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RK與全球公民教育:培養跨文化理解與合作

在我家,每當我問孩子「你今天跟誰玩了?」,答案總是讓我驚訝。「我跟澳洲的Emma一起設計了太空站模型,然後跟印度的Raj討論了如何解決塑膠污染問題。」
而我呢?小時候最遠的「國際交流」就是跟住在隔壁街、有個從日本帶回來的遊戲機的表哥玩。
這就是數位時代的奇妙之處——我們的孩子可能比認識住在隔壁的鄰居更了解住在地球另一端的網友。
正如林政宏(帥爸)所言:「在這個世界變成地球村的時代,我們需要教導孩子不只是成為好鄰居,還要成為好地球人;真正的全球視野不是旅遊照片的收集,而是心靈邊界的擴展。」
在這個前所未有的互聯世界中,全球公民素養已不再是錦上添花的技能,而是必不可少的生存能力。但問題來了:我們如何在AI時代培養真正具有全球視野的下一代?SPARK引導式學習模型又能如何幫助我們實現這一目標?讓我們一起探索。
全球公民素養的概念與發展
全球公民,聽起來很酷是吧?就像是某種超級英雄身份——「看啊!天上!是鳥?是飛機?不,是全球公民!」但實際上,全球公民並不需要穿著印有地球圖案的緊身衣,也不需要會說十種語言(雖然會說幾種外語確實很有幫助)。
全球公民素養的核心在於:
- 對世界各地文化、觀點和經驗的開放態度和理解- 認識到我們生活在一個相互依存的世界中- 願意並有能力採取行動解決全球性挑戰- 對多元文化的尊重和欣賞
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孩子的全球意識是逐步發展的:
1. 自我認同階段:「我是誰?我的家庭和社區是什麼樣的?」
2. 文化認同階段:「我的文化傳統是什麼?它如何塑造了我的價值觀?」
3. 跨文化理解階段:「其他文化有什麼相似和不同之處?我能從中學到什麼?」
4. 全球意識階段:「我們如何共同面對全球挑戰?我能做出什麼貢獻?」
這種發展並非線性的,而是螺旋式上升的過程,隨著孩子的成長和經驗的豐富而不斷深化。
數位時代的全球連結機會與挑戰
數位技術為全球連結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機會。我的兒子 可以在早餐時與澳洲的同學進行視訊會議,午餐時與芬蘭的朋友協作編程,晚餐時與肯亞的夥伴討論可持續農業項目。這種連結的便利性是我們這一代人無法想像的。
然而,數位連結也帶來了獨特的挑戰:
文化泡沫:算法可能將我們限制在舒適區內,只接觸與我們觀點相似的內容
表面接觸:快速滑動社交媒體可能導致對其他文化的膚淺理解
數位鴻溝:全球數位資源分配不均可能加劇不平等
文化誤解:缺乏面對面互動可能導致跨文化溝通障礙
正如林政宏(帥爸)幽默地指出:「讓孩子看世界各地的TikTok視頻並不等於培養全球視野,就像吃過所有國家的速食並不等於了解世界美食一樣。」
SPARK模型在全球公民教育中的應用
SPARK模型提供了一個強大的框架,幫助我們在AI時代培養真正的全球公民:
S (See):觀察多元文化現象和全球議題
P (Prompt):設計跨文化探究和合作項目
A (AI Assistant & Ask):利用AI工具獲取全球知識並促進跨文化對話
R (Reflect):反思文化視角和全球相互依存關係
K (Know):通過本地行動實踐全球思考
SPARK模型的設計原則特別適合全球公民教育:
連結性:將本地經驗與全球議題聯繫起來
多元性: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文化視角
批判性:鼓勵對全球信息和文化假設的批判性思考
參與性:促進從知識到行動的轉化
🎁專為忙碌爸媽精心打造的《爸媽的AI共學起手包》
忙到沒時間懂AI,但又怕孩子被時代甩開? 這份《爸媽的AI共學起手包》,就是給你的。
每次只要15分鐘,讓你和孩子一起做出第一份AI作品
不用懂技術、不用教學,只要陪著,就能啟動未來素養
任務卡+Notion打卡表,一頁式設計,超好上手
👉加入官方LINE並輸入「共學」今晚就能開始第一個任務,帶孩子一起走進AI的世界
See階段:多元文化觀察與全球意識
在See階段,我們幫助孩子開始觀察和欣賞文化多樣性,並認識全球議題。這不僅僅是看到表面的差異,如食物、服裝或節日,還包括更深層次的文化元素,如價值觀、信仰和社會結構。
有趣的是,當我帶我的孩子參觀不同文化的展覽時,他們總是對最奇怪的細節感興趣。「爸爸,為什麼印度的廁所有那個小水龍頭?」「爸爸,日本人為什麼要脫鞋子進 屋?」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實際上是文化探索的絕佳起點。
在See階段的活動可以包括:
探索世界地圖和地球儀,討論不同地區的地理特徵和文化
閱讀來自不同文化的故事和童話
觀看記錄片和視頻,了解全球議題如氣候變化、貧困或移民
參觀文化博物館或參加多元文化節日活動
媒體素養在這個階段尤為重要。我們需要教導孩子批判性地評估全球信息,識別偏見和刻板印象,並尋求多元視角。
Prompt階段:跨文化探究與合作設計
在Prompt階段,我們設計結構化的探究框架,引導孩子深入了解全球議題並參與跨文化合作。
一個有效的全球探究框架可以包括以下問題:
這個議題在不同地區如何表現?有什麼相似和不同之處?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如何看待和應對這個議題?
這個議題與我們的本地社區有什麼聯繫?
我們可以從其他文化的解決方案中學到什麼?
跨文化合作項目的設計需要考慮:
明確的共同目標和期望
文化和語言差異的支持策略
平等參與和貢獻的機會
反思和慶祝文化多樣性的空間
林政宏(帥爸)曾經分享:「設計跨文化項目就像準備國際自助餐——你需要確保每個人都能找到熟悉的食物,同時鼓勵大家嘗試新的味道。最重要的是,每個人都應該有機會分享自己的'家常菜'。」
AI Assistant & Ask階段:全球知識與跨文化對話
在AI時代,我們有前所未有的機會獲取全球知識並促進跨文化對話。AI工具可以:- 提供即時翻譯,打破語言障礙- 獲取來自世界各地的信息和觀點- 模擬跨文化情境,練習文化敏感性- 連接不同地區的學習者進行協作
然而,我們也需要教導孩子批判性地使用這些工具:
評估AI提供的信息的準確性和多樣性
識別算法偏見和文化假設
將AI見解與人類經驗和專業知識相結合
尊重數據隱私和數位公民責任
在這個階段,提問的質量尤為重要 。
我們可以引導孩子提出更深入的跨文化問題:
「這個解決方案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會如何運作?」
「這個信息反映了哪些文化視角?還有哪些視角可能被忽略了?」
「我們如何調整這個想法以適應不同的文化和社會環境?」
Reflect階段:全球視野與文化反思
在Reflect階段,我們鼓勵孩子反思自己的文化視角和偏見,並思考全球相互依存關係。
文化自我覺察是全球公民素養的關鍵部分。正如林政宏(帥爸)所說:「了解自己的文化眼鏡是什麼樣子,才能欣賞別 人戴著不同眼鏡看到的風景。」
反思活動可以包括:- 文化身份地圖:探索塑造自己身份的不同文化影響- 特權步行:認識到不同人在全球社會中的機會和挑戰- 系統思考練習:分析全球議題的相互關聯性- 觀點轉換:從不同文化視角考慮同一問題。
這種反思不應該導致文化相對主義或道德虛無主義。相反,它應該幫助孩子發展一種平衡的視角,既尊重文化多樣性,又堅持普遍人權和道德原則。
Know階段:全球參與與本地行動
在Know階段,我們幫助孩子將全球思考轉化為本地行動。「全球思考,本地行動」不僅是一句口號,更是全球公民教育的核心實踐。
本地行動可以包括:- 參與解決社區中反映全球議題的問題(如減少塑膠使用、支持多元文化融合)- 與其他國家/地區的學生合作開展共同項目- 支持促進全球公平和可持續發展的組織和倡議- 在日常生活中做出反映全球意識的選擇(如負責任消費)
數位工具在這個階段可以發揮強大作用,幫助孩子:
分享他們的行動和成果與全球夥伴
協調跨地區的合作項目
擴大他們行動的影響力
慶祝多元文化成就和連結
SPARK在行動:全球公民教育案例
案例:「我們的全球水資源故事」
這個項目旨在幫助10-13歲的孩子通過跨國合作理解全球水資源議題。
準備材料:
本地水資源調查工具(水質測試套件、調查問卷)
數位協作平台(視訊會議工具、共享文檔)
多語言翻譯資源(可使用AI翻譯工具)
數位故事創作工具(照片、視頻、繪圖應用)
活動指南:
See階段:
1. 學生調查自己社區的水資源情況:來源、使用、挑戰
2. 收集水資源相關的本地故事、傳統和實踐
3. 分享發現並識別關鍵問題和模式
Prompt階段:
1. 與其他國家/地區的學生建立合作關係
2. 設計共同的調查框架和問題
3. 制定跨文化交流和協作的指南
AI Assistant & Ask階段:
1. 使用AI工具獲取不同地區水資源數據和信息
2. 利用翻譯技術克服語言障礙
3. 提出深入問題,比較不同地區的水資源挑戰和解決方案
Reflect階段:
1. 分析水資源使用的文化差異和共同挑戰
2. 反思水資源獲取的全球不平等現象
3. 考慮個人和集體行動的可能性和責任
Know階段:
1. 設計跨文化水資源保護行動計劃
2. 在各自社區實施適合本地情況的行動
3. 創建多語言數位故事平台,分享各地水資源故事和解決方案
4. 慶祝合作成果並規劃持續行動
在這個項目中,我親眼目睹了令人驚嘆的轉變。
一開始,孩子們只是好奇其他國家的水龍頭長什麼樣子。到最後,他們正在討論如何共同解決全球水危機,並在自己的社區採取具體行動。
一位學生甚至說:「我從來不知道打開水龍頭這個簡單動作在世界各地可以有如此不同的意義。」
數位工具在全球公民教育中的應用
數位工具為全球公民教育提供了強大支持,但選擇和使用策略至關重要:
虛擬交流平台:
選擇適合不同年齡段的安全平台
考慮不同地區的技術可及性和限制
建立明確的數位交流規範和期望
平衡同步和非同步交流方式
協作工具:
使用視覺化工具克服語言障礙
選擇支持多語言的平台
確保平等參與和貢獻的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