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跨學科學習與SPARK:打破知識孤島,培養AI時代的整合思維

跨學科學習與SPARK:打破知識孤島,培養AI時代的整合思維

引言

有一次,我姪子的學校舉辦了一場科學展覽,我被邀請去參觀。走進展覽大廳,我看到一個標題為「音樂的數學」的項目立刻吸引了我的注意。


一個十歲的女孩站在展板前,熱情地向我解釋音階中的數學關係、和弦的分數比例,以及音樂節奏與幾何學的聯繫。她不僅展示了精美的圖表,還用小提琴演奏了巴赫的一段樂曲,同時投影出音符的數學模式。

「你是怎麼想到研究這個主題的?」我好奇地問。


「因為老師說我必須選一個科學主題,」她聳聳肩回答,「但我真正喜歡的是音樂。所以我決定找出它們之間的聯繫。現在我發現,當我練習小提琴時,我其實也在做數學!」


這個小女孩直覺地發現了一個深刻的真理:真實世界中的問題和現象從不遵循我們人為設定的學科界限。大自然不關心我們把知識分成「科學」、「藝術」或「人文」——這些都是人類為了教學方便而創造的分類。


💬 林政宏(帥爸)金句:「在AI可以輕鬆獲取單一學科知識的時代,真正的人類優勢在於跨界思考和整合創新。

我們不應該教孩子在知識孤島上深耕,而應該教他們建造連接這些島嶼的橋樑。未來屬於那些能夠在不同領域間自如穿梭,看到別人看不到連接的人。」


在傳統教育中,知識被整齊地分割成獨立學科:數學、語文、科學、藝術等。學生在一天中從一個科目跳到另一個科目,很少有機會探索它們之間的聯繫。這種分割方式雖然在行政上方便,但與我們生活和工作的方式完全不符。


真實世界的問題是混亂的、跨學科的。氣候變化需要科學、政治、經濟和倫理的整合理解。創業需要技術知識、商業頭腦、心理學洞察和創造力的結合。甚至日常決策也需要我們整合多領域的思考。


SPARK模型認識到這一點,它不僅利用AI工具,更整合了跨學科學習的核心原則,幫助學生發展在複雜、互聯世界中茁壯成長所需的整合思維。


讓我們一起探索如何通過SPARK模型實現真正的跨學科學習,培養AI時代最寶貴的整合思維能力。


跨學科學習:超越學科界限的思考

什麼是真正的跨學科學習?

跨學科學習常被誤解為簡單地在一個項目中塞入多個學科元素,但真正的跨學科學習遠不止於此:

跨學科學習是一種教育方法,它有意識地應用多個學科的方法論、知識和思維方式來理解複雜主題或解決真實問題。

真正的跨學科學習包含以下關鍵特徵:

1. 整合而非並列不是簡單地將不同學科並排(「今天我們先做數學,再畫畫」),而是有機地整合多學科視角來理解同一現象或解決同一問題。

2. 真實問題導向圍繞真實世界的問題或現象組織學習,這些問題本質上就是跨學科的,不能通過單一學科視角充分理解。

3. 知識遷移鼓勵將一個領域的概念、方法和思維模式應用到另一個領域,發現意想不到的聯繫。

4. 多元思維方式培養在不同思維模式間靈活切換的能力——從科學的精確分析到藝術的直覺創造,從歷史的脈絡思考到數學的抽象推理。

5. 元認知意識發展對不同學科如何構建知識的理解,以及如何判斷何時應用哪種思維方式。

跨學科學習不是要淡化或削弱學科專業性,而是在堅實的學科基礎上建立更豐富、更靈活的思維網絡。


跨學科學習的認知基礎

跨學科學習的價值建立在堅實的認知科學研究基礎上:

1. 知識遷移研究研究表明,能夠在不同情境間遷移知識和技能是深度學習的標誌,而跨學科學習正是培養這種遷移能力的有效方法。

2. 認知靈活性理論認知靈活性——在不同思維框架間靈活切換的能力——是處理複雜問題的關鍵。跨學科學習通過提供多元視角培養這種靈活性。

3. 情境學習研究知識在真實、有意義的情境中學習時更容易理解和保留。跨學科問題提供了這種豐富的學習情境。

4. 創造力研究創新常常發生在不同領域交叉處。跨學科學習通過促進不同知識領域的連接培養創造性思維。

5. 複雜系統理論現實世界的大多數現象都是複雜系統,需要多學科視角才能充分理解。跨學科學習培養理解這種複雜性的能力。

這些研究共同指向一個結論:在複雜、快速變化的世界中,跨學科思維不再是奢侈品,而是必需品。


AI時代的跨學科思維價值

在AI和自動化日益普及的時代,跨學科思維的價值更加凸顯:

1. AI的專業化與人類的整合能力當前的AI系統在特定領域表現出色,但在跨領域整合、創造性連接和情境適應方面仍有局限。這使得跨學科思維成為人類獨特的優勢。

2. 創新發生在邊界處最具突破性的創新通常發生在不同領域的交叉點。跨學科思維者能夠識別和利用這些創新機會。

3. 複雜問題解決當代最緊迫的挑戰(如氣候變化、公共健康、社會不平等)都是跨學科的,需要整合多元視角。

4. 適應性與終身學習在快速變化的職業環境中,能夠跨領域學習和適應的能力比特定領域知識更具持久價值。

5. 人機協作的基礎有效的人機協作需要人類理解AI的能力和局限,並將AI工具整合到更廣泛的問題解決框架中——這本質上是一種跨學科能力。

在AI可以輕鬆獲取和處理單一學科知識的時代,人類的價值越來越體現在跨學科整合、創造性連接和情境判斷上——這些都是當前AI難以複製的能力。


SPARK模型:跨學科學習的整合框架

SPARK模型的每個階段都為跨學科學習提供了獨特的機會:

S-See階段:多角度觀察與探索

這個階段鼓勵從多學科視角觀察現象:

跨學科策略:

  • 引導從不同學科視角觀察同一現象(如從科學、藝術、歷史角度觀察一棵樹)

  • 探索現象的多重維度(物理、情感、社會、美學等)

  • 使用來自不同學科的工具和方法進行初步探索

  • 識別跨學科的問題和疑問

實施方法:

  • 提供多學科探索工具(顯微鏡、繪畫材料、歷史資料等)

  • 設計能激發多角度思考的環境和刺激

  • 創建「學科視角卡」,幫助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


在這個階段,跨學科方法豐富了初始觀察,幫助學生看到單一學科視角可能忽略的方面。


P-Prompt階段:整合性問題設計

這個階段幫助學生設計跨越學科界限的問題:

跨學科策略:

  • 引導識別需要多學科視角的複雜問題

  • 分析問題的不同維度和相關學科

  • 設計整合多學科的探究路徑

  • 建立跨學科概念地圖,連接不同領域的知識

實施方法:

  • 使用「問題分解」工具,識別問題的多學科層面

  • 創建「學科連接圖」,可視化不同學科如何共同解決問題

  • 設計跨學科探究計劃,整合多種研究方法


在這個階段,跨學科方法幫助學生設計更全面、更有深度的探究問題和路徑。


A-AI Assistant & Ask階段:多源知識整合

這個階段支持跨學科信息獲取和知識整合:

跨學科策略:

  • 引導從多學科來源獲取信息

  • 比較不同學科對同一問題的不同視角

  • 識別學科間的連接點和共同主題

  • 使用AI工具幫助整合跨學科知識

實施方法:

  • 提供多學科資源庫和專家訪問

  • 使用AI工具生成跨學科連接和比較

  • 創建「知識整合」模板,幫助組織來自不同學科的信息

  • 引導批判性評估不同學科視角的優勢和局限


在這個階段,跨學科方法豐富了知識獲取,幫助學生建立更全面、更連貫的理解。


R-Reflect階段:多維度反思與綜合

這個階段促進跨學科思考和知識綜合:

跨學科策略:

  • 引導比較和對比不同學科視角

  • 識別學科間的矛盾和互補

  • 綜合多學科見解形成整合理解

  • 反思不同思維方式的價值和局限

實施方法:

  • 使用「視角輪換」活動,從不同學科角度分析同一問題

  • 創建「綜合矩陣」,比較不同學科的見解

  • 引導「跨學科對話」,模擬不同學科專家的討論

  • 鼓勵元認知反思,思考不同學科如何構建知識


在這個階段,跨學科方法深化了反思,幫助學生發展更複雜、更細微的理解。


K-Know階段:整合性表達與應用

這個階段鼓勵跨學科知識的創造性表達和應用:

跨學科策略:

  • 創造整合多學科元素的作品或解決方案

  • 應用跨學科思維解決實際問題

  • 通過多種媒介和形式表達理解

  • 評估解決方案的跨學科影響

實施方法:

  • 設計跨學科創作項目(如科學藝術作品、歷史數學模型)

  • 引導解決需要多學科思維的真實問題

  • 創建展示不同學科如何共同貢獻的作品集

  • 組織跨學科展示和討論


在這個階段,跨學科方法豐富了表達和應用,幫助學生創造更創新、更全面的成果。


SPARK在行動:跨學科學習案例

讓我們看看SPARK模型如何在實際教學中實現跨學科學習:

案例:「水的旅程」項目(適合10-13歲學生)

目標

通過跨學科探究水資源,理解水的科學特性、環境影響、文化意義和社會議題,同時發展整合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

涉及學科

科學、地理、歷史、藝術、數學、語文、社會研究

活動指南

See階段:水的多維探索(跨學科實施)

  • 科學視角:觀察水的物理和化學特性,進行簡單實驗

  • 地理視角:探索當地水系統,繪製水循環圖

  • 藝術視角:觀察水在藝術中的表現,注意光線、反射和動態

  • 文化視角:收集不同文化中與水相關的故事和象徵

  • 數學視角:測量和記錄用水量,開始數據收集

跨學科連接點:

  • 比較科學觀察與藝術表現中的水特性

  • 連接地理水系統與當地文化水故事

  • 將數據收集與環境觀察整合


Prompt階段:水議題探究設計(跨學科實施)

  • 識別需要多學科視角的水相關問題(如水資源管理、水污染、水權等)

  • 分析問題的不同維度:科學、社會、經濟、文化、倫理等

  • 設計整合多學科的探究問題,如:「我們社區的水使用如何影響環境和未來?」

  • 創建跨學科概念地圖,連結水議題的不同方面

跨學科連接點:

  • 將科學問題與社會影響連接

  • 整合數據分析與倫理考量

  • 連接歷史視角與未來規劃


AI Assistant & Ask階段:水知識整合(跨學科實施)

  • 科學研究:水污染類型、測試方法和影響

  • 歷史研究:當地水資源使用的歷史變化

  • 社會研究:不同社區的用水獲取和權利

  • 藝術研究:水在文學和視覺藝術中的表現

  • 數學研究:水使用和水質數據分析

跨學科連接點:

  • 比較科學數據與社會影響

  • 連接歷史模式與當前挑戰

  • 整合藝術表現與科學理解


Reflect階段:水議題多角度思考(跨學科實施)

  • 科學反思:水質數據意味著什麼?

  • 社會反思:水資源分配公平嗎?

  • 經濟反思:水資源管理的成本與效益是什麼?

  • 倫理反思:我們對未來世代有什麼水資源責任?

  • 個人反思:我的用水行為如何影響更大的系統?

跨學科連接點:

  • 分析科學事實與社會價值的關係

  • 整合個人行為與系統影響

  • 連接短期考量與長期視野


Know階段:水行動與創作(跨學科實施)

  • 科學創作:設計水質監測或節水系統

  • 藝術創作:創作表達水議題的藝術作品

  • 社會行動:設計社區水資源意識活動

  • 數學應用:創建水使用數據可視化

  • 語文表達:撰寫整合多視角的水議題報告或故事

跨學科連接點:

  • 將科學發現轉化為藝術表達

  • 整合數據分析與社會行動

  • 連接個人創作與社區影響


觀察要點

  • 學生是否能夠從多個學科視角理解水議題?

  • 他們是否能夠識別和分析學科間的連接?

  • 他們的最終作品是否展現了真正的知識整合而非簡單並列?

  • 他們是否發展出更複雜、更細微的問題理解?


實施跨學科學習的實用策略

打破學科孤島

有效的跨學科學習需要突破傳統的學科界限:

1. 主題式組織圍繞跨學科主題或問題組織學習,而非按學科分割。

2. 協作教學鼓勵不同學科教師合作設計和實施學習活動。

3. 靈活時間表創建允許深度跨學科探究的時間塊,打破傳統的45分鐘學科時段。

4. 學科連接顯化明確指出和討論不同學科間的連接,幫助學生建立認知橋樑。

5. 整合性評估設計能評估跨學科理解和整合能力的評估方法。


培養跨學科思維習慣

跨學科學習不僅是知識整合,更是思維習慣的培養:

1. 多角度思考培養從不同視角考慮問題的習慣,經常問「還有什麼其他方式可以看待這個問題?」

2. 系統思維發展理解部分與整體關係的能力,識別不同元素間的相互作用。

3. 概念遷移練習將一個領域的概念和方法應用到另一個領域,尋找意想不到的連接。

4. 整合性問題提出培養提出需要多學科視角回答的問題的能力。

5. 元認知意識發展對不同學科思維方式的理解,以及何時應用哪種思維方式的判斷力。


利用AI促進跨學科連接

AI工具可以成為跨學科學習的強大助手:

1. 知識連接發現使用AI工具識別不同學科領域間的潛在連接和模式。

2. 跨學科資源整合利用AI整合和組織來自不同學科的信息和資源。

3. 視角生成使用AI生成不同學科對同一問題的多元視角。

4. 概念映射利用AI工具創建可視化的跨學科概念地圖。

5. 知識缺口識別使用AI識別跨學科理解中的缺口和盲點。


家庭中的跨學科學習

日常生活中的跨學科探索

家庭環境提供了豐富的跨學科學習機會:

1. 烹飪中的跨學科探索烹飪中的化學(食物反應)、數學(測量和比例)、文化(食譜歷史)和藝術(食物呈現)。

2. 自然探索的多視角在戶外活動中結合科學觀察、藝術欣賞、歷史討論和環保意識。

3. 家庭項目的整合性設計需要多種技能和知識的家庭項目,如花園設計(結合生物學、藝術、數學和環境考量)。

4. 新聞和時事的多角度分析討論時事時,探索其科學、歷史、經濟、倫理等多個維度。


培養跨界好奇心

家庭可以培養孩子的跨學科興趣和好奇心:

1. 跨界閱讀提供跨越不同領域的閱讀材料,從科學到文學,從歷史到藝術。

2. 「為什麼」和「如何」問題鼓勵提問,並從多個角度探索答案,而非提供單一視角的解釋。

3. 興趣連接幫助孩子看到他們的興趣與其他領域的連接(如音樂與數學、運動與物理)。

4. 多元文化體驗接觸不同文化的藝術、食物、故事和傳統,培養跨文化視角。


家庭跨學科對話

家庭對話可以模擬不同學科視角的交流:

1. 晚餐討論選擇跨學科話題進行家庭討論,鼓勵從不同角度思考。

2. 「專家角色」遊戲家庭成員扮演不同領域的「專家」,從各自視角討論同一問題。

3. 「這讓你想到什麼」活動分享一個概念或現象,每個人分享它與自己興趣領域的連接。

4. 跨代知識分享鼓勵不同代際分享各自的專業知識和視角,創造跨學科和跨代對話。


常見問題

如何平衡學科深度與跨學科廣度?

深度與廣度不必對立:

  • 在堅實的學科基礎上建立跨學科連接

  • 通過跨學科應用深化學科理解

  • 使用「T型」學習模式:在某些領域深入,同時建立廣泛連接

  • 認識到不同年齡階段可能需要不同的平衡


如何評估跨學科學習成果?

超越傳統評估的方法:

  • 使用表現性評估,如跨學科項目和作品集

  • 評估知識連接和遷移能力,而非僅記憶孤立事實

  • 納入反思和元認知評估

  • 使用多元標準,反映不同學科的價值和方法

  • 關注過程和思維發展,而非僅看最終產品


如何在標準化教育系統中實施跨學科學習?

在現有框架內創造空間:

  • 識別標準中的自然跨學科連接點

  • 創建「學習模塊」,將多個標準整合到跨學科項目中

  • 利用項目時間和選修課程進行深度跨學科探究

  • 與其他教師合作,創建跨課程連接

  • 從小規模開始,逐步擴大跨學科元素


不同年齡段的跨學科學習有何不同?

跨學科方法應適應發展階段:

  • 幼兒(3–5歲):自然整合,無需刻意區分學科

  • 小學低年級(6–8歲):主題式學習,初步識別不同思維方式

  • 小學高年級(9–11歲):有意識的跨學科連接,發展系統思維

  • 青少年(12+歲):複雜問題解決,元認知理解不同學科方法


延伸活動

家庭「學科眼鏡」遊戲

創建代表不同學科的「眼鏡」(可以是實體道具或想像的)。選擇一個物體或現象,家庭成員輪流戴上不同的「眼鏡」(科學家、藝術家、歷史學家等)並分享從該視角看到的內容。這培養多角度思考能力。


跨學科家庭項目

選擇一個家庭項目,有意識地整合多個學科領域。例如,設計家庭花園可以結合生物學(植物選擇)、數學(空間規劃)、藝術(美學設計)、環境科學(可持續性)和歷史(傳統植物用途)。這培養整合性問題解決能力。


「連接點」日記

鼓勵孩子保持「連接點」日記,記錄他們在不同學習領域或日常經驗中發現的意外連接。定期回顧,尋找模式和更深層次的連接。這培養跨界思維習慣。


結語

在AI和自動化日益普及的時代,跨學科思維不再是錦上添花,而是必不可少的核心能力。當AI系統可以在單一領域內超越人類專家時,人類的獨特價值越來越體現在跨界連接、整合創新和複雜問題解決上——這些都需要跨學科思維。


SPARK模型通過其整合的方法,將跨學科學習原則融入學習過程的每個階段,不是將其視為特殊活動,而是認識到真實世界本質上就是跨學科的。它幫助學生不僅獲取知識,更學會在知識間建立連接,發展在複雜、互聯世界中茁壯成長所需的整合思維。


💬 正如林政宏(帥爸)所言:「在AI時代,我們最寶貴的能力不是在單一領域深耕,而是在不同領域間建立橋樑。

真正的創新和突破幾乎總是發生在學科的邊界處,在不同思維方式碰撞的地方。我們需要培養的不是專精於單一學科的專家,而是能夠整合多元視角、看到別人看不到連接的『知識編織者』。」


通過SPARK模型培養跨學科思維,我們不僅幫助孩子在當前的學習中建立更豐富、更有意義的理解,更為他們在未來的AI時代中茁壯成長奠定基礎——一個需要整合思維者的時代,一個跨界創新者的時代。


一句話說錯,全場失控?不再重複吼叫、崩潰、一句對的話,孩子就願意聽。

一張表教你 10 句關鍵語言 → 馬上改善親子互動


👉加入官方LINE輸入「教養語言」免費領取【10句教養語言轉譯表】




延伸資源:


🎧 Podcast 收聽全集|每天用 20 分鐘讀完一本書的力量


👉 https://reurl.cc/rEAK54



📺 YouTube 頻道|收看影片版 Podcast


👉 https://www.youtube.com/@ppvsread

藍色抽象背景
加白邊.png

創造力與批判性思考:SPARK如何培養AI時代的關鍵思維能力

SPARK與全球公民教育:培養跨文化理解與合作

SPARK模型與教師專業發展:如何培養AI時代的教育引導者

雲書苑

雲書苑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 地址 | 台北市中山區長春路20號3F

✉️ 信箱 | talk@ppvs.org

☎️ 電話 | (02) 2823 - 0833

AI教育快與慢 AI親子共學

  • 官方網站
  • Facebook
  • Line
  • Youtube
bottom of page