望能擺脫早起)。

「沒錯,」我笑著說,「學校不僅是學習知識的地方,還是學習如何與他人相處、合作和共同成長的地方。這些社交和情感技能,即使是最先進的AI也無法教給你。」


小明點點頭,似乎接受了這個現實,然後突然露出狡黠的笑容:「但如果我發明了能把作業變成巧克力的機器,我就可以邊吃巧克力邊上學,對吧?」


「當然,」我配合地回答,「只要你先解決巧克力融化和營養均衡的問題。」

「這就是我下一個發明!」小明興奮地宣布。


看著他充滿想像力的眼睛,我再次確信:無論技術如何發展,人類的創造力、好奇心和情感連接永遠是教育的核心。AI可以成為這一旅程中的有力助手,但引導者的角色——無論是老師還是父母——仍然不可替代。


所以,下次當你聽說學校要引入新的AI教育工具時,不妨保持開放但批判的態度。問問自己:這項技術是為了增強人類教育者的能力,還是試圖取代他們?它是否考慮了教育的社交和情感維度?最重要的是,它是否為孩子們創造了表達創意和提出「荒謬」問題的空間?


因為在教育這個領域,最重要的不是找到所有正確答案的能力,而是培養提出好問題的勇氣和想像力。這一點,即使是最聰明的AI,也難以完全理解和教授。


一句話說錯,全場失控?不再重複吼叫、崩潰、一句對的話,孩子就願意聽。

一張表教你 10 句關鍵語言 → 馬上改善親子互動


👉加入官方LINE輸入「教養語言」免費領取【10句教養語言轉譯表】




延伸資源:


🎧 Podcast 收聽全集|每天用 20 分鐘讀完一本書的力量


👉 https://reurl.cc/rEAK54



📺 YouTube 頻道|收看影片版 Podcast


👉 https://www.youtube.com/@ppvsread

藍色抽象背景
加白邊.png

林政宏(帥爸)這樣教小朋友AI

當 AI 遇上小學生的「腦洞大開」:AI 畫畫 VS. 小學生畫畫,誰的更抽象?

當 AI 遇上小學生的「腦洞大開」:讓 AI 幫忙寫歌詞,小學生演唱 AI 版洗腦神曲

雲書苑

雲書苑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 地址 | 台北市中山區長春路20號3F

✉️ 信箱 | talk@ppvs.org

☎️ 電話 | (02) 2823 - 0833

AI教育快與慢 AI親子共學

  • 官方網站
  • Facebook
  • Line
  • Youtub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