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AI與小學生的科學實驗室:當好奇心遇上人工智能

AI與小學生的科學實驗室:當好奇心遇上人工智能

我發誓我沒有編這個。就在上個月,小明的學校舉辦了一場「AI輔助科學實驗日」。當我接到邀請時,我正在辦公室裡思考一個嚴肅的問題:為什麼我的咖啡永遠不夠喝(我懷疑這是某種宇宙守恆定律的體現)。


「林先生,」小明的科學老師李老師在電話那頭說,「我們正在籌備一個特別的科學實驗日,想請您來分享一下AI如何輔助科學探索和實驗。」

「當然可以,」我回答,心想這是個展示我專業知識的好機會,「我可以談談AI如何改變科學研究和教育的未來。」


「太好了!」李老師聽起來鬆了一口氣,「說實話,我們的科學設備有限,而且有些實驗對小學生來說太危險或太複雜。我希望AI能幫助我們克服這些限制。」

就這樣,我被捲入了一場「AI輔助小學生科學探索」的教學實驗。


當我到達學校時,科學教室已經布置得像一個小型實驗室。桌子上擺放著顯微鏡、試管和各種簡單的科學工具。小明看到我,興奮地揮手,好像我是某種諾貝爾獎得主(在他的世界裡,會用AI做科學實驗的人可能確實如此)。


「各位同學,」李老師介紹道,「這位是小明的爸爸,林先生。他是一位大數據專家,今天來教我們如何使用AI來進行科學探索。」

我清了清喉嚨,準備開始我的演講,但一個戴眼鏡的小男孩立刻舉起了手。


「林叔叔,」他問道,「AI可以幫我們做實驗嗎?它有手嗎?」

這個問題讓我忍不住笑了。「AI沒有實體的手,」我解釋道,「但它可以幫助我們設計實驗、分析數據,甚至模擬一些在教室裡難以進行的複雜或危險實驗。」


「就像魔法一樣?」一個小女孩問道。

「某種程度上是的,」我點點頭,「但這是基於數學、物理和計算的『魔法』。」


為了讓孩子們更好地理解,我決定從一個簡單的示範開始。我打開了平板電腦,啟動了一個AI輔助的科學實驗應用。

「讓我們來做一個簡單的實驗,」我說,「假設我們想了解不同物體在水中的沉浮情況。


在現實中,我們需要準備各種物體和一個水槽,然後一個個測試。但使用AI,我們可以先進行虛擬實驗。」

我在應用中選擇了「浮力實驗」模組,然後展示給孩子們看。屏幕上出現了一個虛擬水槽和各種可選物體:木塊、金屬球、塑料瓶、石頭等。

「現在,誰能猜猜哪些物體會浮在水面上,哪些會沉到底部?」我問道。


孩子們七嘴八舌地喊出他們的猜測:

「木塊會浮起來!」「金屬球會沉下去!」「塑料瓶會浮起來!」「石頭會沉下去!」

「讓我們來驗證一下,」我說著,開始將虛擬物體一個個放入水槽中。正如預期,木塊和塑料瓶浮了起來,而金屬球和石頭沉了下去。

「這很簡單,」小華評論道,「我們已經知道這些結果了。」


「沒錯,」我點點頭,「但現在讓我們嘗試一些更複雜的情況。如果我們改變物體的形狀呢?」

我選擇了一塊金屬,先將它做成實心球體放入水中,果然立刻沉入水底。然後,我將同樣質量的金屬重新塑造成碗狀,再放入水中。

「看!」小明驚呼,「它浮起來了!但這還是金屬啊!」


「沒錯,」我解釋道,「這就是形狀對浮力的影響。當金屬成為碗狀時,它排開了更多的水,增加了浮力。這就是為什麼金屬船能浮在水面上,即使金屬本身比水重。」

孩子們的眼睛亮了起來,顯然對這個發現感到驚奇。


「現在,讓我們更進一步,」我繼續說,「如果我們改變液體呢?」

我在應用中將水槽中的液體從水切換為鹽水,然後重新放入之前的物體。一些原本勉強浮起的物體現在浮得更高了。

「為什麼會這樣?」小美好奇地問道。


「這是因為鹽水的密度比淡水大,」我解釋道,「密度越大的液體,提供的浮力就越大。這就是為什麼在死海,人們可以輕鬆地浮在水面上,幾乎不會下沉。」

「我們可以試試其他液體嗎?」小華興奮地問道。


「當然可以,」我微笑著說,「這就是AI模擬的優勢——我們可以安全地嘗試各種在現實中難以實現的情況。」


我們嘗試了各種液體:油、蜂蜜、汽油,甚至是液態汞。孩子們驚奇地發現,在液態汞中,連鐵塊都能浮起來。


「這太神奇了!」小明驚嘆道,「我們可以在教室裡做這個實驗嗎?」

「液態汞是有毒的,所以在教室裡使用它不安全,」我解釋道,「這正是AI模擬的價值所在——它允許我們探索在現實中危險、昂貴或不可行的情況。」


「在這個世界上,有兩種科學教育方式:一種是告訴孩子們『不要碰那個,很危險』,另一種是說『在虛擬環境中盡情探索吧,看看會發生什麼』。AI正在讓第二種方式成為可能,而不必擔心任何人會失去眉毛或引發小型爆炸。」


接下來,我展示了更多AI輔助的科學探索工具:

  1. 虛擬顯微鏡:孩子們可以觀察各種細胞和微生物的高清3D模型,甚至可以「旋轉」它們查看不同角度,這在真實顯微鏡下是不可能的。

  2. 化學反應模擬器:安全地展示各種化學反應,包括那些在小學實驗室中太危險的反應,如鈉與水的反應。

  3. 天文模擬器:探索太陽系和更遠的宇宙,觀察行星運動和天體現象。

  4. 生態系統模擬器:創建虛擬生態系統,調整各種參數(如溫度、降雨量、物種數量),觀察長期影響。


孩子們對這些工具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尤其是當他們發現可以自己操作和實驗時。我注意到,與傳統的「看老師演示」相比,這種互動式學習明顯提高了他們的參與度和理解深度。


「林先生,」李老師在一旁評論道,「這些工具太棒了。但我擔心孩子們可能會過度依賴模擬,而忽視實際動手實驗的重要性。」

「這是個很好的擔憂,」我認同道,「AI模擬應該是實際實驗的補充,而不是替代。理想的方式是將兩者結合起來。」


為了證明這一點,我提出了一個「混合」實驗方案:先使用AI模擬來探索概念和預測結果,然後進行實際的動手實驗來驗證這些預測。


我們選擇了一個簡單的「植物生長」實驗。首先,孩子們使用AI模擬器探索不同條件(光照、水分、溫度)對植物生長的影響,並形成自己的假設。然後,他們設計了實際的實驗方案,準備在接下來的幾週內用真實的植物來驗證這些假設。


「這樣,AI成為了科學探究過程的一部分,而不是替代整個過程,」我解釋道,「它幫助孩子們形成更好的假設和實驗設計,但最終的驗證仍然來自真實世界。」

李老師對這個方法表示贊同,並決定將其納入未來的科學課程中。


在活動的後半部分,我們進行了一個更加開放的探索活動。我向孩子們介紹了一個AI驅動的「科學問答助手」,它可以回答各種科學問題,並提供相關的模擬和視覺化。


「現在,」我對孩子們說,「你們可以問任何你們好奇的科學問題。不管是關於恐龍、火山、宇宙還是人體,都可以。」


孩子們的問題如潮水般湧來:

「為什麼天空是藍色的?」「恐龍為什麼滅絕了?」「人為什麼會打噴嚏?」「閃電是怎麼形成的?」「為什麼有些動物會冬眠?」


AI助手不僅提供了清晰的解釋,還配有動畫和模擬來幫助理解。例如,當解釋「為什麼天空是藍色的」時,它展示了一個光散射的模擬,顯示不同波長的光如何被大氣分子散射。


但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AI不只是給出答案,還鼓勵進一步的探究。它會提出相關的問題,建議簡單的家庭實驗,甚至挑戰孩子們的思維:「如果地球沒有大氣層,天空會是什麼顏色?」

「這正是科學教育的精髓,」李老師評論道,「不僅是提供答案,更是激發好奇心和批判性思維。」


「沒錯,」我點點頭,「最好的科學教育不是填鴨式地灌輸事實,而是培養科學思維和探究精神。AI可以成為這一過程的強大助手。」


在活動結束前,我們進行了一個小型的「AI輔助科學項目」競賽。孩子們分成小組,每組選擇一個科學問題,然後使用AI工具進行研究和實驗設計。他們需要提出假設,設計實驗方案,預測結果,並準備一個簡短的展示。


小明的小組選擇了「不同形狀的紙飛機哪種飛得最遠」這個問題。他們首先使用AI模擬器測試了各種紙飛機設計,分析了空氣動力學原理,然後根據模擬結果選擇了三種最有希望的設計。接下來,他們計劃實際製作這些紙飛機並進行測試,比較實際結果與模擬預測的差異。


其他小組的項目同樣有創意:有的研究植物對音樂的反應,有的探索不同材料的隔熱性能,還有一組甚至計劃研究月相變化與潮汐的關係。

「我從未見過孩子們對科學項目如此熱情,」李老師驚嘆道,「通常我需要花很多時間來幫助他們想出項目點子,但今天他們似乎有無窮無盡的想法。」


「這是因為AI降低了入門門檻,」我解釋道,「它幫助他們快速了解基本概念,提供即時反饋,並允許他們在短時間內探索多個想法。這種快速迭代和即時反饋對於保持孩子們的興趣至關重要。」


在回家的路上,小明滔滔不絕地談論著他們的紙飛機項目,以及他們計劃如何改進設計。

「爸,」他突然問道,「你覺得AI會取代科學家嗎?」


「這是個很好的問題,」我思考了一下,「我不認為AI會取代科學家,但它肯定會改變科學家的工作方式。就像顯微鏡和望遠鏡擴展了我們的視覺能力,AI擴展了我們的思維能力。


它可以幫助我們處理海量數據,發現複雜模式,模擬複雜系統,但提出創新問題、設計巧妙實驗和解釋結果的核心科學思維仍然需要人類。」


「那我還需要學習科學知識嗎?」小明問,「既然AI知道所有答案。」


「當然需要,」我微笑著說,「但學習的重點可能會從記憶事實轉向理解概念、培養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就像今天你們做的那樣:你們沒有只是問AI答案,而是使用它來探索、實驗和創造。這些技能在AI時代只會變得更加重要。」


「而且,」我補充道,「科學不只是關於知道答案,更是關於提出正確的問題。即使是最先進的AI也不知道該問什麼問題——這仍然是人類好奇心和創造力的領域。」


小明若有所思地點點頭,然後問了一個讓我驚訝的問題:「那我們下週末可以在家做那個紙飛機實驗嗎?我想看看實際結果是否和AI預測的一樣。」


「當然可以,」我高興地說,心想這可能是AI輔助科學教育最大的成功:它不僅提供了知識,還激發了實際動手探索的熱情。


「AI可以在幾秒鐘內回答一千個科學問題,但它無法體會發現的喜悅和探索的樂趣。這就是為什麼,即使在AI時代,親身體驗科學仍然無可替代。」


幾週後,學校舉辦了「AI輔助科學項目展」,展示孩子們完成的各種科學項目。小明的小組不僅製作並測試了他們的紙飛機設計,還將實際結果與AI預測進行了比較,分析了差異的可能原因(如材料特性、製作精度和環境因素)。


其他項目同樣令人印象深刻:有的小組使用AI幫助分析了不同品牌電池的性能;有的創建了小型生態系統並使用AI預測其變化;還有一組甚至使用AI輔助設計了一個簡單的太陽能裝置。


「林先生,」李老師在展覽會上對我說,「這次活動的影響遠超我的預期。孩子們不僅學到了科學知識,還培養了科學思維和研究技能。更重要的是,他們開始將AI視為學習和探索的工具,而不只是一個提供答案的黑盒子。」


「這正是我希望看到的,」我回答,「AI最大的教育價值不在於它能提供什麼答案,而在於它如何改變學習過程,使其更加互動、個性化和引人入勝。」


學校決定將AI工具正式納入科學課程,不僅用於模擬和可視化,還用於數據分析、實驗設計和研究指導。李老師甚至開始與其他學科的老師合作,探索AI如何輔助數學、社會研究和語言藝術的教學。


小明也受到了深遠的影響。他開始在家中進行各種小型科學實驗,有時使用AI幫助設計和分析,有時完全靠自己的創意。他的房間逐漸變成了一個小型實驗室,充滿了各種奇怪的裝置和半完成的項目。


「爸,」有一天晚上,小明在完成他的最新實驗(測試不同液體的表面張力)後問我,「你覺得將來的科學家會是什麼樣子?」


「我想,」我思考了一下,「未來的科學家可能會更像指揮家而不是獨奏者。他們將協調各種工具和技術,包括AI,來探索複雜的問題。他們需要既了解科學原理,又熟悉數字工具,同時保持好奇心和創造力。」


「那聽起來很酷,」小明點點頭,「就像有超能力一樣。」

「某種程度上是的,」我微笑著說,「技術擴展了我們的能力,讓我們能夠探索以前無法觸及的領域。但最重要的『超能力』仍然是人類的好奇心、創造力和批判性思維。」


在這個AI日新月異的時代,我們常常擔心技術會取代人類的能力和創造力。但小明和他的同學們的經歷表明,當我們正確使用AI時,它不是替代品,而是放大器,可以放大我們的好奇心和探索能力。


所以,下次當你的孩子問你一個你不知道答案的科學問題時,不要只是說「讓我們問問AI」。相反,可以說「讓我們和AI一起探索這個問題」。使用AI來激發好奇心,而不是滿足於簡單的答案。因為真正的科學教育不是關於知道所有答案,而是關於永不停止提問和探索的旅程。


一句話說錯,全場失控?不再重複吼叫、崩潰、一句對的話,孩子就願意聽。

一張表教你 10 句關鍵語言 → 馬上改善親子互動


👉加入官方LINE輸入「教養語言」免費領取【10句教養語言轉譯表】




延伸資源:


🎧 Podcast 收聽全集|每天用 20 分鐘讀完一本書的力量


👉 https://reurl.cc/rEAK54



📺 YouTube 頻道|收看影片版 Podcast


👉 https://www.youtube.com/@ppvsread


藍色抽象背景
加白邊.png

林政宏(帥爸)這樣教小朋友AI

當 AI 遇上小學生的「腦洞大開」:AI 畫畫 VS. 小學生畫畫,誰的更抽象?

當 AI 遇上小學生的「腦洞大開」:讓 AI 幫忙寫歌詞,小學生演唱 AI 版洗腦神曲

雲書苑

雲書苑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 地址 | 台北市中山區長春路20號3F

✉️ 信箱 | talk@ppvs.org

☎️ 電話 | (02) 2823 - 0833

AI教育快與慢 AI親子共學

  • 官方網站
  • Facebook
  • Line
  • Youtub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