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RK模型與教育政策:如何制定支持AI時代學習的政策框架

引言
上個月,我被邀請參加一場教育政策論壇,主題是「AI時代的教育政策改革」。會場裡坐著各種各樣的人——教育官員、學校領導、教師、家長代表,甚至還有一些看起來像是被迫出席的高中生(他們的表情就像是被告知週末要參加數學補習)。
主持人——一位穿著正式但眼神友善的教育部官員——開場道:「今天,我們聚集在這裡討論如何調整我們的教育政策,以應對AI時代的挑戰和機遇。」
「挑戰和機遇,」坐在我旁邊的一位學校校長 低聲說道,「這是官方用語,意思是『我們完全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但我們需要假裝我們有計劃』。」
主持人繼續道:「我們邀請了各位專家分享他們的見解。」
第一位發言者是一位科技公司的代表,他滔滔不絕地講述著AI如何將「徹底改變教育」,「使學習個性化」,以及「解放教師」。他的演講充滿了熱情和承諾,但缺乏具體細節,就像是一份沒有配料表的華麗菜單。
接下來是一位資深教育研究員,她警告我們要警惕「技術決定論」和「商業利益驅動的教育改革」。她的演講充滿了批判性思考和警示,但同樣缺乏前進的具體路徑,就像是一份詳細列出所有可能風險但沒有提供解決方案的保險單。
然後是一位學校管理者,他分享了他的學校如何「擁抱AI」,同時「保持人文關懷」。他的演講充滿了鼓舞人心的故事和案例,但難以擴展到系統層面,就像是一本精彩但難以複製的個人成功回憶錄。
最後,一位教育政策制定者談論了「平衡創新與穩定」,「確保公平與卓越」,以及「促進合作與競爭」。他的演講充滿了平衡的修辭,但缺乏明確的方向,就像是一份試圖取悅所有人但最終可能無法滿足任何人的政治宣言。
論壇結束時,我感到既受啟發又有些失落。受啟發是因為有這麼多聰明人在思考這些重要問題;失落是因為我們似乎仍然缺乏一個清晰的框架來指導AI時代的教育政策制定。
當我走出會場時,一位年輕的教育政策研究員攔住了我。
「我聽說你在研究SPARK模型,」她說,「你認為它能為教育政策制定提供一些指導嗎?」
我停下腳步,思考了一會兒。「你知道嗎,」我回答道,「我認為它確實可以。SPARK不僅是一個學習模型,它還提供了一種思考教育目的、過程和評估的方式——這正是政策制定所需要的。」
「真的嗎?」她看起來很感興趣,「你能多說一些嗎?」
「好吧,」我說,「想想看:See(觀察)——政策制定者需要真正理解AI如何改變學習和教學;Prompt(提問)——他們需要提出正確的政策問題和方向;AI Assistant & Ask(AI輔助與提問)——他們需要考慮如何明智地整合AI工具;Reflect(反思)——他們需要建立持續評估和調整的機制;Know(知識應用)——他們需要確保政策支持知識的實際應用和能力發展。這不正是一個有效的政策制定框架嗎?」
她若有所思地點點頭。「這確實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考方式。但你認為政策制定者會接受這種框架嗎?畢竟,教育政策往往受到政治考量和既有利益的影響。」
「這是個好問題,」我承認道,「但我認為SPARK的價值在於它不是一個意識形態立場,而是一個思考框架。它不告訴你應該支持什麼具體政策,而是幫助你思考如何制定能夠支持AI時代學習的政策。無論你的政治立場如何,這都是有價值的。」
「有道理,」她說,「我想我需要更多地了解SPARK模型了。」
「那麼,」我微笑著說,「讓我們開始吧。」
林政宏(帥爸)金句:「教育政策制定往往陷入兩個極端:要麼過於保守,試圖將新技術擠入舊框架;要麼過於激進,試圖用新技術取代一切傳統實踐。SPARK模型提供了第三條路徑——一個既認識到AI的變革潛力,又尊重教育的人文本質的框架。
在AI時代,我們不需要選擇技術或人文,而是需要重新思考兩者如何協同工作。真正有遠見的教育政策不是關於技術的使用,而是關於人的發展——SPARK模型提醒我們,即使在AI時代,教育的核心仍然是培養能夠思考、創造、協作和適應的人。政策制定者的任務不是預測未來,而是創造一個能夠支持學生和教育者共同塑造未來的框架。」
在AI和數位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教育政策制定者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一方面,AI正在改變學習和工作的本質,要求教育系統培養新的能力和思維方式。另一方面,教育政策制定的複雜性也在增加,需要平衡創新與穩定、公平與卓越、自主與問責等多重目標。
在這個背景下,傳統的教育政策框架——往往基於工業時代的教育模式和假設——已不足以指導AI時代的教育改革。
相反,我們需要新的政策思維框架,能夠幫助政策制定者理解AI對教育的影響,提出有遠見的政策問題和方向,明智地整合AI工具,建立持續評估和調整的機制,並確保政策支持知識的實際應用和能力發展。
SPARK模型——原本設計用於引導學生在AI輔助下進行自主學習——也為教育政策制定提供了一個強大的思維框架,幫助政策制定者理解、設計、實施和評估支持AI時代學習的政策。
本文將探討如何將SPARK模型應用於教育政策制定,幫助政策制定者重新思考教育的目的、過程和評估,並制定能夠支持學生和教育者在AI時代茁壯成長的政策框架。
AI時代教育政策的新挑戰與機遇
傳統教育政策框架的局限
AI和數位技術正在挑戰傳統教育政策框架的有效性和相關性:
1. 標準化思維的局限傳統政策對標準化的強調與AI時代對個性化和適應性的需求不符。
2. 線性進展假設的不足假設學習是線性和可預測的觀念與AI促進的非線性、網絡化學習不符。
3. 知識傳授模式的局限以知識傳授為中心的政策與AI時代對能力發展的強調不符。
4. 技術整合視角的狹隘將技術視為附加工具而非學習環境轉變因素的觀念已不適用。
5. 評估方法的不足傳統標準化評估難以捕捉AI 時代所需的複雜能力和思維方式。
6. 教育角色定義的過時對教師、學生和學校角色的傳統定義已不符合AI時代的需求。
這些局限要求我們重新思考教育政策的基本假設和框架,創造能夠支持AI時代學習的新政策方法。
教育政策的新機遇
同時,AI和數位技術也為教育政策制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1. 個性化學習的可能性AI使大規模個性化學習成為可能,政策可以支持這一轉變。
2. 數據驅動決策的增強技術使政策制定者能夠獲取更豐富的數據來指導決策。
3. 教育創新的加速數位工具可以加速教育創新的發展和擴散。
4. 學習生態系統的擴展政策可以支持跨越傳統學校界限的學習生態系統。
5. 教育公平的新途徑技術提供了增加教育機會和資源獲取的新途徑。
6. 全球協作的促進數位連接使跨境教育政策學習和協作成為可能。
這些機遇為教育政策制定者提供了重新想像和重塑教育系統的可能性,但需要有創新思維、系統視角和前瞻性眼光來實現這些潛力。
AI時代教育政策的新目標
面對這些挑戰和機遇,教育政策的目標正在發生根本性轉變:
從標準化到個性化
- 傳統目標:確保所有學生達到相同的標準
- 新興目標:支持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需求和潛力發展
從知識獲取到能力發展
- 傳統目標:確保學生獲取預定的知識內容
- 新興目標:培養批判思維、創造力、協作能力等核心能力
從封閉系統到開放生態
- 傳統目標:優化現有教育機構的運作
- 新興目標:培育多元、互連的學習生態系統
從靜態模式到適應性系統
- 傳統目標:建立穩定、可預測的教育模式
- 新興目標:創造能夠持續學習和適應的教育系統
從技術使用到數位轉型
- 傳統目標:將技術整合到現有教育實踐中
- 新興目標:利用技術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質和可能性
從局部改進到系統重設計
- 傳統目標:漸進式改進現有教育系統
- 新興目標:重新設計能夠滿足未來需求的教育系統
這些目標轉變要求教育政策制定者採用新的思維框架和方法,SPARK模型為這一轉變提供了一個有效的框架。
SPARK模型在教育政策制定中的應用
SPARK模型——See (觀察)、Prompt(提問)、AI Assistant & Ask(AI輔助與提問)、Reflect(反思)、Know(知識應用)——可以有效應用於教育政策制定,幫助政策制定者理解、設計、實施和評估支持AI時代學習的政策。
S-See階段:政策洞察與理解
在教育政策制定中,See階段強調深入理解AI對教育的影響和教育系統的現狀:
政策適應策略
培養對 AI 教育影響的系統性理解
發展基於證據的政策洞察能力
促進多元利益相關者的觀點整合
支持識別系統性挑戰和機遇
鼓勵跨學科和跨部門的觀察
實施方法
使用「政策掃描」,系統性分析 AI 教育影響
引導「利益相關者參與」,收集多元觀點
實施「證據審查」,評估現有研究和數據
創建「系統映射」,理解教育生態系統
組織「未來探索」,預測可能的發展路徑
技術整 合
使用數據分析工具理解教育趨勢和模式
利用 AI 預測模型探索政策情境
使用協作平台整合多元利益相關者觀點
利用可視化工具呈現複雜系統關係
在這個階段,技術可以增強政策制定者的理解能力,但核心是發展系統思維和前瞻性視角,培養對AI時代教育複雜性的深刻理解。
P-Prompt階段:政策方向與設計
在教育政策制定中,Prompt階段強調設定明確的政策方向和設 計有效的政策框架:
政策適應策略
引導制定有遠見的政策問題和方向
培養設計適應性政策框架的能力
促進創新政策思維和方法
支持平衡多重政策目標和價值
鼓勵考慮長期影響和系統效應
實施方法
使用「政策問題框架」,明確關鍵 政策問題
引導「政策設計工作坊」,創造創新政策方案
實施「情境規劃」,探索不同政策路徑
創建「政策原型」,測試政策概念
組織「價值對話」,明確政策價值和原則
技術整合
使用協作設計工具支持政策共創
利用模擬工具測試政策假設和影響
使用知識管理系統整合政策見解
利用決策支持系統評估政策選項
在這個階段,技術可以支持政策設計過程,但核心是發展創新政策思維和設計能力,培養創造適應AI時代需求的政策框架的技能。
A-AI Assistant & Ask階段:政策實施與支持
在教育政策制定中,AI Assistant & Ask階段強調有效實施政策和提供適當支持:
政策適應策略
引導明智整合 AI 工具的政策實施
培養創建 支持性政策環境的能力
促進適應性政策實施方法
支持多層次政策協調和一致性
鼓勵持續政策學習和調整
實施方法
使用「實施規劃」,設計有效實施策略
引導「能力建設」,發展實施所需能力
實施「支持系統」,提供必要資源和支持
創建「協調機制」,確保政策一致性
組織「反饋循環」,支持持續學習和調整
技術整合
使用數位平台支持政策溝通和實施
利用數據系統監測實施進展
使用 AI 工具提供個性化政策支持
利用協作工具促進跨部門協調
在這個階段,技術和AI工具可以顯著增強政策實施和支持過程,但重點是發展適應性實施 能力,培養在複雜環境中有效實施政策的技能。
R-Reflect階段:政策評估與學習
在教育政策制定中,Reflect階段強調持續評估政策影響和促進政策學習:
政策適應策略
引導發展有效的政策評估框架
培養基於證據的政策反思能力
促進系統性政策學習文化
支持多元利益相關者參與評估
鼓勵識別預期和非預期政策影響
實施方法
使用「評估設計」,創建全面評估框架
引導「影響評估」,分析政策效果
實施「學習對話」,促進集體反思
創建「適應性管理」,支持基於證據的調整
組織「案例研究」,深入理解政策實施
技術整合
使用數據分析工具評估政策影響
利用可視化平台呈現評估結果
使用協作工具支持集體反思
利用知識管理系統捕捉政策學習
在這個階段,技術可以增強政策評估和學習能力,但核心是發展反思性政策實踐,培養持續學習和改進的政策文化。
K-Know階段:政策創新與擴展
在教育政策制定中,Know階段強調將政策學習轉化為創新和系統變革:
政策適應策略
引導將政策學習轉化為系統改進
培養擴展成功政策創新的能力
促進政策知識的有效分享和應用
支持建立持續政策創新的文化
鼓勵跨境政策學習和適應
實施方法
使用「創新擴展」,擴大成功政策創新
引導「知識轉移」,分享政策學習
實施「系統變革」,推動更廣泛的改革
創建「政策網絡」,促進協作和學習
組織「未來規劃」,設定新的政策方向
技術整合
使用數位平台分享政策創新和學習
利用社交網絡擴散成功實踐
使用知識庫捕捉和組織政策知識
利用協作工具支持跨境政策學習
在這個階段,技術可以支持政策創新的擴展和分享,但重點是發展系統變革能力,培養將政策學習轉化為持續改進和創新的文化。
SPARK在行動:教育政策案例
讓我們看看SPARK模型如何在實際教育政策制定中應用:
案例:「AI時代學習政策框架」
目標
通過應用SPARK模型,制定支持AI時代學習的全面政策框架,重新定義教育目標、過程和評估,支持學生發展AI時代所需的關鍵能力,並培養教育系統的創新和適應能力。
政策領域
教育目標、課程框架、教學方法、評估系統、教師發展、學校創新、技術整合、系統治理
政策指南
SSee階段:政策洞察者
系統性分析 AI 對學習和工作的影響
評估現有教育政策和實踐的適應性
收集多元利益相關者對 AI 時代教育的觀點
識別教育系統的挑戰和機遇
探索國際教育政策趨勢和創新
關鍵問題
AI 如何改變學習和工作的本質?
現有教育政策和實踐如何適應或不適應這些變化?
不同利益相關者對 AI 時代教育的期望是什麼?
教育系統面臨哪些系統性挑戰和機遇?
我們可以從國際經驗中學到什麼?
Prompt階段:政策設計者
制定支持 AI 時代學習的政策願景和原則
設計適應性政策框架和方向
創造平衡創新與穩定的政策方案
考慮政策的長期影響和系統效應
設計支持多元路徑和實驗的政策環境
政策設計問題
我們希望教育系統培養什麼樣的能力和價值觀?
如何設計既提供方向又允許適應的政策框架?
如何平衡創新需求與系統穩定性?
政策可能產生哪些長期和系統性影響?
如何創造支持多元實驗和創新的政策環境?
AI Assistant & Ask階段:政策實施者
制定有效的政策實施策略和路徑
建立支持政策實施的能力和資源
創造促進政策協調和一致性的機制
設計支持適應性實施的反饋系統
明智地整合 AI 工具支持政策實施
實施考量
使用「分階段實施」,逐步推進政策變革
建立「能力建設計劃」,發展實施所需能力
創造「協調機制」,確保政策一致性
設計「反饋系統」,支持持續學習和調整
明智整合「AI 支持工具」,增強政策實施
Reflect階段:政策評估者
設計全面的政策評估框架和指標
建立持續監測和評估的機制
促進多元利益相關者參與評估
分析預期和非預期政策影響
培養基於證據的政策學習文化
評估問題
政策如何影響學生學習和發展?
政策如何影響教育系統的創新和適應能力?
不同利益相關者如何體驗和評價政策?
政策產生了哪些預期和非預期影響?
我們從政策實施中學到了什麼?
Know階段:政策創新者
將評估見解轉化為政策改進
擴展成功的政策創新和實踐
分享政策學習和知識
建立持續政策創新的文化
設定新的政策方向和目標
創新活動
「政策改進」:根據評估見解調整政策
「創新擴展」:擴大成功政策創新的規模
「知識分享」:分享政策學習和最佳實踐
「創新文化」:培養持續政策創新的環境
「未來方向」:設定新的政策願景和目標
觀察要點
政策是否有效支持AI時代所需能力的發展?
政策框架是否既提供方向又允許適應和創新?
政策實施是否得到適當的支持和協調?
評估是否提供有意義的見解和學習?
政策是否促進了教育系統的創新和適應能力?
政策是否隨時間持續改進和發展?
教育政策SPARK實施的關鍵考量
平衡創新與穩定
在實施SPARK模型進行教育政策制定時,平衡創新與穩定至關重要:
1. 漸進式創新策略設計允許漸進式創新同時維持系統穩定性的政策。
2. 沙盒實驗方法創建政策「沙盒」,允許在控制環境中測試創新。
3. 雙軌政策設計採用維持核心穩定性同時促進邊緣創新的雙軌方法。
4. 適應性實施路徑設計允許根據反饋和學習調整的實施路徑。
5. 風險管理框架發展評估和管理政策風險的系統方法。
6. 過渡支持機制提供支持系統過渡和變革的資源和支持。
確保公平與包容
SPARK模型可以幫助確保教育政策促進公平與包容:
1. 公平影響評估系統性評估政策對不同群體的影響。
2. 多元參與機制確保多元聲音參與政策制定過程。
3. 資源分配策略發展支持公平資源分配的政策機制。
4. 能力建設支持提供支持弱勢群體和地區能力建設的政策。
5. 技術獲取保障確保所有學生和教育者都能獲取必要的技術工具。
6. 多元成功路徑創造認可和支持多元成功路徑的政策框架。
培養系統能力與領導力
在教育政策制定中培養系統能力與領導力至關重要:
1. 領導力發展策略支持教育領導者發展AI時代所需的能力。
2. 協作治理模式創造促進跨部門協作的治理結構。
3. 知識管理系統建立捕捉和分享政策知識的系統。
4. 創新能力建設投資發展系統創新和適應能力。
5. 網絡化學習結構創造支持跨系統學習的網絡和社群。
6. 未來導向思維培養前瞻性思考和長期規劃能力。
不同教育系統的政策SPARK
中央集權系統的政策 SPARK
See階段:系統性分析
進行全國性 AI 教育影響評估
系統性分析現有政策框架
整合全國利益相關者觀點
識別系統性挑戰和機遇
進行國際比較分析
Prompt階段:國家框架設計
制定國家教育願景和原則
設計全國性政策框架和標準
創造平衡一致性與靈活性的政策
考慮全系統長期影響
設計支持地方創新的國家政策
AI Assistant & Ask階段:協調實施
制定全國實施策略和路徑
建立全國能力建設計劃
創造多層次協調機制
設計國家監測與支持系統
明智整合國家級 AI 工具與平台
Reflect階段:系統評估
設計全國性評估框架與指標
建立全國監測與評估系統
促進多層次評估參與
分析全系統政策影響
培養國家政策學習文化
Know階段:系統創新
制定全國政策改進計劃
擴展成功創新至全國
建立國家知識分享平台
培養全系統創新文化
設定新的國家教育方向
分散式系統的政策 SPARK
See階段:多元觀察
支持地方 AI 教育影響評估
分析多元政策環境與實踐
促進多元利益相關者參與
識別共同挑戰與機遇
促進跨地區學習與比較
Prompt階段:共同框架設計
發展共享教育願景與原則
設計提供方向但允許地方適應的框架
支持多元政策方案與路徑
考慮地方與系統影響
創造支持創新與實驗的環境
AI Assistant & Ask階段:支持性實施
提供實施支持與資源
促進能力建設與專業發展
創造自願協調與合作機制
設計分散式反饋系統
支持地方技術整合與創新
Reflect階段:協作評估
提供共同評估框架與工具
支持地方評估能力建設
促進跨地區評估協作
分析多元政策影響
培養分散式學習文化
Know階段:網絡化創新
支持地方政策改進
促進創新的自願擴散
創建知識分享網絡與社群
培養分散式創新生態系統
促進共同願景的持續發展
常見問題
如何處理政策制定中的利益衝突和價值差異?
使用**「價值對話」**,明確不同價值觀和優先事項
實施**「多元參與」**,確保所有聲音被聽到
設計**「共同願景」**,尋找共同目標和原則
創建**「平衡框架」**,尋求多元價值的平衡
引導**「權衡分析」**,明確不同選擇的利弊
提供**「實驗空間」**,允許不同方法的測試
建立**「對話機制」**,促進持續溝通與理解
使用**「證據基礎」**,將討論建立在共享事實上
如何確保政策能夠適應快速變化的AI技術?
使用**「適應性設計」**,創建能夠隨時間調整的政策
設計**「原則導向」**,關注原則而非具體技術
實施**「定期審查」**,建立政策更新機制
創建**「未來掃描」**,持續監測技術趨勢
引導**「情境規劃」**,為不同技術路徑預作準備
提供**「政策彈性」**,允許根據新發展調整實施
建立**「創新網絡」**,保持與技術前沿的連接
使用**「漸進式方法」**,讓政策隨經驗逐步優化
如何平衡國家政策方向與地方教育自主性?
使用**「分層治理」**,明確各層級的角色與責任
設計**「框架政策」**,提供方向但允許地方彈性應用
實施**「差異化自主」**,根據地方能力提供不同程度的自主
創建**「協商機制」**,促進中央與地方對話協調
引導**「能力建設」**,強化地方實施與創新能力
提供**「支持性問責」**,平衡自由與責任
建立**「學習網絡」**,促進跨地區經驗共享
使用**「實驗區」**,讓地方能進行創新測試與調整
延伸活動
「政策設計實驗室」
政策制定者成為「政策設計師」,使用SPARK模型設計支持AI時代學習的創新政策。
他們分析AI對教育的影響,識別關鍵政策挑戰和機遇,設計創新政策框架和方案,考慮實施策略和支持機制,設計評估框架和指標,最後創建政策原型和實施計劃。這培養政策創新能力和系統思維,同時創造更適應AI時代需求的教育政策。
「多元利益相關者政策對話」
政策制定者成為「對話促進者」,使用SPARK模型促進關於AI時代教育政策的多元對話。
他們確定關鍵利益相關者和觀點,設計促進真正對話的過程,創造安全和建設性的對話空間,引導探索共同願景和價值,促進對不同政策選項的協作評估,最後整合見解形成共識政策方向。這培養協作政策制定能力和多元觀點整合,同時創造更具包容性和合法性的教育政策。
「政策學習網絡」
政策制定者成為「學習促進者」,使用SPARK模型建立跨系統政策學習網絡。
他們確定學習目標和主題,設計促進知識分享的結構和過程,創造支持性學習環境,引導協作探索和反思,促進從經驗中學習,最後將學習轉化為政策改進。這培養系統學習能力和知識轉移技能,同時創造更具適應性和創新性的教育政策生態系統。
結語
在AI和數位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教育政策制定者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AI正在改變學習和工作的本質,要求教育系統培養新的能力和思維方式,同時教育政策制定的複雜性也在增加,需要平衡創新與穩定、公平與卓越、自主與問責等多重目標。
在這個背景下,傳統的教育政策框架——往往基於工業時代的教育模式和假設——已不足以指導AI時代的教育改革。相反,我們需要新的政策思維框架,能夠幫助政策制定者理解AI對教育的影響,提出有遠見的政策問題和方向,明智地整合AI工具,建立持續評估和調整的機制,並確保政策支持知識的實際應用和能力發展。
SPARK模型為教育政策制定提供了一個強大的思維框架,幫助政策制定者重新思考教育的目的、過程和評估,並制定能夠支持學生和教育者在AI時代茁壯成長的政策框架。通過精心設計的See(政策洞察與理解)、Prompt(政策方向與設計)、AI Assistant & Ask(政策實施與支持)、Reflect(政策評估與學習)和Know(政策創新與擴展)階段,SPARK模型創造了一個 系統性的政策制定過程,支持創新、適應性和有效的教育政策。
💬 正如林政宏(帥爸)所言:「教育政策制定往往陷入兩個極端:要麼過於保守,試圖將新技術擠入舊框架;要麼過於激進,試圖用新技術取代一切傳統實踐。
SPARK模型提供了第三條路徑——一個既認識到AI的變革潛力,又尊重教育的人文本質的框架。
在AI時代,我們不需要選擇技術或人文,而是需要重新思考兩者如何協同工作。真正有遠見的教育政策不是關於技術的使用,而是關於人的發展——SPARK模型提醒我們,即使在AI時代,教育的核心仍然是培養能夠思考、創造、協作和適應的人。政策制定者的任務不是預測未來,而是創造一個能夠支持學生和教育者共同塑造未來的框架。」
通過將SPARK模型應用於教育政策制定,我們不僅幫助政策制定者應對AI帶來的挑戰,還賦予他們塑造教育未來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政策制定不僅是關於規則和資源的分配,更是關於創造能夠支持每個學生和教育者在AI時代茁壯成長的教育生態系統。
最終,教育政策的目的不僅是適應AI時代,更是塑造一個AI能夠增強而非取代人類潛力的未來。
通過SPARK模型,政策制定者可以創造支持這一願景的教育政策框架,確保教育系統培養的不僅是AI的使用者,更是AI的塑造者——具有批判思維、創造力、協作能力和適應性的終身學習者。這不僅是教育的未來,也是社會的未來。
一句話說錯,全場失控?不再重複吼叫、崩潰、一句對的話,孩子就願意聽。
一張表教你 10 句關鍵語言 → 馬上改善親子互動
👉加入官方LINE輸入「教養語言」免費領取【10句教養語言轉譯表】
延伸資源:
🎧 Podcast 收聽全集|每天用 20 分鐘讀完一本書的力量
📺 YouTube 頻道|收看影片版 Podcas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