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是什麼?小學生的神邏輯解析:讓 AI 解數學題,結果被小學生吐槽:這是「笨蛋AI」?

我發誓我沒有編這個。就在上週二的下午,當我正在雲書苑辦公室檢查第50萬份論文的抄襲率時(是的,我們公司真的幫助了這麼多學生,雖然有時我懷疑我們是否也應該檢查一下那些寫得太好的論文是不是AI生成的),我接到了兒子小明班上張老師的電話。
她用一種聽起來像是剛被告知要在全校朝會表演《江南Style》的語氣說:「林先生,我們需要您來一趟學校...關於您兒子和他的AI朋友的事。」
當我趕到學校時,發現張老師的教室已經變成了一個小型的科技展示會。 小明和他的五個好朋友圍在一台平板電腦前,爭論得面紅耳赤,彷彿他們正在決定宇宙的命運,或者更重要的事情——放學後要吃麥當勞還是肯德基。
「帥爸來了!」小明看到我,興奮地揮手,好像我是來解救他們於水深火熱之中的超級英雄。說真的,我穿著格子襯衫和有點發皺的卡其褲,唯一「超級」的可能只有我額頭上那顆超級大的痘痘。
「林先生,」張老師嘆了口氣,「您能不能跟孩子們解釋一下,為什麼AI會把2+2算成5?」
我走近一看,平板上顯示著一個聊天界面,上面寫著:
問題:2+2=?AI回答:2+2=5
「這是什麼情況?」我問道,心想這AI是不是偷偷閱讀了《1984》。
「帥爸,」小明的好朋友小華一臉嚴肅地說,「我們在測試這個AI有多聰明,結果它連2+2都不會算!這是個笨蛋AI!」
「對啊!」另一個小朋友附和道,「我奶奶九十歲了,她都知道2+2=4!」
我仔細看了看那個所謂的「AI」,發現這根本不是什麼高級的人工智能,而是孩子們自己用某個網站做的一個簡單的「如果...那麼...」程式,而且他們故意設定了錯誤的答案。
「在這個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是被AI騙的人,另一種是騙AI的人。看來我兒子屬於後者,我不知道該感到驕傲還是擔憂。」
「孩子們,」我蹲下來,讓自己與他們視線平齊,「你們知道真正的AI是什麼嗎?」
「是機器人!」小明脫口而出。
「是會思考的電腦!」小華說。
「是能幫我寫作業的東西!」後排一個戴眼鏡的小女孩喊道,引來全班的笑聲和張老師的一記眼刀。
「AI,也就是人工智能,」我開始解釋,「基本上是一種能學習和解決問題的電腦程式。想像一下,如果你教一個電腦認識貓的照片,給它看成千上萬張貓的照片,並且每次都告訴它『這是貓』,最終它會學會識別貓的特徵。這就像你們學習認字一樣,只是AI需要的例子比人類多得多。」
「那為什麼它會算錯2+2呢?」小明問。
「因為AI只會根據它被教導的內容來回答,」我解釋道,「如果有人故意教它錯誤的知識,或者它的程式有問題,它就會給出錯誤的答案。就像如果有人告訴你地球是方的,而你相信了,那麼當有人問你地球是什麼形狀時,你也會回答錯誤。」
「所以AI不是真的聰明?」小華看起來有點失望。
「AI的『聰明』和人類的聰明不一樣,」我說,「它非常擅長處理大量資料和找出模式,但它沒有常識,也不會真正『思考』。
它更像是一個超級強大的計算機,而不是一個有意識的存在。」
為了證明這一點,我拿出手機,打開了一個真正的AI助手應用。「看,我們來問問這個AI同樣的問題。」
我輸入:「2+2=?」
AI回答:「2+2=4」
孩子們看起來有點失望,彷彿他們期待著更戲劇性的回答。
「再問它一個難一點的!」小明建議。
我輸入:「如果一個人有3個蘋果,然後又得到了2個蘋果,他總共有多少個蘋果?」
AI回答:「這個人總共有5個蘋果。」
「這太簡單了!」小華抗議道,「問它一個超級難的!」
我思考了一下,然後輸入:「如果8個人要平分17個蘋果,每人能得到多少個?剩下多少個?」
AI回答:「如果8個人平分17個蘋果,每人可以得到2個蘋果(因為8×2=16),還剩下1個蘋果。」
「哇!」孩子們齊聲驚嘆。
「但是我們班上的小美比它算得還快!」一個小男孩說。
「對啊,小美是數學天才!」另一個孩子附和道。
就在這時,一個紮著馬尾辮的女孩害羞地舉起手:「其實...我可以算更難的題目。」
張老師微笑著點點頭:「小美,你想挑戰AI嗎?」
小美點點頭,我們決定進行一場人類小學生對抗AI的數學比賽。張老師出了幾道題目,我負責輸入到AI中,而小美則在紙上計算。
第一題:「246+789=?」AI回答:「1035」小美的答案:「1035」結果:平手
第二題:「56×24=?」AI回答:「1344」小美思考了約10秒:「1344」結果:平手,但小美需要更多時間
第三題:「如果一個長方形的長是12.5厘米,寬是7.8厘米,它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AI立即回答:「97.5平方厘米」小美計算了約20秒:「97.5平方厘米」結果:AI更快,但答案相同
最後一題,張老師出了一道應用題:「如果一家商店的鉛筆每支5元,原子筆每支8元,小明買了3支鉛筆和2支原子筆,他一共花了多少錢?如果他給了老闆100元,應該找回多少錢?」
AI回答:「3支鉛筆總共15元(3×5=15),2支原子筆總共16元(2×8=16)。所以小明一共花了31元(15+16=31)。如果他給了老闆100元,應該找回69元(100-31=69)。」
小美思考了一會兒,然後說:「3支鉛筆是15元,2支原子筆是16元,總共31元。找回69元。」
「太棒了!」全班都為小美鼓掌。
「但是AI回答得更詳細,」一個小男孩指出。
「可是小美是真人!」另一個孩子反駁道,「她不用電也能算!」
這場辯論讓我忍不住笑了起來。孩子們的邏輯有時候比我們想像的要深刻得多。
「AI和小學生最大的區別在於:AI永遠不會問『為什麼要學這個?』或者『我什麼時候才能玩手機?』這才是人類智能的真正體現。」
在回家的路上,小明若有所思地問我:「爸,那個AI真的比小美聰明嗎?」
「這取決於你如何定義『聰明』,」我回答,「AI可以在幾毫秒內計算出複雜的數學題,記住幾乎無限的資訊,但它不會感到好奇,不會有創造力,也不會因為解決了一道難題而感到開心。」
「就像它不會因為贏了比賽而開心,也不會因為輸了比賽而難過?」小明問。
「沒錯,」我點點頭,「而且AI不會有夢想,不會有朋友,也不會因為吃到喜歡的冰淇淋而感到幸福。這些都是人類特有的體驗。」
「那我還是做人好了,」小明認真地說,「雖然不能一秒鐘算出56乘以24,但我可以吃冰淇淋!」
我忍不住笑了出來,心想這可能是我聽過最有智慧的結論了。
在人工智能日新月異的今天,我們常常被它的能力所震撼,但小學生們提醒了我們一個重要的事實:技術再先進,也無法取代人類的情感、創造力和那些看似不重要但讓生活充滿色彩的小事。
所以,下次當你的小孩問你AI是否比人類聰明時,也許你可以告訴他們:「AI可以在一秒鐘內告訴你宇宙中有多少顆星星,但它永遠不會因為看到滿天星斗而感到驚嘆。」這大概就是人類和機器最本質的區別。
一句話說錯,全場失控?不再重複吼叫、崩潰、一句對的話,孩子就願意聽。
一張表教你 10 句關鍵語言 → 馬上改善親子互動
👉加入官方LINE輸入「教養語言」免費領取【10句教養語言轉譯表】
延伸資源:
🎧 Podcast 收聽全集|每天用 20 分鐘讀完一本書的力量
📺 YouTube 頻道|收看影片版 Podcast
👉 https://www.youtube.com/@ppvsre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