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RK模型與數學教育:如何培養AI時代的數學思維與問題解決能力

引言
上週,我在一所高中的數學課堂上做觀察。老師正在教授二次方程的解法,學生們正在練習使用公式解題。
課堂中間,一個學生舉手:「老師,我們為什麼要學這個?我可以直接問ChatGPT或者用計算器app解出答案。」
教室裡一陣尷尬的沉默。這個問題道出了許多學生的心聲,也是數學教育者在AI時代面臨的核心挑戰。
老師深吸一口氣,放下粉筆,走到教室中央。「這是個很好的問題,小明。讓我換個角度回答你。想像一下,如果我只教你們如何使用微波爐加熱食物,而不教你們如何真正烹飪——理解食材、調味、火候和技巧。你們可能能夠填飽肚子,但會錯過烹飪的樂趣和創造美食的能力。」
「數學也是如此。是的,AI可以給你答案,就像微波爐可以加熱食物。但真正的數學不是關於答案,而是關於思考過程——如何分析問題、識別模式、建立聯繫、尋找解決方案。這些思維能力將幫助你解決AI無法直接回答的複雜問題,在任何領域創新,甚至更好地理解和使用AI本身。」
「更重要的是,」老師微笑著補充,「當你真正理解數學時,你會發現它不僅是一堆公式和計算,而是一種看待世界的方式——一種發現美麗模式、建立邏輯聯繫和解決複雜問題的方式。這是AI可以幫助但無法替代的人類體驗。」
小明若有所思地點點頭。我注意到其他幾個學生也坐直了身體,似乎對數學有了新的興趣。
林政宏(帥爸)金句:「在AI時代,數學教育的重點不應該是計算和記憶公式,而是培養真正的數學思維——模式識別、邏輯推理、抽象思考和創 造性問題解決。
SPARK模型不是要取代傳統的數學學習,而是重新定義它,使用AI作為工具而非替代品,幫助學生發展在任何技術環境中都至關重要的數學素養。
真正的數學能力不是知道所有答案,而是知道如何思考問題,如何從不同角度接近它,如何在看似無關的概念間建立聯繫——這些是AI可以輔助但無法替代的人類能力。」
數學教育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一方面,計算工具和AI可以即時解決許多傳統數學問題,引發人們質疑傳統數學課程的相關性;另一方面,數學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在AI時代變得更加重要,需要新的教育方法來培養這些能力。
在這個背景下,我們需要重新思考數學教育的目標和方法,從計算和程序記憶轉向概念理解和思維發展。
SPARK模型提供了一個整合框架,將探究式學習、技術輔助和反思實踐結合起來,為學生創造有意義、有深度的數學學習體驗,培養他們在AI時代茁壯成長所需的數學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
讓我們一起探索如何將SPARK模型應用於數學教育,幫助學生發展真正的數學思維,同時明智地利用AI工具增強而非替代這一過程。
🎁專為忙碌爸媽精心打造的《爸媽的AI共學起手包》
忙到沒時間懂AI,但又怕孩子被時代甩開? 這份《爸媽的AI共學起手包》,就是給你的。
每次只要15分鐘,讓你和孩子一起做出第一份AI作品
不用懂技術、不用教學,只要陪著,就能啟動未來素養
任務卡+Notion打卡表,一頁式設計,超好上手
👉加入官方LINE並輸入「共學」今晚就能開始第一個任務,帶孩子一起走進AI的世界
數學思維與AI時代的核心能力
真正的數學思維:SPARK 模型應用的基礎
要有效應用 SPARK 模型於數學教育,我們首先需要理解「真正的數學思維」包含哪些核心要素。這些要素構成了數學素養的基礎,是學習者在 AI 時代中不可或缺的認知能力與學習策略。
模式識別與抽象思考
識別數字、形狀與關係中的模式
從具體例子中抽象出一般原則
使用符號表示與操作抽象概念
在數字、圖形、代數與語言間靈活轉換表示形式
邏輯推理與論證
形成與評估數學論 證
理解與運用演繹推理
識別與應用數學規則和性質
評估數學陳述的正確性與適用性
問題解決與策略思考
分析問題結構並理解其本質
選擇並靈活應用解題策略
監控並調整解題過程
評估解決方案的合理性與效率
探索多種方法與解法途徑
數學建模與應用
將真實世界情境轉化為數學模型
使用數學工具進行分析與推理
解釋模型結果在現實情境中的意義
評估模型的適用性與限制
創造性思考與連接
在不同數學概念間建立聯繫
發展創新策略與解法思路
提出原創問題或數學猜想
連結數學領域與跨學科主題
元認知與自我調節
反思自己的數學思維與學習過程
辨識與修正錯誤與誤解
評估自己的理解與學習需求
發展個人化的學習策略與思維習慣
這六大能力領域構成了完整的數學思維架構。SPARK 模型提供一個階段化、可擴展的學習設計框架,有助於:
在 See 階段啟發觀察與探索數學現象
在 Prompt 階段引導問題提出與概念建構
在 AI Assistant & Ask 階段整合 AI 工具提升計算與建模能力
在 Reflect 階段發展批判性評估與反思能力
在 Know 階段促進遷移應用與持久理解
AI 技術的角色在於增強(augment)而非取代數學思維,協助學習者聚焦在更高層次的理解與創造上。
AI時代數學教育的新挑戰與機遇
在AI和數位技術日益普及的今天,數學教育面臨新的挑戰和機遇:
挑戰:
1. 計算工具與概念理解
計算工具和AI可以輕易處理計算和程序性任務,可能削弱學生發展基本數學技能和 概念理解的動力。
2. 即時答案與思維過程
AI可以提供即時答案,可能導致學生忽視思維過程和問題解決策略的發展。
3. 過度依賴與批判性思考
過度依賴計算工具和AI可能削弱學生的數學直覺和批判性評估能力。
4. 程序性知識與概念性理解
傳統數學教育強調的程序性知識(如算法和公式應用)在AI時代價值降低,而概念性理解變得更加重要。
5. 標準化問題與創造性思考
AI擅長解決標準化、結構化問題,使創造性問題解決和非常規思考變得更加重要。
機遇:
1. 解放認知資源
AI可以處理常規計算和程序性任務,解放認知資源用於更高層次的數學思考。
2. 動態可視化與概念理解
數位工具提供強大的動態可視化能力,支持抽象數學概念的理解。
3. 個人化學習路徑
適應性技術可以提供個人化的數學學習體驗,適應不同學習需求和風格。
4. 豐富問題情境
數位資源使學生能夠探索更豐富、更真實的數學問題情境。
5. 即時反饋與調整
數位工具可以提供即時反饋,支持自我評估和學習調整。
SPARK模型可以幫助我們應對這些挑戰,同時充分利用新機遇,創造平衡技術增強和真實數學思維發展的教育體驗。
SPARK模型在數學教育中的應用
SPARK模型可以有效地應用於數學教育,支持真正的數學思維發展:
S - See 階段:數學觀察與模式識別
在數學教育中,See 階段強調觀察數學現象並培養識別模式的能力,是啟發數學思維的起點。
數學教育適應策略
引導觀察數字、形狀與關係中的模式
培養在不同表示形式中識別數學結構的能力
鼓勵提出關於觀察到的模式的問題與猜想
使用視覺化與具體材料支持數學觀察
連結數學觀察與日常生活與真實情境
實施方法
設計「模式探索」活動,觀察數列、幾何圖形或資料集中的模式
使用「數學散步」,在自然與人造環境中觀察數學現象
引導「多表示觀察」,在圖形、符號、表格等表示形式中探究同一概念
創建「數學現象」展示,引發學生好奇與主動觀察
組織「數據探索」,觀察並描述資料中的規律與趨勢
技術整合
使用動態幾何軟體(如 GeoGebra)探索幾 何關係與變化
利用數據可視化工具(如 Desmos、Flourish)識別趨勢與關聯
使用數學建模軟體觀察函數行為與變量關係
創建數位數學日誌,讓學生記錄觀察、模式與推測
關鍵目標: 技術應用在於擴大觀察範圍與深度,而核心仍是發展學生的數學直覺與結構辨識能力,並激發對數學現象的好奇心。
P - Prompt 階段:數學問題設計與策略規劃
在數學教育中,Prompt 階段強調從觀察中提煉問題,並有策略地規劃解決方案。
數學教育適應策略
引導將觀察轉化為數學問題與猜想
培養分析問題結構與要素的能力
教授識別與選擇解決策略的方法
引導規劃解題步驟與思路
支持探索多種可能的解法與途徑
實施方法
使用「問題重構」框架,將觀察轉化為可操作的數學問題
引導「策略識別」,分析不同策略的優勢與適用性
教授「問題分解」,將複雜問題拆解成較小單元進行解決
創建「解決計劃」模板,引導學生有系統地思考步驟與順序
引導「多路徑探索」,鼓勵學生思考並比較多種解題方法
技術整合
使用問題解決輔助軟體支援策略選擇(如 Mathigon、Equatio)
利用思維導圖工具(如 MindMeister)視覺化問題結構與解法流程
使用 AI 工具提供問題分析提示與策略建議(如 Wolfram Alpha)
透過協作平台(如 Google Jamboard、Padlet)進行小組問題規劃與討論
關鍵目標: 技術的角色在於支持學生分析問題與計劃策略的過程,但真正的數學素養培養來自學生對問題本質的理解與策略靈活運用的能力。
A - AI Assistant & Ask 階段:數學探究與資源利用
在這個階段,重點在於實作解決策略、靈活運用工具與資源、發展持續探究的能力。
數學教育適應策略
引導學生實施所規劃的解決策略
培養選擇與使用適當數學工具的能力
教授有效利用數學資源與參考資料的方法
引導監控解決進度並做出必要調整
支持學生在困難時主動尋求協助
實施方法
設計「策略實施」任務,將已規劃的解法實際操作
教授「工具選擇」,根據問題特性選擇適當數學工具
創建「資源庫」,提供多元的數學參考與支援平台
引導「過程監控」,協助學生察覺與修正錯誤
組織「協作解決」任務,利用集體智慧與討論促進理解
技術整合
使用計算工具處理例行性運算,減少認知負擔
利用動態數學軟體(如 GeoGebra)進行可視化驗證與測試
使用 AI 工具(如 Photomath、Symbolab)提供步驟解釋與即時支援
探索數學論壇(如 StackExchange)與線上資源庫獲得多元觀點
使用協作平台(如 Jamboard、Padlet)促進小組合作與共享思維
R - Reflect 階段:數學反思與概念連接
本階段強調批判性反思、方法比較與數學概念之間的連結建構,培養學生對數學思維的理解與掌握。
數學教育適應策略
引導學生反思解題過程與成果
培養評估解法效率與優雅性的能力
教授連接概念、建構數學結構的方法
引導探索替代策略與推廣應用可能性
支持學生發展對自身數學思維的元認知
實施方法
使用「解決反思」架構,針對每一步驟進行回顧與分析
引導「方法比較」,分析不同策略的優劣 與適用性
教授「概念映射」,協助學生識別概念間的內在關聯
組織「解題分享」活動,讓學生交流策略與觀點
創建「思維日誌」或「學習記錄冊」,記錄理解與反思歷程
技術整合
使用螢幕錄影工具(如 Loom)記錄解題與反思過程
利用概念圖軟體(如 CmapTools、MindMeister)建立概念網絡
使用 AI 工 具提供替代解法與視角(如 ChatGPT、Copilot)
使用數位筆記平台(如 Notion)建構個人化數學理解檔案
K - Know 階段:數學知識應用與創造
在這個階段,目標是將數學遷移應用於新情境、提出原創問題,並結合其他領域進行創造性實踐。
數學教育適應策略
引導學生將數學應用於真實世界或跨領域問題
培養學生提出新問題與探究方向的能力
教授數學知識遷移與推廣應用的方法
鼓勵數學與生活、科技、藝術等領域建立聯繫
支持學生發展數學自信與正向學習態度
實施方法
設計「應用挑戰」任務,在實際情境中應用學過的數學概念
引導「問題創造」活動,讓學生根據所學提出新問題與假設
教授「知識遷移」策略,探索不同情境下的共通數學結構
創建「跨學科專案」,如結合數學與科學、音樂、社會議題
組織「數學展示」或數學創意發表會,強化表達與創造力
技術整合
使用建模工具(如 Desmos、CODAP)處理開放性問題與應用場景
利用數位創作平台(如 Canva、Google Slides)呈現數學成果
使用 AI 工具(如 GPT、AI 模擬器)探索數學概念新應用
結合協作平台讓學生共同設計、分享與延伸數學創作
🎁專為忙碌爸媽精心打造的《爸媽的AI共學起手包》
忙到沒時間懂AI,但又怕孩子被時代甩開? 這份《爸媽的AI共學起手包》,就是給你的。
每次只要15分鐘,讓你和孩子一起做出第一份AI作品
不用懂技術、不用教學,只要陪著,就能啟動未來素養
任務卡+Notion打卡表,一頁式設計,超好上手
👉加入官方LINE並輸入「共學」今晚就能開始第一個任務,帶孩子一起走進AI的世界
SPARK在行動:數學教育案例
讓我們看看SPARK模型如何在實際數學教育中應用:
案例:「我們的社區數學」項目(適合中學生)
目標
通過探究社區中的數學模式和問題,發展數學建模、問題解決和應用能力,同時培養數學與現實世界的連接意識。
學習領域
幾何、代數、數據分析、比例推理、數學建模
活動指南
S - See 階段:數學模式獵人
在這個階段,學生成為觀察者,深入社區,發掘日常生活中的數學現象與結構。
學習活動:
組織「數學散步」,觀察建築、自然、設計中的數學模式
引導多角度觀察:形狀、比例、對稱、數量關係等
收集社區數據:交通流量、商品價格、建築尺寸等
拍攝照片並建立「社區數學畫廊」
討論觀察結果,整理有趣的數學現象與問題線索
引導問題:
「你在社區中看到了哪些數學模式和結構?」
「這些設計中應用了哪些幾何原理?」
「數據之間有哪些可量化的關係?」
「這些觀察引發你哪些數學好奇?」
P - Prompt 階段:數學問題設計師
學生進一步將觀察轉化為可探究的數學問題,建立假設並設計探究策略。
學習活動:
將觀察轉化為具體的數學問題
分析問題所需的數學知識與工具
形成假設與推測
設計完整的探究計劃,包括:
所需工具與方法
要收集的數據
解決步驟與策略
預期結果與應用情境
探討多種解決方法的可能性
問題示例:
「如何使用幾何與比例設計高效率的社區公園?」
「如何建立模型預測社區交通流量?」
「如何優化公共設施的配置以提升便利性?」
「哪些建築設計反映了黃金比例或其他數學結構?」
A - AI Assistant & Ask 階段:數學探究者
學生運用工具與資源實施探究,進行數據分析與建模,並持續修正策略。
工具與活動:
使用測量工具與記錄表收集幾何與數據資訊
運用計算器、表格、統計與建模工具解決問題
使用 AI 工具獲得解釋與建議
實施所設計的解決策略並調整步驟
遇到挑戰 時進行問題排除與協作討論
技術整合:
動態幾何軟體(如 GeoGebra)模擬空間關係
電子表格與資料視覺化工具進行統計分析
數學建模軟體建立並驗證模型
AI 工具提供步驟引導與反饋(如 Photomath, GPT)
協作平台用於資料分享與共構模型
R - Reflect 階段:數學思考者
在完成探究後,學生透過深度反思深化理解並探索數學間的連結。
學習活動:
分析解法過程與結果的正確性與效率
評估數學模型的準確度與侷限
識別關鍵學習與錯誤經驗
建構概念間的連結與跨主題整合
探討替代解法並評估其優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