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未來的 AI 小學生學習模式:AI 教師 vs. 人類老師,學生比較愛誰?

未來的 AI 小學生學習模式:AI 教師 vs. 人類老師,學生比較愛誰?

我發誓我沒有編這個。就在上個月,小明的學校舉辦了一場「未來教育論壇」,邀請教育專家、科技公司代表和家長一起討論AI在未來教育中的角色。


當校長在開場致詞中提到「未來教室可能同時有AI和人類老師」時,我正在思考一個嚴肅的問題:為什麼會議室的咖啡永遠只有兩種狀態——燙得無法入口或冷得像昨天的茶(我懷疑這是某種熱力學的陰謀)。


「林先生,」校長王校長在看到我後說道,「很高興您能參加。作為既了解AI又關心教育的家長,我們特別想聽聽您的看法。」

被點名的感覺就像小學時被老師突然叫起來回答問題,我只好放下手中的咖啡杯(反正它處於不可飲用狀態):「我很榮幸能參與這個重要的討論。」


論壇的主題之一是「如果未來教室同時有AI和人類老師,學生會更喜歡誰?」這個問題引發了熱烈討論,有人認為學生會被AI的新奇感和無限耐心吸引,也有人堅持認為人類老師的情感連接是無法替代的。


討論進行到一半時,一位教育科技公司的代表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建議:「為什麼不做個實驗,讓學生實際體驗一下兩種教學方式,然後告訴我們他們的偏好?」


王校長看起來很感興趣:「這確實是個直接了解學生想法的好方法。」然後她轉向我,「林先生,您願意幫助我們設計這個實驗嗎?」

就這樣,我被捲入了一場「AI vs. 人類老師:誰更受歡迎」的教育實驗。


實驗設計相對簡單:選擇三個班級(包括小明的班級)參與為期兩週的特別課程。每個班級會學習相同的內容,但以不同的方式:一個班完全由人類老師教授,一個班完全由AI教師教授,第三個班(小明的班級)採用混合模式,某些課由人類老師教授,某些課由AI教授。


為了確保公平,我們選擇了三位經驗豐富、教學風格相似的老師,並為AI系統提供了相同的教學內容和指導方針。AI教師通過大屏幕呈現,配有動畫形象和自然語音,能夠回應學生的問題和互動。


實驗開始前,我們對學生進行了簡短的調查,了解他們對AI教師的期望。結果相當有趣:

  • 78%的學生認為AI教師會「更有趣」

  • 65%認為AI教師會「知道更多事情」

  • 但只有23%認為AI教師會「更了解我的需求」

  • 僅17%認為他們會「更喜歡」AI教師


小明的預測尤其有趣:「AI老師可能像百科全書一樣知道很多,但不會知道我什麼時候想上廁所。」

實驗第一天,我被邀請作為觀察員參與。三個班級的氣氛明顯不同:

AI教師班級充滿好奇和興奮,學生們一開始對著屏幕上的卡通教師形象竊笑和指指點點。


當AI用流利的聲音開始講課時,教室裡安靜下來,所有人都專注地聽著,彷彿在看一場科技表演。

人類教師班級氣氛輕鬆自然,張老師以她一貫的幽默開場,迅速建立了融洽的課堂氣氛。學生們的反應自然而放鬆,顯然已經適應了這種教學模式。


混合模式班級(小明的班級)則顯得有些困惑,因為他們不確定今天是哪種教學方式。當李老師走進教室時,有幾個學生明顯鬆了一口氣,而另一些則看起來有點失望。


第一週過去後,我們開始注意到一些有趣的模式:

AI教師班級的新鮮感開始褪去。雖然AI能夠回答各種問題,提供豐富的多媒體內容,但學生們開始抱怨「它總是用同樣的方式解釋」和「它不知道我們什麼時候已經聽膩了」。


有一次,當一個學生問了一個特別複雜的問題時,AI給出了一個技術上正確但對小學生來說過於抽象的解釋。教室後排的一個女孩小聲說:「我寧願聽不懂張老師的解釋,至少她知道我聽不懂時的表情。」


人類教師班級則保持著穩定的參與度。張老師能夠靈活調整教學節奏,根據學生的反應即時修改解釋方式。當她注意到後排有學生開始走神時,她會巧妙地改變聲調或使用一個有趣的例子重新吸引注意力。


混合模式班級的反應最為複雜。學生們開始明顯區分「AI課」和「李老師課」,並對兩者形成了不同的期待。有趣的是,他們開始在不同類型的問題上表現出明顯的偏好:事實性問題傾向於問AI,而個人建議或需要鼓勵時則尋求李老師的幫助。


第二週的一天,我在混合模式班級觀察時,目睹了一個特別有啟發性的場景:

小明舉手問AI一個關於恐龍的問題:「霸王龍和迅猛龍哪個跑得更快?」

AI流暢地回答:「根據科學研究,迅猛龍的最高速度估計約為每小時64公里,而霸王龍約為每小時29公里。所以迅猛龍跑得更快。」

小明點點頭,似乎對這個明確的答案很滿意。


幾分鐘後,另一個學生小華舉手問了一個完全不同性質的問題:「如果我的好朋友不想和我一起玩了,我該怎麼辦?」

AI停頓了一下,然後給出了一個結構化的回答:「這種情況可能有多種原因。首先,你可以嘗試和朋友直接交談,了解原因。其次,給予對方一些空間也很重要。第三,你可以尋找新朋友或發展新興趣...」


小華聽著,但表情越來越困惑。就在這時,李老師(在AI課上仍在教室後方監督)走上前來:「小華,有時候朋友需要一點自己的時間,這不一定意味著他不再喜歡你。你還記得上個月你想一個人看書時,我們談過的事情嗎?」


小華的眼睛亮了起來:「我記得!你說有時候想一個人待著是正常的,不代表不喜歡別人。」

「沒錯,」李老師微笑著說,「可能你的朋友現在也是這樣的感覺。」


這個小插曲讓我思考:AI可以提供準確的事實和結構化的建議,但它缺乏共同經歷的背景和情感理解,而這些恰恰是人類教師的優勢。


「在這個世界上,有兩種問題:一種是『霸王龍有多重』這樣的事實問題,AI可以在0.3秒內給你精確到小數點後兩位的答案;另一種是『我的朋友為什麼不理我』這樣的人生問題,即使是最聰明的AI也無法真正理解那種被忽視的感覺,或者記得上個月你獨自在操場角落的表情。這就是為什麼未來的教室可能需要兩種智慧:數字的和人類的。」


實驗結束後,我們對學生進行了詳細的調查和小組討論,結果令人深思:

AI教師的優勢(學生視角)

  • 它知道所有事實,從不需要查書。」

  • 它從不生氣或不耐煩,即使我問了五遍同樣的問題。」

  • 它的解釋總是很清楚,不會突然跑題。」

  • 它不會偏心,對每個人都一樣。」

  • 它的課有很多視頻和動畫,比課本有趣。」


人類教師的優勢(學生視角)

  • 張老師知道我什麼時候真的不懂,即使我沒說。」

  • 人類老師會講笑話,而且是真的好笑的那種。」

  • 當我做得好時,張老師的表揚感覺是真心的。

  • 人類老師會根據我們的心情調整課程,如果大家都累了,她會講個故事或玩個小游戲。」

  • 張老師記得我上次生病時很擔心考試,這次特意問我準備得怎麼樣。」


當被問到「如果可以選擇,你更喜歡哪種老師?」時,結果出人意料:

  • 15%選擇「只有AI老師」

  • 42%選擇「只有人類老師」

  • 43%選擇「兩種都有」


小明的回答特別有見地:「對於學習新知識,AI老師很棒,因為它知道所有答案。但對於不知道怎麼提問的問題,或者需要鼓勵的時候,人類老師更好。最理想的是兩種都有。」


這個實驗也給了我們一些關於未來教育的深刻啟示:

  1. 互補而非替代:AI和人類教師各有優勢,最佳方案可能是互補合作,而非完全替代。

  2. 情感連接的重要性:學生明確表示,人類教師提供的情感理解和個人化關注是無法替代的。

  3. 不同學習風格的適應性:不同學生對AI和人類教師的偏好不同,這提示未來教育可能需要更加個性化和多元化。

  4. 新鮮感vs持久價值:AI的新奇感會隨時間減弱,而人類連接的價值則相對恆定。

  5. 問題類型的分化:學生自然地將不同類型的問題分配給不同類型的教師,這種直覺分工值得在未來教育設計中考慮。


在論壇的總結會議上,我分享了這些發現,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未來的教室可能不是選擇AI或人類老師,而是思考如何讓兩者協同工作,發揮各自的優勢。AI可以處理知識傳授、個性化練習和即時反饋,釋放人類老師的時間去關注情感支持、批判性思維培養和價值觀塑造——這些AI難以勝任的領域。」


王校長對這個結論表示贊同:「這不僅是關於技術,更是關於如何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質和教師的角色。」

在回家的路上,小明對這次實驗有很多想法。


「爸,」他問道,「你覺得未來我們真的會有AI老師嗎?」

「某種形式的AI輔助教學很可能成為常態,」我回答,「但根據實驗結果,人類老師仍然會扮演核心角色,特別是在情感支持和個性化指導方面。」


「我覺得這樣挺好的,」小明思考著說,「AI可以回答所有無聊的問題,人類老師可以幫助我們解決真正困難的問題。」

「什麼是真正困難的問題?」我好奇地問。


「就像『為什麼我需要學這個』或者『如果我總是做不好怎麼辦』這樣的問題,」小明回答,「AI只會給出標準答案,但人類老師會根據你是誰給出不同的回答。」


我不得不佩服小明的洞察力。在所有技術進步的背後,教育的核心仍然是人與人之間的連接和理解。

「還有一件事,」小明補充道,「AI永遠不會像李老師那樣,記得我去年在科學展上做的火山模型,然後在今年的地理課上特意問我是否想再做一個改進版。AI可能知道我做過火山模型,但不會真正『記得』那種興奮的感覺。」


「這是個很好的觀察,」我說,「AI可以存儲和處理信息,但不會像人類那樣真正體驗和記憶。這就是為什麼人類老師在培養熱情和建立連接方面仍然無可替代。」


「技術可以擴展教育的廣度,但只有人類連接才能真正觸及其深度。未來最好的教育不是選擇高科技還是高情感,而是找到將兩者結合的方式,創造既智能又有心的學習環境。」


這次實驗也給了我一些關於家庭教育的思考。作為父母,我們也面臨類似的平衡:何時使用科技工具輔助孩子學習,何時提供人類指導和情感支持。


在數字時代的育兒中,我們需要明智地使用AI和其他科技工具,將它們視為輔助而非替代。最重要的是,我們需要幫助孩子理解不同類型知識和學習的價值,以及何時尋求不同類型的指導。


小明的學校決定將實驗的發現納入未來教育規劃。他們計劃在某些學科領域引入AI輔助教學,特別是那些涉及大量事實知識和個性化練習的領域,同時強化人類教師在社交情感學習、批判性思維和創造力培養方面的角色。


「我們不是要用技術取代教師,」王校長在學期末的教師會議上總結道,「而是要重新定義教師的角色,使其更加聚焦於那些真正需要人類智慧和情感的教育層面。」

這個新方向得到了大多數教師的支持,他們看到了減輕重複性工作負擔的機會,同時能夠更深入地發揮自己的教育專長。


「如果AI可以處理基礎知識傳授和初步評估,」張老師評論道,「我就能有更多時間關注每個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和情感發展。這不是降低了我的價值,而是讓我能夠更專注於真正重要的部分。」


所以,當我們思考未來的教育時,問題可能不是「AI教師vs人類老師,學生比較愛誰?」,而是「如何結合兩者的優勢,創造最佳的學習體驗?」


因為在教育的本質上,無論技術如何發展,始終需要平衡知識獲取和人類連接、效率和情感、標準化和個性化。未來最成功的教育模式,很可能是那些能夠明智地整合技術優勢,同時保留並強化人類教育者獨特價值的模式。


而對於我們的孩子來說,學會在數字和人類智慧之間靈活切換,理解何時使用AI工具,何時尋求人類指導,可能成為他們在AI時代最重要的生存技能之一。


一句話說錯,全場失控?不再重複吼叫、崩潰、一句對的話,孩子就願意聽。

一張表教你 10 句關鍵語言 → 馬上改善親子互動


👉加入官方LINE輸入「教養語言」免費領取【10句教養語言轉譯表】




延伸資源:


🎧 Podcast 收聽全集|每天用 20 分鐘讀完一本書的力量


👉 https://reurl.cc/rEAK54



📺 YouTube 頻道|收看影片版 Podcast


👉 https://www.youtube.com/@ppvsread


藍色抽象背景
加白邊.png

林政宏(帥爸)這樣教小朋友AI

當 AI 遇上小學生的「腦洞大開」:AI 畫畫 VS. 小學生畫畫,誰的更抽象?

當 AI 遇上小學生的「腦洞大開」:讓 AI 幫忙寫歌詞,小學生演唱 AI 版洗腦神曲

雲書苑

雲書苑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 地址 | 台北市中山區長春路20號3F

✉️ 信箱 | talk@ppvs.org

☎️ 電話 | (02) 2823 - 0833

AI教育快與慢 AI親子共學

  • 官方網站
  • Facebook
  • Line
  • Youtub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