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SPARK模型與小學教育:如何在6-12歲階段培養AI時代的關鍵能力

SPARK模型與小學教育:如何在6-12歲階段培養AI時代的關鍵能力

引言

上個月,我受邀到一所小學參加「職業日」活動,向三年級學生介紹寫作這一職業。我精心準備了一個關於故事結構和創意表達的演講,自認為相當吸引人。

演講開始後不久,一個小女孩舉手問道:「為什麼我們需要學習寫作?AI不是可以為我們寫故事嗎?」


教室裡一片寂靜。老師看起來有點尷尬,但我卻被這個問題震撼了。這個9歲的孩子已經意識到了AI正在改變的世界,而且她直接挑戰了我們傳統教育的基本假設。


我深吸一口氣,回答道:「這是個絕妙的問題。是的,AI確實可以寫故事,就像計算器可以做數學一樣。但你知道嗎?會使用計算器的人和真正理解數學的人之間有巨大差異。


同樣,知道如何引導AI寫故事的人和真正理解故事力量的人也完全不同。我們學習寫作不僅是為了產出文字,更是為了學習如何思考、如何感受、如何與他人連接。這些是AI可能永遠無法真正理解的人類能力。」


💬  林政宏(帥爸)金句:「在AI可以瞬間生成內容的時代,小學教育的重點不應該是填塞孩子的頭腦,而是點燃他們的思考。
🎁專為忙碌爸媽精心打造的《爸媽的AI共學起手包》

忙到沒時間懂AI,但又怕孩子被時代甩開? 這份《爸媽的AI共學起手包》,就是給你的。


  • 每次只要15分鐘,讓你和孩子一起做出第一份AI作品

  • 不用懂技術、不用教學,只要陪著,就能啟動未來素養

  • 任務卡+Notion打卡表,一頁式設計,超好上手


👉加入官方LINE並輸入「共學」今晚就能開始第一個任務,帶孩子一起走進AI的世界




我們不需要與AI競爭記憶和計算,我們需要培養AI無法複製的人類優勢:批判性思考、創造性問題解決、情感智能和道德判斷。小學階段正是培養這些能力的黃金時期,而SPARK模型正是為此設計的教育框架。」


小學階段(6-12歲)是認知和社交情感發展的關鍵期。這一時期,孩子從具體思維逐漸過渡到抽象思維,開始發展更複雜的推理能力、自我意識和社交技能。他們對世界充滿好奇,渴望理解「為什麼」和「如何」,同時也開始形成自己的身份認同和價值觀。


然而,在AI和數位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小學教育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傳統上強調記憶和基礎技能的教育模式需要轉變,以培養AI時代真正需要的能力:批判性思考、創造力、協作、適應性和自主學習能力。


SPARK模型提供了一個整合框架,將探究式學習、技術輔助和人際互動結合起來,為小學生創造有意義、有挑戰性的學習體驗,培養他們在AI時代茁壯成長所需的關鍵能力。


讓我們一起探索如何將SPARK模型應用於小學教育,幫助6-12歲的孩子在AI時代的學習旅程中蓬勃發展。


小學階段的發展特點與AI時代的核心能力

小學生的認知和社交情感發展

要有效應用SPARK模型於小學教育,我們首先需要了解6-12歲兒童的發展特點:

認知發展

  • 從前運算思維向具體運算思維過渡(皮亞傑理論)

  • 能夠進行邏輯思考,但主要基於具體經驗

  • 分類和序列化能力的發展

  • 因果關係理解的增強

  • 注意力持續時間的延長

  • 記憶策略的發展

  • 元認知能力的初步形成


社交情感發展

  • 同伴關係的重要性增加

  • 自我概念的發展和社會比較的增加

  • 情緒調節能力的提升

  • 道德推理的發展(從外部規則到內化原則)

  • 同理心和視角採取能力的增強

  • 成就動機和勝任感的形成


語言和溝通發展

  • 詞彙和語法的快速擴展

  • 閱讀和寫作能力的發展

  • 敘事能力的增強

  • 語言作為思考工具的使用

  • 溝通策略的多樣化


這些發展特點意味著小學階段是培養高階思維能力、社交技能和自主學習習慣的關鍵期,SPARK模型可以有效支持這些能力的發展。


AI時代小學生需要培養的核心能力

在AI和自動化日益普及的未來,某些能力將變得尤為重要:

1. 批判性思考和信息素養

在信息爆炸和AI生成內容普及的時代,能夠評估信息可靠性、識別偏見和做出合理判斷的能力變得至關重要。小學階段是培養這些思維習慣的關鍵期。


2. 創造性問題解決

AI擅長解決結構化問題,但面對開放性、模糊性和創新性挑戰,人類的創造力仍然無可替代。小學階段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將為未來創新奠定基礎。


3. 協作和溝通能力

在團隊和跨文化環境中有效工作的能力將繼續是人類的核心優勢。小學時期的協作學習經驗對這些能力的發展至關重要。


4. 自主學習和元認知

在快速變化的世界中,學會如何學習比學習特定內容更重要。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習策略、自我監控和自我調節能力的黃金時期。


5. 數位素養和AI素養

理解技術工具的功能、限制和道德影響,以及如何負責任地使用這些工具的能力,將成為未來公民的必備素養。


6. 情感智能和社交能力

在自動化增加的世界中,人際互動、情感理解和社交技能的價值將提升。小學階段的社交經驗對這些能力的發展有深遠影響。


7. 適應性和彈性

在不確定性和快速變化的環境中,適應新情況和從挫折中恢復的能力比特定知識更有價值。


SPARK模型可以有效地培養這些核心能力,同時確保小學生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和技能。


SPARK模型在小學教育中的應用

SPARK模型可以根據小學生的發展特點進行調整,同時保持其核心原則:


S-See階段:觀察與探索

對小學生來說,這個階段強調主動觀察和好奇心培養:

小學適應策略:

  • 創造「引人入勝的開場」,通過有趣的現象、問題或故事激發好奇心

  • 引導結構化觀察,使用觀察工具和記錄方法

  • 鼓勵多角度觀察,考慮不同視角和維度

  • 連接新觀察與先前知識和經驗

  • 使用「我注意到...我想知道...」框架,培養觀察和提問習慣


年齡段調整:

  • 低年級(6-8歲):更多具體、多感官的觀察活動,簡單的觀察記錄

  • 高年級(9-12歲):更系統的觀察方法,更詳細的記錄,開始使用數據收集工具


實施要點:

  • 平衡引導和自主探索,隨著年齡增長增加自主性

  • 創造安全的環境,鼓勵提出觀察和疑問

  • 使用真實世界的現象和問題作為觀察起點

  • 整合數位工具作為觀察輔助,如數位顯微鏡、傳感器等


在這個階段,技術工具可以擴展觀察能力(如顯微鏡連接平板電腦)或記錄觀察(如照片、視頻),但重點仍是直接、主動的觀察體驗。


P-Prompt階段:問題設計與探究規劃

對小學生來說,這個階段培養問題提出和探究規劃能力:

小學適應策略:

  • 教授不同類型的問題(事實性、概念性、開放性等)及其價值

  • 引導從觀察到問題的轉化,識別值得探究的問題

  • 提供探究計劃模板和工具,隨著能力發展逐漸減少支架

  • 教授簡單的研究方法和實驗設計- 鼓勵預測和假設形成


年齡段調整:

  • 低年級:更多結構化支持,簡單的「如果...那麼...」預測

  • 高年級:更複雜的問題形成,更獨立的探究設計,開始理解變量控制


實施要點:

  • 重視問題質量而非數量,教導如何提出有深度的問題

  • 平衡學生自主性和課程要求

  • 使用視覺組織工具支持計劃過程

  • 創造機會進行同伴討論和問題改進


在這個階段,技術可以用來記錄問題、組織探究計劃(如思維導圖工具)或尋找相關資源,但核心是發展學生自己的問題提出和規劃能力。


A-AI Assistant & Ask階段:信息獲取與資源利用

對小學生來說,這個階段發展研究技能和批判性信息評估:

小學適應策略:

  • 教授多種信息獲取方法:圖書館研究、訪談、實驗、數位資源等

  • 引導使用適齡的AI工具和數位資源,強調批判性評估

  • 發展信息素養:評估來源可靠性、識別事實與觀點、交叉檢驗信息

  • 教授筆記和信息組織策略- 引導識別和解決信息缺口


年齡段調整:

  • 低年級:更多預選和結構化資源,簡單的信息評估指導

  • 高年級:更多獨立研究,更複雜的信息評估標準,開始理解偏見和視角


實施要點:

  • 創建安全的數位學習環境,提供適齡資源

  • 明確教授數位公民素養和網絡安全

  • 平衡數位和非數位信息來源

  • 將AI工具定位為助手而非替代者,強調人類判斷的重要性


在這個階段,AI和數位工具可以作為強大的學習資源,但需要明確的指導和監督,確保學生發展批判性使用這些工具的能力。


R-Reflect階段:思考與連接

對小學生來說,這個階段培養反思習慣和元認知能力:

小學適應策略:

  • 提供結構化反思提示和模板,隨著能力發展逐漸減少支架

  • 引導不同層次的思考:描述、分析、評估、創造

  • 鼓勵連接新學習與先前知識、個人經驗和更廣泛的概念

  • 創造同伴反饋和討論機會- 教授自我評估和目標設定策略


年齡段調整:

  • 低年級:簡單的反思問題,更多視覺和口頭反思

  • 高年級:更深入的反思,開始發展元認知意識,更複雜的連接


實施要點:

  • 將反思融入日常學習,而非僅作為活動結束時的附加部分

  • 重視過程反思,而非僅關注結果

  • 創造安全的環境,鼓勵誠實反思和錯誤學習

  • 使用多種反思方式,適應不同學習風格


在這個階段,技術可以用來記錄反思(如數位學習日記、音頻/視頻反思)或創建視覺化連接(如數位思維導圖),但重點是發展深度思考和連接能力。


K-Know階段:創造與應用

對小學生來說,這個階段鼓勵知識應用和創造性表達:

小學適應策略:

  • 提供多種展示學習的選項,適應不同優勢和興趣

  • 鼓勵創造性產品,而非僅是信息再現

  • 引導應用新知識解決真實問題或創造有意義的作品

  • 創造分享和慶祝學習的機會

  • 鼓勵反思學習過程和成果,設定未來學習目標


年齡段調整:

  • 低年級:更簡單的創作和應用,更多指導和支持

  • 高年級:更複雜和獨立的項目,更多自主選擇和決策


實施要點:

  • 平衡個人和協作創作機會

  • 重視過程和成長,而非僅評判最終產品

  • 創造真實受眾和目的,增加學習意義

  • 鼓勵創新和冒險,而非僅追求「正確」答案


在這個階段,技術可以作為強大的創作和表達工具(如數位故事創作、多媒體演示、編程項目等),但應該是多種表達方式中的一種選擇,而非唯一途徑。


🎁專為忙碌爸媽精心打造的《爸媽的AI共學起手包》

忙到沒時間懂AI,但又怕孩子被時代甩開? 這份《爸媽的AI共學起手包》,就是給你的。


  • 每次只要15分鐘,讓你和孩子一起做出第一份AI作品

  • 不用懂技術、不用教學,只要陪著,就能啟動未來素養

  • 任務卡+Notion打卡表,一頁式設計,超好上手


👉加入官方LINE並輸入「共學」今晚就能開始第一個任務,帶孩子一起走進AI的世界



SPARK在行動:小學教育案例

讓我們看看SPARK模型如何在實際小學教育中應用:

案例:「我們的社區」項目(適合8-10歲學生)

目標

通過探究本地社區,理解社區結構、功能和變化,發展研究、分析、協作和公民參與能力。

學科整合

社會研究、語言藝術、數學、科學、藝術、技術

活動指南

See階段:

社區觀察者(小學適應)

  • 組織社區步行,引導學生觀察不同類型的建築、服務、自然環境等

  • 使用「我看到、我想知道、我思考」框架記錄觀察

  • 邀請學生拍攝社區照片(在成人監督下)

  • 創建班級「社區觀察牆」,集中展示觀察和初步問題

  • 引導討論:「什麼讓社區運作?」「社區如何隨時間變化?」


引導問題:

  • 「你注意到社區中的哪些模式或重複元素?」

  • 「不同人在社區中扮演什麼角色?」

  • 「社區中的自然環境和建築環境如何相互影響?」


Prompt階段:社區研究者(小學適應)

  • 引導學生將觀察轉化為研究問題,如「我們社區是如何變化的?」「社區面臨哪些挑戰?」

  • 小組選擇感興趣的社區方面進行深入探究- 使用「研究計劃」模板,引導學生設計探究方法

  • 教授簡單的數據收集方法:調查、訪談、計數、測量等

  • 引導預測和假設形成


研究問題示例:

  • 「我們社區的綠色空間如何影響居民生活?」

  • 「社區中不同年齡的人有什麼不同需求?」

  • 「我們社區的歷史如何塑造了今天的樣貌?」


AI Assistant & Ask階段:社區調查員(小學適應)

  • 教授多種研究方法:圖書館資源、網絡搜索、社區訪談、實地考察

  • 引導使用適齡數位工具:搜索引擎、地圖應用、簡單的數據收集應用

  • 邀請社區成員作為「專家資源」進行訪談

  • 教授基本的數據組織和分析方法

  • 引導評估信息來源可靠性和多角度考量


研究活動:

  • 社區歷史檔案探索

  • 社區成員訪談(準備問題、記錄回答)

  • 社區地圖創建(標記不同類型的場所和服務)

  • 簡單的社區調查設計和實施


Reflect階段:社區思考者(小學適應)

  • 引導小組討論研究發現和意外發現

  • 使用「比較與對比」策略,分析不同數據來源

  • 創建「社區連接圖」,展示社區不同方面如何相互關聯

  • 引導反思社區優勢和挑戰

  • 鼓勵個人反思:「我對社區的理解如何改變?」「我在社區中的角色是什麼?」


反思活動:

  • 「之前我以為...現在我知道...」反思

  • 「社區視角」活動:從不同社區成員角度思考社區

  • 「我們的發現」小組討論和分享


Know階段:

社區行動者(小學適應)

  • 小組設計展示學習的創意項目:社區指南、改進提案、歷史展覽等

  • 創建「社區願景」,想像理想社區的特點

  • 設計小型社區服務或改進項目

  • 向真實受眾(家長、社區成員、地方官員)展示學習成果

  • 反思學習過程和未來行動步驟


創作項目:

  • 「我們的社區」互動地圖或網站

  • 社區改進提案(給市政廳或社區組織)

  • 社區歷史展覽或數位故事書

  • 社區服務項目(如公園清潔、老年人訪問等)


觀察要點

  • 學生是否展現出對社區更深入的理解和連接?

  • 他們是否能夠收集、分析和呈現有意義的信息?

  • 他們是否發展出更強的公民意識和社區責任感?

  • 他們是否能夠從多角度考慮社區議題?

  • 他們是否能夠應用所學提出有意義的改進建議?


小學SPARK實施的關鍵考量

平衡技術與傳統學習方法

在小學教育中,技術整合需要謹慎和平衡:

1. 技術作為工具,而非目的

確保技術服務於明確的學習目標,而非為使用技術而使用技術。


2. 數位與非數位體驗的平衡

維持健康的平衡,確保學生仍然有豐富的實體、社交和自然體驗。


3. 年齡適當的技術使用

根據發展階段調整技術使用的類型、時間和監督程度。


4. 批判性技術素養

明確教授如何評估數位信息、理解技術限制和安全使用技術。


5. AI素養培養

幫助學生理解AI工具的基本原理、能力和限制,培養負責任使用的態度。


6. 創造者而非消費者

鼓勵學生使用技術創造和表達,而非僅被動消費內容。


支持不同學習者的需求

SPARK模型需要適應學生的多樣性:

1. 多元表達方式

提供多種方式展示理解和參與學習,適應不同學習風格和優勢。


2. 可調整的支架

根據學生需求提供不同程度的支持,隨著能力發展逐漸減少。


3. 興趣導向的選擇

在SPARK框架內提供選擇機會,增加學生主動性和參與度。


4. 包容性設計

考慮不同文化背景、語言能力和特殊需求的學生,確保所有人都能有意義參與。


5. 成長心態培養

強調努力、策略和進步,而非固定能力或比較,創造支持性學習環境。


與課程標準和評估的整合

SPARK模型可以有效整合到現有教育框架中:

1. 標準映射

將SPARK活動與課程標準明確連接,確保覆蓋必要內容。


2. 多元評估方法

使用形成性和總結性評估的組合,包括表現性評估、檔案評估和反思。


3. 學習證據的多種形式

接受多種形式的學習證據,而非僅依賴傳統測試。


4. 學生參與評估

引導學生參與設定目標、自我評估和同伴反饋。


5. 過程與結果的平衡

評估學習過程和思維發展,而非僅關注最終產品或答案。


家庭中的小學SPARK

支持學校學習

家庭可以有效支持和延伸學校中的SPARK學習:

1. 學習連續性

了解孩子在學校的學習主題和方法,在家中進行有意義的延伸。


2. 學習對話

使用開放性問題討論學校學習,如「你今天探究了什麼有趣的問題?」「你是如何找到答案的?」


3. 資源提供

提供支持探究的資源:圖書、材料、參觀機會、專業知識。


4. 學習空間

創建支持不同SPARK階段的家庭環境:安靜閱讀區、創作空間、展示區等。


5. 技術使用指導

與學校協調技術使用策略,提供適當監督和指導。


家庭SPARK活動建議

家庭可以實施簡單的SPARK活動:

1. 「好奇星期五」

每週五選擇一個家庭感興趣的問題或主題進行SPARK探究,從觀察到創造完成整個循環。


2. 「廚房科學」

將烹飪轉變為SPARK學習機會,探索食物科學、測量、文化和營養。


3. 「家庭讀書會」

閱讀同一本書,使用SPARK框架引導討論:觀察(注意到什麼),提問(引發什麼問題),研究(查找相關信息),反思(與生活連接),創造(延伸活動)。


4. 「社區探險家」

計劃有目的的家庭外出,使用SPARK框架探索博物館、公園、社區場所等。


5. 「家庭項目」

一起完成需要規劃、研究和創造的家庭項目,如花園設計、家庭歷史研究或社區服務活動。


家庭-學校協作

有效的SPARK實施需要家庭和學校的協作:

1. 雙向溝通

建立定期溝通渠道,分享SPARK學習進展和支持策略。


2. 家庭參與機會

創造機會讓家庭參與學校SPARK活動,如分享專業知識、協助項目或參與展示。


3. 家庭資源共享

鼓勵家庭分享可支持SPARK學習的文化資源、專業知識和社區連接。


4. SPARK家庭工作坊

提供家庭工作坊,幫助家長理解SPARK方法和如何在家中支持。


5. 學習慶祝活動

創造機會共同慶祝SPARK學習成果,強化學校和家庭的教育夥伴關係。


🎁專為忙碌爸媽精心打造的《爸媽的AI共學起手包》

忙到沒時間懂AI,但又怕孩子被時代甩開? 這份《爸媽的AI共學起手包》,就是給你的。


  • 每次只要15分鐘,讓你和孩子一起做出第一份AI作品

  • 不用懂技術、不用教學,只要陪著,就能啟動未來素養

  • 任務卡+Notion打卡表,一頁式設計,超好上手


👉加入官方LINE並輸入「共學」今晚就能開始第一個任務,帶孩子一起走進AI的世界



常見問題

如何平衡SPARK探究與基礎技能發展?

整合而非對立:- 將基礎技能融入有意義的SPARK探究中,如在研究過程中應用閱讀和寫作技能- 使用「目的性練習」,在需要時提供針對性技能練習

  • 認識到深度理解和基礎技能相互支持,而非競爭

  • 使用螺旋式課程設計,在探究中反覆接觸和深化基礎概念


如何管理小學生的技術使用?

平衡的方法:

  • 建立明確的技術使用指南和界限

  • 教授數位公民素養和安全實踐

  • 選擇高質量、適齡的數位資源和工具

  • 使用技術增強而非替代實體體驗和社交互動

  • 監督和引導AI工具的使用,確保適當和有教育價值


如何評估SPARK學習成果?

多元評估策略:

  • 使用學習檔案記錄整個SPARK過程

  • 設計表現性評估任務,評估高階思維和應用能力

  • 收集多種形式的學習證據:作品、反思、觀察、對話

  • 使用評估量規明確評估標準,包括過程和結果

  • 納入自我評估和同伴評估,發展元認知能力


如何在大班級中實施SPARK?

實用策略:

  • 使用小組結構進行協作探究

  • 建立常規和程序,支持自主學習

  • 利用技術輔助個性化和管理

  • 創建「專家組」和同伴支持系統

  • 使用「站點」或「中心」模式,允許不同小組在SPARK不同階段工作


延伸活動

家庭「探究日記」

創建家庭「探究日記」,記錄日常生活中引發好奇心的問題和觀察。定期選擇一個問題,使用SPARK模型一起探究:觀察相關現象,設計探究問題,尋找信息,反思發現,創造表達理解的方式。這培養持續好奇和探究的習慣。


「專家訪談」活動

鼓勵孩子選擇一個感興趣的主題,準備問題,然後訪談相關領域的「專家」(可以是家庭成員、朋友或社區成員)。幫助孩子記錄、整理和分享學到的知識。這培養研究、溝通和信息處理能力。


「改進設計」挑戰

選擇家中或社區中的一個問題或不完美設計(如回收系統、交通流程、公園設施等),使用SPARK模型引導孩子分析問題,研究可能的解決方案,設計改進方案,並創建模型或提案。這培養批判性思考和創造性問題解決能力。


結語

小學階段是認知和社交情感發展的關鍵期,也是培養終身學習態度和能力的黃金時期。


在AI和數位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小學教育需要超越傳統的知識傳授模式,培養真正的人類優勢:批判性思考、創造力、協作、適應性和自主學習能力。


SPARK模型為小學教育提供了一個整合框架,通過精心設計的See(觀察探索)、Prompt(問題設計)、AI Assistant & Ask(信息獲取)、Reflect(思考連接)和Know(創造應用)階段,創造有意義、有挑戰性的學習體驗。


這一模型不僅培養學科知識和技能,更發展AI時代最寶貴的能力:提出好問題、批判性評估信息、創造性解決問題、有效溝通和協作,以及自主學習。


正如林政宏(帥爸)所言:「在AI可以瞬間生成內容的時代,小學教育的重點不應該是填塞孩子的頭腦,而是點燃他們的思考。


我們不需要與AI競爭記憶和計算,我們需要培養AI無法複製的人類優勢:批判性思考、創造性問題解決、情感智能和道德判斷。小學階段正是培養這些能力的黃金時期,而SPARK模型正是為此設計的教育框架。」


通過SPARK模型,我們可以創造一個小學教育環境,在這裡,學習是主動的而非被動的,問題與答案同樣重要,技術是工具而非替代者,每個孩子的好奇心和創造力都得到培養。


這樣的教育不僅為AI時代做準備,更培養真正的人類優勢——那些使我們成為人的品質:好奇、創造、連接、關懷和意義追求。


在小學教育中實施SPARK模型,我們不是在教導孩子如何在未來的世界中生存,而是在幫助他們創造那個世界——一個更具創造力、更有同理心、更加可持續的世界。


🎁專為忙碌爸媽精心打造的《爸媽的AI共學起手包》

忙到沒時間懂AI,但又怕孩子被時代甩開? 這份《爸媽的AI共學起手包》,就是給你的。


  • 每次只要15分鐘,讓你和孩子一起做出第一份AI作品

  • 不用懂技術、不用教學,只要陪著,就能啟動未來素養

  • 任務卡+Notion打卡表,一頁式設計,超好上手


👉加入官方LINE並輸入「共學」今晚就能開始第一個任務,帶孩子一起走進AI的世界




延伸資源:


🎧 Podcast 收聽全集|每天用 20 分鐘讀完一本書的力量


👉 https://reurl.cc/rEAK54



📺 YouTube 頻道|收看影片版 Podcast


👉 https://www.youtube.com/@ppvsread

藍色抽象背景
加白邊.png

創造力與批判性思考:SPARK如何培養AI時代的關鍵思維能力

SPARK與全球公民教育:培養跨文化理解與合作

SPARK模型與教師專業發展:如何培養AI時代的教育引導者

雲書苑

雲書苑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 地址 | 台北市中山區長春路20號3F

✉️ 信箱 | talk@ppvs.org

☎️ 電話 | (02) 2823 - 0833

AI教育快與慢 AI親子共學

  • 官方網站
  • Facebook
  • Line
  • Youtub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